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作为“道系”青年,应该如何理智面对西方文化的浸染?(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武当玄拙 参加讨论

    反观这段经文,会发现其所要叙说的内容更接近于老子所说的“名”,而非“道”。译经者之所以用老百姓都理解的“道”与原始经文相连接,目的便是以改中国人更熟悉的方式使西教在中国传播。只有以中国人明白、理解的词语去宣传西教,西教才会用最快的速度征得百姓的情感认同,并使其具备了立足的可能。
    文化的本土化是其异地生根发芽的基础
    把一种文化、文明成功地进行本土化,这是其在异地生根发芽的基本前提。西教在中国本土化的传播并不是先例,比之更成功的则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
    
    文明成功地进行本土化是其在异地生根发芽的基础(资料图)
    佛教在刚刚传入中原的时候,因其梵文经典难以理解,于是有大批的信奉者长期从事翻译经文的工作。当时,译经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直译,又称作音译,即根于梵文的原发音而写出与之相类似的汉语。如“佛陀”,梵文为Buddha,汉译又写为“浮屠”,很明显是音译。
    另一种翻译方法称作格义,即借用汉语中原有的词汇来代指某些难以直接翻译的术语。格义本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有“比较”的意思。使用格义译经方法始于汉末魏初,当时康僧会与陈慧合撰《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般守意”做了不同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这便是用了本土道教清净无为的学说来解释佛教经典。
    
    多种文化能和谐共生(资料图)
    又如《阴持入经注》中也有用“无为”来格义“泥日(即涅槃的古译)”的例子。佛教讲究色空、苦乐,这些具有哲学思辨的词汇,也与儒道哲学中的阴阳、有无脱离不了干系。
    佛教在传入中原的几千年时间中,早已经和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文化也反哺着儒道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华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对不同的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各自均可以在中原大地上共同绽放光彩。
    
    理性看待,正本清源(资料图)
    当下社会中圣诞节的盛装打扮、元旦的跨年热情等等偏西化的社会现象,固然有其合理的存在因素。但在面对一种外来文明时,如何与保持本土文化自尊相平衡,才是当代“道系”青年值得去思考的命题。
    若是让节日的狂欢变成了数典忘祖,也就是去了中华文化生存的根基。唯有正本清源,明白为什么要过节、过什么节、如何去过节,才能避免被别有用心之人或无良商家牵着鼻子走。
    (编辑:景卿)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武当玄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