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中秋不只有月饼 还要用古法煎煮一杯好茶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姚华 参加讨论

    文/姚华
    每岁中秋,总喜欢将圆形茶一一捣腾一通。就着月光将唐宋元明清的茶法要领演变成煎茶、点茶、泡茶,一一鼓捣一圈,然后一一喝个遍。
    
    茶(资料图)
    中秋古法煎茶,美不胜收
    煎茶《因话录·商部》说:陆羽始创煎茶法。又称煮茶、烹茶、煮茗。《茶经·五之煮》的程序是:灸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在此要特别说说“育华”,以稍凉的开水止沸,以合适温度煎茶,勿使太过,过则会熬出茶的涩味来,掌握得当便会煎出茶的精华)、酌茶、吃茶。
    
    茶圣陆羽(资料图)
    经过这一二三沸后,手中茶汤已同天上的月亮一起升格为文化产品,看似繁复的茶多事的秋在此已是充满诗意的灵感。
    儒家“中正守和”聚集了太多的人气。“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蹭着月光不宿了,再取一块茶饼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于是就着月亮“啜苦咽甘”,美不胜收。
    文人骚客,饮茶悟道
    难怪苏东坡被再贬到海南岛时,耳闻松涛,茶煎的波澜壮阔顺着茶烟竟发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言壮句,傲世不如意的江湖,润沁着世世代代的中国的茶香心道,大有李绅的“三禅不要问,孤月在中央”的味道。
    于是东南西北风“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人人在月亮中饮茶得道开心,和王昌龄一起“豁然神机空”,一汪秋月高空“得与幽人言”。那个“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司空图最得此境,“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看来把盏赏月即可穿越,又可当下,一样的道心,一样的境地,一样的和合。
    喝茶不仅是日常,更是艺术
    苏轼《荔枝叹》一句“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请出了丁渭和蔡襄。前者始为北苑贡茶龙团凤饼的公务员。将此茶向前推一步的蔡襄,创制出小巧玲珑,饼面奢华,品质上乘的小龙凤团。从而“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我等平民,用王安石的话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看看书上的美图还是取一块老陕青砖折腾一下撩撩古风,瓦片置炉上灸茶、碾茶、筛茶,风向一转,“投茶入瓶,以汤沃之”,沿着痷茶的方法向前走一小步,煎水不煎茶,多了“调膏”和“击拂”两个步骤,不仅有更贴心的茶味,还有幻化的“茶百戏”供人赏析,技巧升腾到艺术。
    
    取一块老陕青砖撩撩古风
    艺术皇帝宋徽宗七汤点茶
    让我们醉倒的精致的大宋时代,竟然出现了宋徽宗七汤点茶法“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的盛景。真是心中有圆世界圆。欣赏精美绝伦的龙团凤饼图模,喝着盏中的“乳汤”,天地一片清洁。“一溪月色非尘世”,与那个美仑美奂的宋代帝王将相,逸士闲人一起把茶饮成一种文化图腾,物质功能、精神内涵、灵性生命统统一盏茶,如黄庭坚的“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般让世界刮起中国茶风,至此茶汤和月已共圆。
    
    喝着盏中的“乳汤”,天地一片清洁
    明代以来盛行撮泡法
    世上万物没有压不出的普洱茶模型图案,无论生熟。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停止生产用以点茶的龙凤团茶之后,民间便时兴用散装茶叶泡茶并延续至今,是为撮泡法。
    如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虽是“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终是可以随性泡茶喝了。来一泡古树普洱,干茶色泽墨绿,芽叶显毫,条索紧结,肥硕粗壮。汤色金黄透亮,绵滑顺口,浓稠醇厚。兰香馥郁,满口环绕,山野气韵突出且持久。口感微涩,劲道十足,味正而纯,喉韵饱满,回甘渐强,生津悠远。叶底完整,嫩匀鲜亮,茶香缭绕,经久耐泡。单是这直爽的茶汤“四相”已和现代人融为一体了。忙忙碌碌中“偷闲”怡情,不失幸福。
    收心于一盏茶,发现真性情
    中国茶与中国画一样,极佳的状态,不是猎奇五光十色的万千滋味,而是收心在一杯中,发现自己的真实性情。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所谓幸福,就是身体的平安和灵魂的宁静”是一回事。
    
    发现自己的真实性情
    “更吃一碗茶”,一轮圆月,“一藏圆光”,一次穿越,一次回归。(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姚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