![]() 在第六届世界大埔同乡联谊会期间,举办2008大埔国际广东汉乐周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拓展国内外民间音乐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更好地传承发展广东汉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海内外大埔乡亲和广大广东汉乐爱好者的共同心愿,也是广东汉乐传承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汉乐界的专家教授及演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广东汉乐在大埔这块沃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2004年4月,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汉乐之乡”。2006年5月,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大埔各镇都成立了广东汉乐研究会分会,广东汉乐演奏点遍布大埔城乡,广东汉乐已成为大埔县群众性活动的民间艺术。 此次汉乐周活动,经10个多月的精心筹备,得到大家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有来自4个国家的14个代表队,届时将举行5场演出。各代表队自费前来参与,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大埔的关心和支持,对传承和发展广东汉乐的关注和期望。大埔县将以此为动力,深入实施“人文增动力”发展思路,切实保护好广东汉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汉乐之乡”品牌,做强做大广东汉乐产业。我们深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8大埔国际广东汉乐周活动必将是一次彰显大埔魅力,展示大埔特色的盛会;必将是一次成功推介大埔,让世界了解大埔,使大埔走向世界的盛会;更将是一次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拓展国内外民间音乐文化的联系与交流,共建中华文明精神家园的盛会。 ![]() 广东汉乐 到丽江没听过纳西古乐,等于没到过丽江;到了大埔没听过汉乐,也等于没到过大埔……不同的是,丽江有个喝了洋墨水的宣科,生生的把纳西古乐炒得比通俗音乐还热。每晚古城两个场地,上千个位置,座无虚席,旅游旺季甚或一票难求。大埔的汉乐因为少了这么一个让它活色生香的人,全体大埔人便把它养在深闺。让我这样的外来人看到了,只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好像古时一不小心偷窥到了深宅深闺的小家碧玉,总有另一番味道在心头。因为来大埔旅游的人还不多,汉乐也不能像纳西古乐一样天天上演天天满座,所以来大埔看汉乐也是讲缘分的。 200多年前,中原古汉乐从中原流传到粤东等边远山区,并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会交流,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音乐流派,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多种称谓。在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大埔广东汉乐是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乐种,具有古雅优美,朴实大方诸特点,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中原宫廷音乐曲目和演奏形式。在演奏形式上,按照传统演奏形式及不同用途,仍保留着丝弦乐、清乐、汉乐大锣鼓、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五个类别。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中有几个特别突出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乐圣何育斋”、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特别是罗九香这位宗师被载入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多夫音乐家词典》,成为与华彦君阿炳、刘天华等齐名的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他第一个在中国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筝艺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是他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古筝,培养了一大批已成为当今古筝栋梁的英才,使客家筝得以传承,是他把客家筝曲带到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被列入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从民间走上学府,是他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发行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世界。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1927年由大埔县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渊源,正名为“汉戏”。它源于中原,二百年前流传岭南,生根大埔,经历代汉剧艺人呕心沥血,百炼千锤,扬元音而出新声,擅大乐而纳小调,演遍闽、粤、赣,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南国牡丹”,成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它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容,唱腔优美,扮相俊秀,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誉满神州艺苑。 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传统剧目800多个,音乐曲牌700多首。有史以来,广东汉剧人才辈出,事业辉煌。上世纪50年代以黄粼传、黄桂(表)珠为代表的埔籍汉剧艺术家享誉岭南。1957年,汉剧《百里奚认妻》被选入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 ===热烈庆祝第六届世界大埔同乡联谊会暨大埔国际广东汉乐周隆重举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