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道教建筑里的“治”和“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佚名 参加讨论

    文/佚名
    扎根在中国本土的道教历史,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过深远影响。无论是火药的发明还是豆腐的产生,都是道教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产生影响,当然,更不能忘的是道教思想对于人精神的启迪。而在道教建立之初,在体系化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来自当时社会中民间的部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武汉长春观(资料图)
    道教建筑是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禳仪式的建筑物。汉称“治”。至晋或称“庐”,或称 “治”,或称“靖”(又作“静”)。南北朝时,南称馆,北朝称观(个别称寺)。唐始不复称馆,皆以名之。唐宋以后规模较大者称宫或观,部分主祀民俗之建筑或称庙。演变道教初创时,山居修道者多栖深山茅舍或穴,建筑简陋。
    
    青羊宫(资料图)
    因为道教创始于民间文化,所以在道教建立之初,即使民众也十分崇信神仙思想,但由于经济或政权的原因,其建立的道教建筑对雕琢玉砌的神仙府第的追求的奢望不是非常的浓烈,而是利用一般民间的建筑形式,取名“治”与“静(或靖)"。
    据《云岌七签》载:“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为之道,伐诛邪……”其中“治”为五斗米道主要传教的地方,也是道教信徒膜拜信奉的神灵之所,很多置于大山之上,道教宫观就源于此。但治有一定的管辖范围,幅员一个区域,“二十四治”实际为道教最早的24个传教区域。所以“治”有两层含义,其既指道教建筑本身,也指一个道教传教的地区。
    
    东汉天师治示意平面(资料图)
    众又立四治(罔氏治、白石治、具山治和钟茂治),以配天宫二十八宿之数。又立八配治、八游治等。如今,治已经是荡然无存,我们无法目睹其功能布局与建筑形态,仅仅几部古籍文献星散地记录了只言片语。在道家典籍《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中就有两段文字描写了治的建筑:
    “立天师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数,唯升阳之气。治正中央名崇虚堂,一区七架六间十二丈,开起堂屋,上当中央二间上作一层崇玄台。当台中安大香炉,高五尺,恒火责香。开东西南三户,户边安窗。两头马道。厦南户下飞格上朝礼。……崇玄台北五丈起崇仙堂,七间十四丈七架,东为阳仙房,西为阴仙房。玄台之南,去台十二,又近南门,起五间三架门室。门室东门南部宣威祭酒舍。门屋西间典司察气祭酒舍。其余小舍,不能具书。二十四治,各各如此。”
    
    终南山(资料图)
    “静”比“治”更加民间化。古语:“民家为静,师家为治”,“静”或曰“靖”、“静(靖)室”,意为静修之所。一般的山居修道者,常住山洞,在洞旁有结草为庐的馆舍。按陆修静撰的《陆先生道门科略》称:“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室,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韦刀四物而已。必其素净政可堪有余钱耳。”可见“静室”只是在形式上与居室隔绝,保持清洁,多属于神堂、祖堂之类的建筑,没有特别的地方了。
    
    武陟嘉应观(资料图)
    道教宫观建筑的布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这种方法以山门、主殿为中轴线,两边建宿舍、偏殿等,这类布局在各地宫观建筑中较为常见;另一种是根据实际的地型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的建筑手法,这种布局以一建筑为中心,周边以八卦方位建造各类建筑,这类建筑相对较少,江西三清山丹鼎派建筑为一例,苏州玄妙观旧的布局也是一例,在中轴对称的基础上,又以三清殿为中心,形成一个八卦布局,以烘托三清殿的中心地位,因此玄妙观原来的山门称为倒转正山门,其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八卦布局。宫观的布局的这两种形式,都离不开道法自然的原则,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建造宫观。
    
    武当山玉虚宫(资料图)
    在建筑的布局上也特别注意道法自然,认为建筑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建筑的人工生态系统。按张继禹会长的描述:“道教在建造这些宫观时,为使宫观建筑与自然山势相互协调,整体布局和谐自然,以体现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具体修造时,都基本能做到巧妙地利用自然,或依山就势,或见水筑桥,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宫,灵活布局,就地取材”。这种顺应自然的建筑思想在现代宫观建筑中也有较多的体现。如武汉长春观在新建的宿舍楼前,就考虑到原来的岩石地貌,在新建的大楼前保存了原有的岩石形状,使得建筑与突出的岩石形成一个和谐的共存。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编辑发布,转载自武汉长春观公众号。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