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僻静的所在,120平方米的大书房,陈设典雅古朴,墙上挂着放大了的《丧乱帖》《兰亭序》等经典碑帖,家具大都是他收藏的老物件儿。宽大的檀木书案上,一幅尺丈余的小楷还没写完。他喝着茶,言语间透着爽直、沉稳和大气。他就是书法家吴行。有着传奇人生经历和深厚书法造诣的他面对书法艺术,依然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说:“我曾企图和唐人在书法上做一撕咬,但发现自己终不能对峙。退而与宋人对视,希望不会有太大落差。” 沈腰潘鬓一书生 面容沧桑,头发稀疏,身形瘦削,才四十多岁的吴行看起来远远大于他的实际年龄。他骨子里仍是个书生。他说:“我就是个写字的。”书斋里的吴行,读着书写着字的吴行,是最真实的吴行。每一个阳光初照的清晨,每一段静谧的闲暇,他都视若珍宝。他拈了他的毛笔,蘸足生命的墨汁,与古人对视,恣意狂舞。 年幼时的吴行还有些心不在焉。一个小石板,一支毛笔,在姥爷的指教下习字。上小学时,他曾住在新安县铁门镇的外婆家,著名的“千唐志斋”就在那里。“千唐志斋”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少年吴行经常跑进“千唐志斋”嬉戏玩耍。那里的千余方唐代碑刻,潜移默化影响着吴行。多年后,他正是凭借一幅唐楷册页在4000多件中国书协会员参展作品中技压群雄,夺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大奖第一名,成为“兰亭状元”。专家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法度严谨,行笔劲健;浑古入化,宛然唐风。而他收藏的唐代墓志已有近百方。他说:“这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 因为这缘分,他不断书写着传奇人生:他青年才盛,上世纪80年代从煤矿踏入书坛,24岁就走进全国书展,成为河南第一位国展获奖者;他曾两次大病沉疴,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故号“复生子”;他因负债投身商海,靠智慧和才能迅速积累起财富,又很快为字画散尽千金;他远离书坛10多年,一朝复出,便独占鳌头。他说:“我离商人很远,和书香很近,走再多的路,绕再多的弯,最终还是回到书法上。书法是我心灵的净土,是我永远的功课。” 宁静自在真般若 吴行斜着身子坐在桌边,耐心地研墨,然后一笔一画地写着小楷,眉宇间宁静自在。他说:“我曾经在只有9平方米的房间里写字,地方太小,就养成了斜着身子写字的习惯,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最初练习书法,他什么都学,什么都写,急于标新立异与人不同。后来渐懂书写的规矩,开始接触大量的古碑帖,“学着理解古人,消化古人,完善自己”。在雄强朴拙的北碑和灵动韵致的南帖间,他探寻了一条兼容之路。经历过大生大死的感悟后,他由嗜好行草转向痴迷楷书。“对唐人小楷,我是无法释怀的,它的结构紧凑、法度严谨、行笔劲健,可谓登峰造极,令人神往。”至今,他每天写字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出差在外,他也随身带着砚台,临池不辍,从未间断。书写时,他展卷挥毫,物我两忘。他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古雅。对传统的理解有多深,创作的水准就有多高。我从不愿把自己早早固定在一个框内,形成什么自我风格,只是不断靠近古人,一点点亲近工具,熟练技法。”他寄语青年书法爱好者:“不要为了吸引别人眼球而追求新奇、怪异,书法要扎实平整,勿求张狂。” 书法之外,他痴迷收藏。除了字画、家具,他还收藏有百余件金铜佛像。以求滋养自己,提高眼界。为了获取佛教知识,他细读佛经,感悟良多。他为自己的书房取名“般若堂”。如今,他的心境日渐平和、谦逊,继续着苦行寂寞之路,他认为经典不可超越。只有安静读书,辛勤探索,方能如参禅般在线条间寻找人生的大智慧。 □本报记者 冻凤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