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元气论:后天若得补先天,世人何苦修神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苗瑞恒 参加讨论

    文/苗瑞恒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养生,越来越多人购买各类名贵中西药物、保健品服用以期能够益寿延年,但是这样的补养方式真的有效吗?这样真的能充养元气么?生命长久的关键在何处,听道医跟大家讲讲吧。
    
    这样真的能充养元气么?(资料图)
    一、生命之根,在于先天之本
    《灵枢本神》中有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人之始生,来源于父母的精气交媾而成,这便是最初的生命力。道医称之为“先天之精”、“元气”。先天之精与元气源自先天,“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也”。虽分三家总归一气,而先天之精、元气的作用在《元气论》中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因此,在道医的生命观中,生命的关键在于先天之本,即先天之精,先天元气。而《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有云:“众生迷蒙,醉于情爱,日夜漏泄,不知其几何也。本去根枯之死必矣。世人但知养生止于禁欲,殊不知一念若动,气随心散,精逐气忘”。可见,元气贯穿生命始终,且极易耗损,此即:生之来,谓之精,元气衰,命将竭。
    
    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石。(资料图)
    二、生命之资,在于后天之源
    后天之本为脾胃,后天之精则为脾胃所吸收、运化的水谷精微。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指出:“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黄帝内经玉机真脏论》中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道医认为,脾胃的功能是吸收饮食水谷里的精微物质,并将这种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而这些物质则是后天生长、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包括肾中所藏生殖之精,也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的水谷之精相结合而成。可以说,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石。
    
    此即黄帝所云:“天数”然也。(资料图)
    三、后天若得补先天世人何苦修神仙
    人的自然生命没有必死的理由,故而长生不老,这是人类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从本文的角度而言,以后天不断充养先天,似乎是一条通往长生的康庄大道。或云:元气既为生命之本,人皆望元气长足,则寿追彭祖可期。从秦始皇遣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当今社会各种所谓益寿胶囊层出不穷,数千年来位列仙班者可数,而靠药饵长生者有几人?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客问参芪归地辩论》中说的好:“真气无伤,外邪不入,内邪不作,何待于药?何待于补?况这团真气,也非草木灵根所能补得出来。”道家同样认为,“常人”的元气从开始消耗即进入不可逆的过程,直到元气耗尽,则生命终止。若水谷精微真的可以补充元气,那么假设一人,供其饮食,畅其心志,保其安全,这个人岂不是可以无休止的活下去了。《上古天真论》有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此即黄帝所云:“天数”然也。
    
    “半百而衰者”在当今社会成为了常态。(资料图)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通晓自然规律的人,不仅食饮有节,还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方能尽终其天年,那么饮食在此起到的作用至多是维持生命活动到其天年,而天年即元气在自然情况下损耗殆尽所需的时间,故靠水谷精微充养元气是难以实现的。之所以会有后天可以补先天的误解,皆因“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皆衰也”。正是这些“半百而衰者”在当今社会成为了常态,反而使可以“尽终其天年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以为他们是靠什么药石而延年益寿,谣言四起而致“滥补成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