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友间友谊的小船丨可挂云帆济沧海,该翻之时就得翻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行苇 参加讨论

    文/行苇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朋友被视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并列为五伦。古人对朋友的界定与现代人有所不同,其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礼记》)。志趣相投共同学习的人,才能称为朋友——比现代人的“朋友”要严谨很多。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其实,谨慎择友,将朋友作为进修德业增长学问的助缘,不仅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也是玄门修道的重要内容。
    
    对于修道者来说,交友更重要的是修行上的师资之益。(资料图)
    一、友为进道之资
    关于修道者交友的故事,最为经典的当属 “莫逆于心”。《南华经·大宗师》讲到: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这说的是得道者心神相契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对于修道者来说,交友更重要的是修行上的师资之益。《道德经》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即要求修道者注意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精进道业。这与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精神一致。
    《元始洞真决疑经》在回答学人如何进入修道之门时,提出了修道的初学十事,其中第一是生信乐心,乃能进趣,即对修道的信心与爱乐之心。而在生起热烈的求道之心后所当行的第二件事即是亲近善友,“遇善友故,引导其心,深信正道。”认为善友是能引领初学者入道的胜缘。
    玄门历代祖师也十分重视修道者的交友问题。重阳祖师《立教十五论》就专门讨论过修道者的交友问题,其云:“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欲不恋,得其中道可矣。”重阳认为,修道人交友的目的是为了在修行中互相照应,在疾病生死时互为依托。交友要先做出选择,不能随意交接。彼此的关系要行于中道,不起执著,淡如君子。
    丹阳真人则进一步指出,学道者应当择善知识为友,以便于互相指点修持,“学道住丛林,校浅量深,择其善者作知音。若是未能明至理、挈领提衿,凡在丛林,递相指教,提纲挈领,共修无上心地大法门,非小可事。”
    长春真人也曾经对弟子于洞真(洞真真人于善庆)说:“人需友以成,友不可不择。蒲察道渊者,心存至道,是人必能辅成尔业,可往居之。”不仅教导弟子注意择友,还亲为挑选依止的善知识。后来,洞真在临沂遇到玉阳真人,“玉阳首问关中与甚人为友,师(洞真)以蒲察告玉阳。再问蒲察入道之由,师告以奉长春命,玉阳曰:审若是,则可与友矣。”可见祖师不仅关注弟子的交友,还以择友来考察弟子的修持。
    修道者的善友也确乎能在修行中给予有益的辅助。如丹阳真人门下高足李冲道与乔潜道为林下莫逆之友。二人修道有成后在河东弘道,李公善写诗词,“长歌短咏,稍露玄旨。乔君责之曰:道人贵韬光晦迹,目今向上真师在世,止可各进真道。先生谢而焚之”。
    
    应当求志同道合之士,不应当从外貌、人情上做抉择。(资料图)
    二、择友之原则
    善友固然能够作为修道者的助缘,乃至起到引领的作用。然正如重阳祖师所言:“先择人,后合伴”。古来也不乏择非其人的事例,如唐代高道王玄览曾有意与友人结伴入山修道,行至途中,感叹同行者非修道之才,于是半途而废。儒家更有管宁割席的典故。故而,经教与祖师大德对于如何择师也有许多开示。
    《元始洞真决疑经》将“友”分为两种,一种会败坏道业,一种则有助于成就道业。经云:“若人劝言:人生受报,任命自然,数尽终败,非关习业。如刺头尖,火燥水湿,谁之所为?凡圣愚智,贵贱富贫,谁作之者?但能守分达其所禀,从容自足,何须苦行求学善法?矫性自伤,劳而无获,尚无见益,何道之有?作此说者,名恶知识,不可亲近,宜即远离。”即如果有人倡言一切都是宿命使然,修善无用,只需要随顺天命,这种人是为败坏道业的恶友。而如果有人倡言因果不虚,善恶有报,劝人发善心修善行,信求大道,是为善知识,应当常亲近。“何以故?是能生成法身命故,能生二世福利乐故。”这是从发心的角度指出择友之道。
    
    求道者择友,当求志同道合之士(资料图)
    重阳祖师则从行持的角度指出,选择道友有“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閧,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合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即心地明了,有智慧,有求道之坚志者可以为友,凡是不明心地,执著于外境,内心没有智慧,痴愚蒙昧,没有求道之志只是凑热闹混日子者(閧,喧闹之意),是不可以为友的。祖师还特别强调,修道者择友,应当求志同道合之士,不应当从外貌、人情上做抉择。
    此后,栖云王真人还曾在长真观普说时将入道者分为三种,提醒弟子门人,并非凡入道者都可以为友。其云:初心出家,未能独立,须仗丛林,或结道伴,递相扶持,不至偏颇。然有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凡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情,逍遥方外,同志相求,遂为笃友,此等谓之云朋霞友也,以其心与云霞相似,尘事碍他不住故也;又有习学经教,琴书吟咏,高谈阔论,褒贬是非,此等谓之良朋知友,以其虽不炼心,亦不作恶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看经典,不顾罪福,出语乖讹,作事狂荡,触着一毛,便起争斗,夸强逞俊,恃力持胜,欺压良善,相率成党,此等谓之狂朋怪友。此三等人身谢之后,各有安置去处,随其功业,各得受报:其云朋霞友,升入无形,游宴玉京,或为神仙,或为天官;其良朋知友,尘心未尽,不出人伦,往复受报;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养,全无功德,填还口债,或堕酆都,或堕旁生,轮回苦趣,若到如斯,悔之何及?聪明达人,细细思之,各寻长便。
    这是更加强调了修行者的择友直接关乎其未来的结果。凡是诚心修道,能超凡脱俗者为云朋霞友,最终能超凡入圣,得道成真;其次能学习经教,断除恶业者,可以为良朋知友,此种人修道不诚,不免轮转;其下有胡作非为,违背经教者,是为狂朋怪友,由于恶业牵缠,不免苦报。真人虽未明言应当以何种人为友,但显然意在提醒修道者能精进修道,与苦志修道,超凡脱俗者为伍,以期不负出家善缘,而不可以与悖乱之徒为友,自招恶果。
    
    “愿参玄学者,悟道成真;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资料图)
    三、结语
    孔子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问如此,修道也是如此。古今得道者都离不开师友扶持。择友既可以为修行路上的同伴,同时互相之间的砥砺启发,也是一种参学之道。如《碧苑坛经·报恩消灾章》即讲过道友互相扶持,乃至点化后进劝令发大愿行的事迹。
    反之,观自己所交之友如何,也可以了知自身的修为及发心何在,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因而,学道者不可不慎于交友。在这个道风不振的时代,善友少而逆缘多,经教与祖师高真的相关教导,更犹如暗夜明灯,显得意义非常。《早坛功课经》所谓 “愿参玄学者,悟道成真;愿结交仙友,栖集清虚”,岂虚言哉。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