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第三十四洞天 天目山洞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天目山古名浮玉,位于杭州临安城北,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质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元和郡县志》记载: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称,名曰天目”。是中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地区。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1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100~1400米为落叶、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1400米以上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于1956年划为全国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种繁多,其中乔木800多种。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闻名中国。有树龄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孙树──银杏;有清代即已发现而称为大树王的柳杉, 胸径2.33米, 材积42.98立方米;有树高达54米、胸径1米多的金钱松。中国特有的野生银杏树最早发现于此。此外,有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41种稀有名贵树种。动物区系复杂,仅鸟类即达148种,蛇类有37种。其中红嘴相思鸟最著名。山区盛产茶叶、笋干、山核桃、药材、竹木等。
    天目山。天目山历史悠久,拥有璀璨夺目的绿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 熔于一体的名山。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现有遗迹“张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隐居于天目山太子庵分经读书,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点;唐代李白、宋代苏轼、元代张羽、明代刘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览并留下优美的诗章。现存“太白吟诗石”等人文景观;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揽胜,并赐封“大树王”;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禅源寺百子堂作团结抗日演讲等,为天目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赋予了天目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东晋传入,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灵山”之称。鼎盛时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余座,僧侣千余人。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42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刹。天目山是韦陀天尊者道场。
    天目山历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这里分经编《文选》,西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修道于此,东汉《洞渊集》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天”。晋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余座,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余人。历代以来天目山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佛事往来频繁,为日本临济宗永源寺中兴的发祥地。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665年的禅源寺,均为江南名刹,历史上与杭州灵隐寺齐名,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道场。
    道教是正宗的国教,道教思想发端于先秦李耳即老子的《道德经》,西天目山最早的宗教活动就是道教。公元前100多年,就有不少不愿做官性好道术的李耳信徒,隐居西天目山,修道炼丹,著名的有被西汉武帝册封为“太微先生”、“太素先生”的王谷神、皮元曜。
    公元34年,即汉建武十年,祖庭在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教创始人、道教大宗张道陵就出生在西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今西天目山有张公舍、张公洞等遗迹。汉时在西天目山修道炼丹的名流尚有魏伯阳、左慈、葛元等,其中葛元时称葛仙翁,师从左慈。据传,一天他在西天目山的一个石壁岩洞中捣药时,不小心掉了一粒,被一鸟啄食。此后,这只鸟鸣叫叮当如杵臼,故称之为捣药鸟。
    道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特别与儒学融汇贯通,互为补充,将道学升华至一种极高的境界。晋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就是道学与儒学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系葛元从孙,以儒学知名,生性寡欲,不慕荣利,好神仙导养之法。他曾在西天目山炼丹著书,著有内外篇共一百十六,自号“抱朴子”,并以之作为书名今葛洪在西天目山存有丹池遗迹晋代西天目山道学名流尚有许迈、大徐五仙、小徐五仙等,其中许迈“慕临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遂移居西天目山,登岩如芝,渺然有终”,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与他交往甚厚。西天目山双清庄原有四真君祠。所祀归一真君即是许迈。东晋永和年间,西天目山始建道宫,著名的有“至道宫”、“紫阳宫”、“万寿宫”等,为道家专门修炼之所。
    唐代天目山人徐灵府,精通儒学,在西天目山层石间结庐修炼,著述颇丰北宋唐子霞,性好著述,读书不倦,常来西天目山,并著有《天目真镜录》,后应诏入主洞霞宫。
    元代知名道人有三个,一是莫洞一,会五雷法,相传为天目山山民驱鬼所用;二是阮日益,鹤形古貌,苦志食淡,遍游湖海后,兀坐于西天目山石岩中,寒暑不动,寿八十余;三是张君宝,一笠一衲,不修边幅,能日行千里,能闭目静坐几十天,往来于西天目山,传说曾死而复生。
    东晋升平年间,竺法旷将佛教传入西天目山,成为西天目山佛教的开山始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元至元年间,西天目山佛教大兴,影响中国东南一带及日本、印度、朝鲜等国,道教活动渐趋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