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因其拳势动作模仿猴子的各种神态结合攻防技法编制而成,故名猴拳。 猴拳的形成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猕猴舞”和猴拳。西汉时长信少府檀长卿,就曾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乘着酒兴表演猕猴舞。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行图》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类似猴拳的动作,生动地再现了猴子灵活、轻巧、机警、敏捷、顽皮的特点。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就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王士性,也在嵩山游记中描绘了少林寺僧练猴拳的生动形象:“中有搏击者,盘旋踔跃,宛然一猴也。”明代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一书中,更明确记载有“猴拳36路”。从以上记载可见猴拳的形成历史十分悠久。 猴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派,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基本的风格特点是一致的。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不失武术技击的特点。 猴拳在整套的动作神态上讲究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速10个字;在上肢手法上强调抓、甩、采、切、刁、拿、扣、顶8个字;在腿法上要求缠、蹬、踹、弹4个字。 模仿猴形的动作有:猿猴窥望、惊猴逃窜、白猿出洞、白猿摘桃、白猿蹲坐、白猿献果、白猿跳跃、白猿蹬枝、白猿旋转、白猿吊藤、白猿刁棒、白猿躲闪、白猿入洞等。而且,近代猴拳套路中,绝大部分贯串一定的情节,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技、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 练猴拳的基本要求是十个字,即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 一、形象:即在动作外形上要显示出猴子的特性。在身法上模仿猴子耸肩、缩领、圆背、缩身、弯肘、垂腕、曲膝等多在步法上采用轻巧灵活的脚尖步、小跳步等。 二、意真:要做到神似,表现出猴子机灵的精神。一举一动,都要有猴子的机警神态。动作与眼神配合,要把猴形动作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法密:动作要紧密连贯,有起伏,有节奏。 四、步轻:步子轻巧迅速,无论跳跃,还是爬走或足尖走等,都要轻巧灵活。 五、身活:身法灵活。 总之,猴拳是“形法合一”的拳术,即象形与技击方法统为一体,不仅要做到形象、神似,而且要做到技击动作密集连贯,干净利落,但又要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快慢得当。 (本文转载自《武术一百问》,作者张幼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