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是模仿螳螂的形态和搏击特点,结合武术攻防技击动作,而创编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象形拳术。螳螂拳有南派、北派之分。 北派螳螂拳的创始人,相传是明末清初即墨县人王郎。王郎从小喜爱武术,曾到嵩山少林寺习武,后又到四川峨嵋山、昆仑山等地寻师访友,最后回山东。王郎虽刻苦练武,但因身材矮小,与人比武常被击败。王郎并不因此灰心,仍不断琢磨武艺,一次在田间忽见螳螂捕蝉的动作,他见螳螂挥舞双臂,长短兼施,攻防有度,擒纵得法,顿时受到启发。于是他苦心观察体会螳螂的各种进攻动作,从中悟出黏、沾、崩、扎、闪、勾、按,刁、采、封、刀等技法。终于在少林拳法的基础上,融进螳螂的攻防动作,而创造出独特的螳螂拳法。经三载苦练,王郎技艺大有长进,再与人比武,屡屡得手。 螳螂拳在传授过程中,逐渐形成南北两大流派。在北派螳螂拳中,又分成五大流派: 一、七星螳螂拳,又称男汉螳螂拳。这一派多用“七星步”,练功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基本功,二是套路技术,三是拆练(包括碰桩、散打等)。其特点是劲力刚脆,横裹直撞,架势舒展。 二、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拳螳螂拳。这一派采用“鱼鳞步”,灵活敏捷,变化多端,恰似朵朵梅花。练功内容与“七星螳螂拳”基本相似,发劲讲究顺、巧、柔。其特点是形象逼真,节奏显明。 三、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这一派讲究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柔多于刚,发劲常用内劲,强调以意导形,意会身随,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四、摔手螳螂拳,又称梅花摔手螳螂,这一派由梅花螳螂演变而来,因多摔手之法故名。 五、鸳鸯螳螂拳。这一派也出自梅花螳螂拳,因拳势左右对称,故名。 北派螳螂拳中尚有通背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 南派螳螂拳又名周家螳螂拳,据说,创始人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其技法与北派螳螂拳不同,而与南拳相似。 螳螂拳流派众多,特点各有不同,但具有共同的特点:在形态上模仿螳螂的动作,在精神上取螳螂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神态,手法上取螳螂快速突袭的动作,身法上取螳螂闪展腾挪的突跃动作。螳螂拳刚柔并重,长短兼备,稳健而灵活,变化莫测,势式连接巧妙,攻击性强。 经常练习蝗螂拳,不仅能强健体格,还能培养人的沉着冷静、刚毅顽强、机智勇猛的意志、品质。 (本文转载自《武术一百问》,作者张幼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