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刻画中的道儒思想 论述这个问题,首写的自当是林黛玉。 林黛玉(资料图) 林黛玉有最高境界的美,她是道家自然美的代言人,有着“自然的风流态度”。《庄子·天道》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美,保持着天然的本色,以至于天下没有什么能够与她比美。林黛玉的美属于天然本色的美,不可复制、不可比拟的自然美。按照道家的哲学观,自然美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 林黛玉最为天真,她与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封建社会中的她,不愿压抑自己的个性,改变自己性情,以臣服于各种封建思想道德规范为代价博取他人的欢心。由于她不逢迎、不妥协的性格为封建贵族大家庭所不容,所以她便成为了贾府中最不讨人喜欢的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她无羁无绊,让她成为大观园中身心最自由的人。 庄子曰:“天下有常然。”黛玉这种天真的个性便是她的“常然”之态。曹雪芹通过他精湛的笔法,把黛玉她这种天真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人物显得丰满起来。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雕琢;主张逍遥,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林黛玉正是用她的言行举止来阐释这一道家哲学思想。她是一位生活在世俗世界的“真人”。 一曲《葬花吟》,字字血泪,声声悲音,道出了寄人篱下的悲苦和惆怅。“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的真实写照。林黛玉,黛,青黑色,青黑色和“质洁”本是相对的。曹雪芹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思想观点融会贯通于内。 曹雪芹赋予林黛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质是:道的化身,儒的元神。在林黛玉凄美的一生中,都流露出道教的清新脱俗,与诗经的意蕴之美。 曹雪芹植入林黛玉一个最为典型的本质是:水作元神,金作识神。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尤其是她还能以微薄之心血而泽芳邻。林黛玉的前世本是绛珠仙草,得到神瑛侍者的浇灌才得以存活,今世以一生的眼泪还他,报答他的恩情。女性本是柔美的,“是水做的”,况且她聪思慧敏,本是寄人篱下,并不挑剔抱怨什么,就像水一样,在于无形。总之,林黛玉身上闪烁着“道”的光芒,是一个体现道家哲学思想文化的符号。 薛宝钗(资料图) 曹雪芹写薛宝钗,是将道家的思想化用成一剂药——冷香丸来救赎她,可惜宝钗不知此中深意。这冷香丸中体现的是道家思想——药方是“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的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这药末子一处,一起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瓷坛内,埋在花梗地下,若发病了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喝下”。这其实是意味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能含糊。而从道家的角度看正是隐含了要顺应四时的要求。当然,用黄柏冲服,也隐含了薛宝钗的命运之苦和心灵之苦。 薛宝钗身处封建大家族之中,她一直用封建淑女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压抑自己,灵魂得不到救赎。表面上黛玉经常哭,可是在红楼中哭得最无声与最无奈的是薛宝钗。曹公安排跛足道人来指点,给每个人都有改善的机会,这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态度,但是薛宝钗始终放不下名声与世间俗事,最后连冷香丸也无可奈何。 贾惜春(资料图) 曹雪芹写贾惜春,是将道家的万事皆空的思想植入她的个性。贾惜春性格懦弱,不爱管事,甚至当她的乳母偷了她的累金凤,闹出事情来以后,她也只是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在看,以至于黛玉说她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其实贾惜春的行为准则是:合乎道义的事,应勇往直前去做。修道者,对于正道,亦应遵而修之;不合道义的事,做不得,更应悬崖勒马而不为。修道者,对于邪道,应退而弗修。不走邪恶之路,不明瞒,不暗骗。她完全按太上道祖的要求树立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 这个人物后来的命运也是很悲惨的,作者正是通过《红楼梦》中这些薄命女子的命运来揭示出书中所表达的道家万事皆空的思想。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物,便是最孤僻与高冷的妙玉,她自称“槛外之人”。又常常称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畸人者,畸零之人也。《庄子·大宗师》有云:“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是指行其天性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妙玉喜欢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她对于功名利禄并无兴趣,看破了世俗名利,但却与自然天地和谐统一,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的作者深受道家儒门思想的影响,他抹去岁月留在空间上的屡屡尘埃,透过繁华锦绣,看穿世俗的虚无与幻境,发出了人生如梦似幻的哀叹。庄周以蝶醒之觉解世间迷惑,曹雪芹用梦与人世的真假无常来释“无为碌人”之惑,以清醒睿智的头脑洋洋洒洒,慨然成篇,警醒后人勿要耽于浮华。在这洞悉与超越之间,完成了一次思想上的穿越。 庄子及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与《庄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