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末,赵仲全作《道学正宗》,书中载有“古太极图”,这是现存文献中第一次将这张图称为“古太极图”的。与赵撝谦图比较,在“阴阳鱼”上加了四条线,划分为八个区域。(胡渭认为罗愿当年的阴阳相含之象的“河图”就是这种样子。)这就将卦爻阴阳位数与“阴阳鱼图”黑白变化度数更严格地对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世干变万化的太极图(以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最为流行),都是不对的,都不符合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的本义。其后在对这张图的称谓上,基本统一,此图最终确名为“太极图”,一直延用。 ![]() 创作卦象 太极图创作来由历来众说纷纭,而以邵雍、杭辛斋等为代表的对太极图中卦象含义的经典理解,却存在重大缺陷。 “阴阳鱼太极图最初是怎么得来的?经本人反复研究,认为最直接的一种可能是,将伏羲八卦卦象(如下面图中最上面八卦各象)改画成同心扇形、聚列而连之,或将一圆均分八等分而分别画成八卦,总之可以先成大体规则,再以曲线改画而成。此法可以称之为‘八卦相连法’。照此法,太极图直接依八卦而来,自是各区与卦象之间相互对应,顺理成章、圆融无碍。‘八卦相连法’,如下图所示,明显可见八卦连续排列时,循环形成黑白鱼形,而且白鱼之黑眼正是坎卦之上爻、黑鱼之白眼正是离卦之上爻。 进而使八卦卦象按相应方位聚合成圆,则古太极图立现矣!此法,只可得到如下的古太极图原图”。 “‘八卦相连’成太极图,则八卦次序必须符合各自对应的方位,如此就只能得到一种太极八卦图,不仅太极图是顺时针的,而且八卦卦象只能头朝里。如果‘八卦相连’果真是古太极图的创作依据,那么也就说明邵雍、杭辛斋乃至其他人对于太极八卦图的理解都错了;而其它的太极八卦图,哪怕是卦象朝外但次序正确的太极八卦图,则都不是符合伏羲先天八卦的先天太极八卦图。当然,这并不妨碍,诸如用到后天八卦,可以在中间加一个太极图。只是需要明白,这个太极图并不是为了对应后天八卦卦序而画,而实际是先天八卦卦象的顺次相连”。 于是,八卦与各自正对太极图扇区之间,是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坎离二卦,完全不是如邵雍所言分别针对“对过阴在中也”、“对过阳在中也”。 又,易学研究者郭彧先生对于类似太极图构成方法亦早有论述,其启发虽不是从“八卦相连”而出,却是异曲同工。郭彧先生在《谈所谓阴阳鱼太极图的来源》一文(详见本词条扩展阅读部分)中说到:“对于 “阴阳鱼的太极图”的来源,清代张惠言于《易图条辨》中说得很清楚。他说‘为此图者,盖由朱子发《纳甲之图》,用周元公《太极(图)》之法,圆而入之’,朱震的《纳甲之图》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而杨甲《六经图》中的《伏羲八卦图》也是八卦初爻画于外之图。今以是图‘圆而入之’,即得 《心易发微太极之图》……所谓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原本是一幅初爻画于外的‘八卦’圆图。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作易图,始见于宋代。朱熹先作了横图,其弟子林至进而作了圆图。”郭彧先生的方法并无将八卦连续排列的分析,而是直接以八卦聚合成圆,如图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