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游走于武侠与历史之间的传奇道学大师——黄裳(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唐风宋月 参加讨论

    监办刊印《万寿道藏》
    哲宗皇帝年纪轻轻患上了滑精不止的疾病,最终不治而亡。阴差阳错之下,他的弟弟赵佶继位为君,北宋历史进入微宗时代。黄裳迎来了职场新生,一切缘起一部名为《万寿道藏》的巨著。
    《道藏》是道家经籍的总称,道教起源时,只有一部区区五千字的《道德经》。后来各种道经层出不穷,变的多了起来。从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就有人开始搜集、汇编各种道经,唐王朝时,认道祖李耳为远祖,唐玄宗下旨在全国搜集道书,亲加审阅后,令人抄写成了《开元道藏》。此举,是古代将道家经藉列入“藏”的开始。
    
    唐王朝时,认道祖李耳为远祖(资料图)
    宋朝开国以后,对道家经籍的搜求更是不遗余力。因为受到雕版印刷技术的限制,唐代之前的道藏皆是手抄,五代虽然有了雕版印刷的道书流传,但仅是数部道家经典,影响不大。真正称的上世纪工程的,就是徽宗政和年间的《万寿道藏》。
    一千年的宋王朝,是一个内忧外患严重的时代,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改变了唐时的宗教政策,利用道教中消极的一面,缓解社会矛盾,因此积极扶持道教。宋太宗依靠“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非常手段上位,因此千方百计利用道家制造引导舆论,说自己继位为君是上天与神的旨意。
    宋真宗继位后,又认了道教人物赵玄朗为祖宗,在国内大兴土木建造道家宫观,举国上下如痴如狂。虽然折腾的国库空虚,却也把契丹人唬的不轻,达到了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预期效果。唐人祖宗李耳,则被晋封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
    徽宗在位时,推崇道教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不但自封为道君皇帝,御注《道德经》,《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籍也列为太学生必修书目。
    就这样,徽宗还不满意,他一直希望修订一部超越前人的道藏,因此,即位后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搜求道家典籍。数年后,道家经籍已经搜罗了5387卷,比真宗在位期间的《天宫道藏》多出了近千卷。一边将经籍搜罗至汴梁的同时,一边令道行高深的道士校勘。十多年过去,到了政和六年,负责搜寻工作的道士汇报工作成绩:穷尽人间所有,一共搜寻到道家经籍5481卷。
    徽宗皇帝知道再难有所增加,就下令开始将所有整理好的道家经籍送往福州雕版。
    
    福州雕版(资料图)
    把如此多的书送到三千里之遥的福州,而不是就近于汴梁城雕版,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运输不便,如此舍近求远,莫非赵佶的脑袋被驴踢了?
    风月君曰,徽宗治理国家虽然不在行,但智商情商绝不在你我之下。
    送往福州雕版,不但不会耽误事,反而会缩短工期。原来,北宋末年的福州地方文教昌盛,地方多茂林修竹,书籍的刊刻与造纸业发达。北宋四大刻书中心,福州既快,而且质量有保证,所以徽宗将这项世纪工程放心的交由福州地方去雕版。
    果然,用时不到三年,《万寿道藏》的雕版工作顺利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完成的如此迅捷,与监办此事,时任福州知州的黄裳有关。
    徽宗对黄裳的厚遇
    徽宗继位为君不久,蔡京、童贯等佞臣即把握了朝政,十几年如一日的折腾下来,朝堂之上货贿公行、政治腐败。黄裳离开朝堂,到青州、庐州、郓州等地任知州。在任上,因为信奉道家的无为而治,被人弹劾“目昏不事事”。徽宗改任其为提举杭州洞霄宫的闲差,64岁的黄裳逐渐淡出政坛。
    
    靖康之难(资料图)
    徽宗待黄裳不薄,是有历史原因的。赵佶即位之初,黄裳曾上书称:南郊大驾诸名物,除用典故制号外,余因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武夷君庙有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曰重轮、曰祥光、曰瑞鹤。
    正是因为这道奏疏,在徽宗脑海中,留下了黄裳好道、是个内行的印象。政和三年,七十高龄的黄裳任福州知州,徽宗皇帝的这个任命,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希望《万寿道藏》的雕版任务,在黄裳的监办下完成。到任不久,黄裳就向朝廷奏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
    有理由相信徽宗的任命与黄裳的奏疏,其中必有因果。黄裳是福建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熟悉,又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而且先后担任过太学博士、校书郎、集贤校理、起居舍人等职,做的全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自然是做这件事情的不二人选。
    黄裳任满之时,《万寿道藏》的工作仍在进行中,朝堂有旨“再知福州”。以古稀之年连任知州,显然,徽宗皇帝对黄裳所作的工作是认可的。黄裳终于出色的完成了这项任务,将雕版运回汴梁,印出的数部《万寿道藏》则奉旨分藏各地。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设若没有黄裳这样的专业人才指导掌控,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万寿道藏》的雕版工作顺利完成,黄裳居功甚伟。
    这些雕版有一部分毁于靖康年间的战火,其余被女真人运回了北地。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年过八旬的黄裳也没有躲过靖康之难。建炎二年,他被困在了杭州。兵荒马乱之中,数十年间苦心编撰的文集“悉皆散亡”。大概就是这一年,《九阴真经》流落民间,从此江湖血雨腥风,再无宁日。
    黄裳与道教的不解之缘
    黄裳自号紫玄翁,与当时的名士、名僧、名道都有交往,融儒、释、道三教学问于一身,中年后,诗文中更经常出现道家术语——“青衣为我折幽芳,待插陶巾访真侣”、“海门有信蓬莱近,丹室无尘宇宙宽”、“桃李娇春总不知,风情惟与道相宜”,类似的句子在其文集中不胜枚举。
    
    黄裳喜欢与僧、道之流交往(资料图)
    黄裳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轻时就重老、庄之学,渴望闲云野鹤的生活,喜欢与僧、道之流交往。大观三年,黄裳提举杭州洞霄宫时曾短暂返乡,于途中遇一异人,“道予紫玄洞游人世间”。从此,黄裳自号“紫玄翁”。晚年的黄裳痴迷于道家的炼丹术,病重的时候,留下遗言:“我死以大缸一枚坐之,复以一大缸覆之,用铁线上下管定,赤石脂固缝,置于穴中足矣。”
    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十七岁的黄裳羽化登仙。从此,江湖再无黄裳,而关于他的传奇,直到今天仍在流播。
    黄裳与同时代的名僧也有诗文往来,传之后世的有《贻如祖大师》《送舁师行》《送开平书贻佛智长老》《寄五峰长老》……如《贻如祖大师》一诗:
    既已离家与世违,纷纷人事不须知。
    百年十二时光景,作佛工夫只怕迟。
    谈禅说佛未曾修,幻化空身岂自由。
    常视世情如锁钥,云山深处莫回头。
    建立元无尘已挥,两边终竟不曾为。
    莫言万物为何事,到了无为尚未知。
    一念忘时便道空,不知空与色常同。
    须知空色无分别,如此圆融始大通。
    如果不是对佛法有较深的体悟,又岂能写得出如此佳构?这也是《九阴真经》武林秘籍用梵文写就的原因!
    虽然《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对黄裳这个人物的描述只是寥寥数笔,但是暗地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射雕三部曲之所以成为武侠小说的经典,绝非偶然。金庸作品的流传,与其擅长将历史人物、事件融入作品有关。这样的“化功大法”,绝非朝夕之功,如今的武侠作品之不堪入目,与作者缺乏深厚的学养有很大关系。(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读史阅世”微信公众号。文:唐风宋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