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诸葛亮与道教结缘,正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温明 参加讨论

    文/温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诗歌道出了一代名相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本人小时候就在襄樊读书,成人后又驾车带着儿子去襄阳隆中瞻仰诸葛亮留下的历史遗迹。对诸葛亮可谓耳熟能详。在史家笔下、文艺作品中,诸葛亮总是“身披鹤氅,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派道家神仙风范。让后辈好生羡慕。读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和道教史后,得知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有其客观依据的。诸葛亮与道教结缘,正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毕竟,诸葛亮躬耕垅亩地隆中离武当山只有4个小时的距离嘛。何况,武当山自先秦以后直到汉朝一直都是战乱避祸,隐居修行的胜地呢。
    
    武当山自先秦以后直到汉朝一直都是战乱避祸,隐居修行的胜地呢。(资料图)
    一、诸葛亮学道武当山的有关文献记载
    据《仙鉴》记载:“司马徽谓曰:‘以君才,当访明师, 益加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韬略,余尝过而请教,如蠡测海,盍往求之!’引亮至山,拜玖为师。居期年,不教,奉事惟谨。玖知其虔,始出《三才秘笈》、《兵法陈图》《孤虚相旺》诸书,令揣摩研究。百日,玖略审所学皆能致其奥妙,谓曰:‘……南郡武当山上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二峰间有异人,曰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吾子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逐引至武当山拜见,惟今担柴汲水,采黄精度日。居既久,方授以道术,遣下山行世。至灵山,公已北回复命。复寻教主亦不在。峰头风雷声轰轰,如知万人语,始怡神人指点,自负不凡。司马徽见之,改容曰:‘真第一流也。’”意思是说,当时的人才鉴赏家司马徽对诸葛亮说:“你的才气很好,应该拜有学问的人为老师,加深学问。汝南灵山酆公玖熟悉韬略,我曾经向他请教过,他的学问就像大海一样,看不到边际,何不向他请教呢?”于是司马徽陪着他去拜访酆玖,呆了几年,任何东西都不教他,诸葛亮服务酆玖更加谨慎勤勉。酆玖考验了诸葛亮的心性后,拿出珍藏的秘籍如《三才秘笈》、《兵法陈图》《孤虚相旺》等书,让诸葛亮用心揣摩研究。过了约百日,酆玖考察诸葛亮的学问,感觉诸葛亮能从书里学到精髓,于是对他说:“南郡武当山南郡武当山上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二峰间有异人,曰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你若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于是引荐诸葛亮至武当山拜见,惟令担柴汲水,采黄精度日。居既久,方授以道术,遣下山行世。至灵山,公已北回复命。复寻教主亦不在。峰头风雷声轰轰,如知万人语,始怡神人指点,自负不凡。司马徽见之,改容曰:‘真第一流也。’”看来,诸葛亮转益多师,经过高人指点脱胎换骨,已经化蛹成蝶。
    
    :“诸葛亮来无影去无踪,应该是神仙中人吧?”(资料图)
    这段记载,也收录于《诸葛亮集·故事·卷二遗事篇》。它明确地指出,诸葛亮曾学道于武当山。另外,在其他一些著作中,对诸葛亮谙道之实,也有不少零星记载:
    《太平御览》引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指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此从装束说明其身份是道人。这段记载说的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再渭水之滨作战,诸葛亮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进退有序。
    《三国志平话·卷上》:“诸葛亮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仲达曾道:‘来不可袭,口坐不可守,困不可围,未知是人也,神也,仙也?’”此真言其广具道法。意思是,诸葛亮从小就天资聪明,人到中年还阅读各种书籍,晓得天地玄机,召神劾鬼,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司马懿感叹道:“诸葛亮来无影去无踪,应该是神仙中人吧?”
    元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杂剧第一折:(正末扮诸葛亮上,开:)“岔道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仙品、点綘唇):“数下皇极,课传周易,知天理,饱养玄机,待龙虎风云会。”
    又第三折:
    (鸳鸯煞):“今日坐领三军金顶莲花帐,披七星锦绣云鹤氅。早定了西蜀,贫道再返南阳。”元杂剧描绘的是诸葛亮从隆中出山后,在博望坡火烧曹军,他的内心独白,道出了他学过周易,阴阳八卦,在帮刘备平定成都一带后,准备功成身退,返回隆中。
    元末明初《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七星坛诸葛亮祭风》一节:“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奇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上可呼风唤雨,役鬼驱神;中可以布阵排兵,安民定国;下可以趋吉避凶,全身远害。’”这一节还描写了诸葛亮“身披道衣,散发跣足”登坛作法的事。
    在《诸葛亮五出祁山》一节中也写了诸葛亮使用六甲天书缩地之法,使“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多少蜀兵,十分惊惧。”
    这些文献记载,在今天看来,虽然带有不少神异色彩,但却正是诸葛亮在武当山所学道法后留下的历史传说痕迹,基本上是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关于这一点,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来分析,也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武当山自周朝以来就一直是道教活动的胜地。(资料图)
    二、诸葛亮学道武当山的有利条件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邪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的时候,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今湖北襄阳市)投奔刘表。叔父辞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点田产,定居下来。这里往西二百余里便是武当山。
    在隆中期间,诸葛亮注意结交荆州名士,向他们请教,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被誉为“水镜”,他在襄阳一带传道授业,门徒很多。司马徽在南漳还留有人文遗迹,水镜山庄是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烽火四起,司马徽是从河南颍州一带避乱到襄阳一带的。诸葛亮在学问上也曾得到过他的帮助。《仙鉴》有关于他指点诸葛亮拜访明师的记载,这是符合实际的。正因为如此,司马徽对诸葛亮的学识,才能有深切的了解。以后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告诉他:“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来看,东汉末年,由于土建割据政权的野蛮统治,求仙学道成了人们避害远祸、寻求精神寄托并企图改变野蛮统治的一下重要途径。当时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神仙方士成了人们崇拜的偶像。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顺应时尚,在相距很近又很闻名的武当山学习道法,也是很自然的事。
    从地理环境和武当山的影响来看,武当山属秦岭山脉,位居秦、蜀、中原地区交结汇合点。峰奇林茂,汉江蜿蜒于北麓经过。根据《太和山志》、《均州志》的记载,武当山自周朝以来就一直是道教活动的胜地,很多文人、士大夫来此避尘隐居,寻求长生久视之术。如周朝的尹喜、汉代的阴长生、马明生、汉武帝时的将军戴孟等,都曾遁迹于此。汉武帝时置武当县,属南阳郡。而“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汉晋春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有自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所居的邓县,亦属南阳郡。距武当山仅二百余里,因此,诸葛亮求武当山北极教主是不足为怪的。
    
    朱熹说:“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资料图)
    三、从言行著作证其曾学道武当山
    《诸葛亮集·文集》卷二收有《二十八宿分野》,是诸葛亮运用道门学说对地理和地利作的具体分析。还收有《阴符经序》和《阴符经注》。《阴符经》这一道门秘传的重要典籍,诸葛亮对其作了简洁而精辟的注解,如“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蓍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乎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在实践中诸葛亮还根据八卦原理,创设了玄奥难测的“八阵图”(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它“积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石为八行,相长三丈许”(见《晋纪》),“在夔州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弘牟镇者,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见《成都图经》)若不是对道家先哲有其著作下过功夫学习和研究,是不可能有此创就的。这一创就的取得,与他武当山学道生定然是分不开的。唐朝诗人杜牧写过一首有名的诗歌:功盖三分国,功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先天后天,阴阳八卦等就是中国古人的预测学,不可以以迷信视之。
    诸葛亮《诫子书》写道:“静以修身”,又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朱熹心知其意,于答陈淳问武侯宁静致远时说道:“静便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远。”(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然诸葛亮此言,实有所本。《淮南子·主术篇》写道:“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晋书·束晰传》载束晰所撰《玄居释》写道:“无以可以解天下之忧,澹泊可以救国家之急。”以无为和澹泊二者相提并论,且以一语道破之,于诸葛亮思想及学识之真谛,不啻昭然若揭了。
    朱熹说:“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子房之学,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而不知诸葛亮之学形成根枝之关系。《韩非子》有《 老》、《解老》两篇。《史记》以老庄与申韩合作,写道:“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又写道:“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而诸葛亮在政治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向慕、实行道家黄老之术,强调无为原则下的法治,即以法治为手段,而以“无为”为目的。最终达到“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知;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的局面和境界。(见王充《论衡·自然》)显而易见,诸葛亮对于道家黄老学是有惊人的理解力和深刻领悟的。没有武当山的学道生涯,是不可能达到这种高超境界的。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能够“讨贼自效,北出南征,将穷诈力于瘴疬之地,脱赤子于豺狼之吻,首帅七擒,祁山六出,获慑天威,懿甘巾帼……(《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自序》)正是得力于他曾学道武当山。”意思是说,诸葛亮在蜀汉建立政权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南征西南一带瘴疬之地,救民于水火之中,司马懿也曾被其以女人的衣服羞辱,逼司马懿出战。
    巍巍武当山,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啊!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温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