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修习丹道 不可不知的天柱山皖江仙学传承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刘康乐 参加讨论

    文/知乐斋主
    江淮大地不仅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镇。安徽天柱山又名皖山、潜山、霍山、衡山,自古为名山洞府,汉武帝曾封为“南岳”,道教列为第十四小洞天、司命茅君洞府。以天柱山为核心的皖江丹道学术传统,自周秦时代匡续、华子期至汉代刘安、左慈以至魏晋葛玄、郑隐、葛洪灵宝一系,形成了系统的道教神仙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内外丹的修道传统也在皖江地区延续千年。
    
    天柱山 资料图
    近代皖怀陈撄宁先生倡导中华仙学,接续皖江地区自古以来的仙脉传统,承古开今,将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丹道实践与儒家、佛教等各家性命修炼之学融会贯通,力图构建独立的仙学体系,而皖江丹道学术传统亦因此而焕发生机。
    一、刘安、左慈与汉代皖江仙学学术圈
    淮南仙学体系:淮南王与淮南八公
    汉代是方仙道兴盛的时代,自东海至西域,神仙方士受到广泛的推崇,在长安、燕齐、巴蜀、湖湘、江淮等地形成了若干方仙道的学术圈,其中以淮南王 刘安为核心的淮南仙道学术圈影响最大,《神仙传》称“淮南王安好神仙之道,海内方士从其游者多矣。”
    刘安是刘长之子,高祖刘邦之孙,遵循黄老,治国有方,好读书、善音律,尤长于道家学术,热衷于神仙之道,门下聚集了门客方士数千人,其中著名者为“淮南八公”,《淮南鸿烈》即是淮南王门下八公共同撰著的道家学术著作。
    
    淮南八公 资料图
    淮南八公不仅是精通道家学说的学者,而且还是善于炼丹的神仙家,“八公”分别是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被、左吴等八位谋士。
    葛洪的《神仙传》神话八公,衍为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等八位仙人,“各能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变化之事,无所不能也。”
    淮南王刘安一方面热衷于神仙之术,一方面又有着很强的政治野心,因此他广为罗雀天下的奇人异士,皆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宗教信仰的,而在炼丹求仙的宗教活动的掩盖下,他所策划的政治谋反也得以悄然进行。
    刘安很对八公极为推崇,作《八公操》以歌之。刘安欲求长生,常与八公相聚在今淮南八公山下烧炼丹药,因失误偶成豆腐,乃成就了中华一大美食。元狩元年(前164),汉武帝因刘安之孙刘建的控告,调查刘安谋反属实,进兵淮南国,刘安畏罪自杀。传说其与家人等服丹药而升仙,八公“乃取鼎煮药,使王服之,骨肉近三百余人,同日升天,鸡犬舔药器者,亦同飞去。八公与王驻马于山石上,但留人马踪迹,不知所在。” “鸡犬升仙”虽为魏晋以来道家杜撰的仙话,但刘安与门下方士所结成的丹道学术圈,实为汉代皖江丹道学术的重镇。
    灵宝派仙学体系:左慈-葛玄-郑隐-葛洪
    皖江丹道学术的另一大学术圈则有汉末庐江左慈及其传人,经葛玄、郑隐、葛洪数代传承形成灵宝派。
    
    葛玄祖师像 资料图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汉末的庐江郡治在今潜山县,左慈从少年时代就精通神仙之道,“精思于天柱山中,得石室内《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纪。” 左慈于天柱山石室所得的《九丹金液经》,就是一部炼制外丹的道经。左慈明五经,通星象,精于遁术,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辟谷断食,曹操闻而召之,欲从其学道。而左慈不谄媚于权贵,为当时诸侯所不容,以为妖道,曹操、刘表、孙权皆欲杀之。
    左慈于是回到家乡的天柱山隐居合丹,其徒则有葛玄,徐随等。《神仙传》载,“慈告葛仙公言:当入霍山中合九转丹。丹成,遂仙去矣。”左慈的丹道学术经葛玄、郑隐、葛洪得以阐扬光大,由此创立了道教灵宝派的仙学体系,此一肇起于皖江的丹道学术圈,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深远。
    
    左慈道人 资料图
    二、天柱山丹道学术之传统
    安徽天柱山位于大别山-霍山山脉之东南,又名霍山、潜山、天柱山、皖山等,皆一山之别号。按天柱山之名,并非潜山专利,据旧志所载,“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国,一在舒州,一在寿阳,一在余杭。”
    
    中原有三座天柱山 资料图
    据此天下当有八座天柱山,而中原地区的三座天柱山,其一在舒州就是指安徽的潜山。安徽天柱山最高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其广则数百里,其主体在潜山县境内,而支脉蔓延,北连岳西县、霍山县,东接舒城、桐城,西达太湖县、宿松县,南抵怀宁、安庆至于长江。天柱山奇峰突起,有自古为仙真降集之所,又盛产灵芝、黄精等药,为神仙家所钟情。
    传说太上老君曾在商朝时化身于此讲经,据宋汪彦中撰《讲经台老君殿记》称:“潜山胜概甲天下,峰岳耸秀,岩谷幽邃,真瑶台金阙高真降集之所也。仙迹圣境,照辉古今,而龙堂院乃太上老君化身降号锡则子说长生经之所,阐扬道奥,启迪天下后世,以佑商邦。”
    安庆所在的皖江地区为古皖国辖地,江淮老庄道家文化和齐楚仙道文化在这里交汇,天柱山以其仙道文化之发达为皖江地区仙山之首。
    匡续、稷丘子、甪里先生、华子栖隐潜山修炼
    据乾隆《安庆府志·仙释》所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楚人匡续师事老子,周成王时曾栖隐潜山修炼,至今还有遗迹存焉;秦汉时有九江华子期隐于潜山,师事甪里先生,受仙灵隐方,后蝉蜕仙去。甪里先生是仙人稷丘子的弟子,潜山洞天则为仙人稷丘子所治。
    《云笈七签》称:“第十四潜山洞,周回八十里,名曰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仙人稷丘子治之。”稷丘子是秦汉时期的一位炼丹神仙家,弟子有甪里先生、娄冯、刘凭等,留有《稷丘子经》,传服石法、化黄金法、作庚法,葛洪《抱朴子内篇》载其法。从太上老君到华子期,潜山与丹道学术的渊源,早在周秦时代就形成了传承有序的仙道传统。
    
    葛洪祖师 资料图
    汉武帝封天柱山为南岳 立天柱山最早祠庙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登礼天柱山,封为南岳,又立五岳祠,为天柱山最早的祠庙。汉初有齐人乐长子曾“栖隐潜山,号潜山真君”,汉末则有神仙家左慈在此山石室修炼合丹,丹成仙去 ;南朝梁武帝时,有白鹤道人修炼于此,创建道场 ;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还记载了一位上清派仙真郑景世,修炼于庐江潜山,显示了南朝时期的天柱山延续汉代传统,丹道学术传承不息。
    唐代天柱山建司命真君祠 备受皇家重视
    唐天宝九年(750),玄宗梦司命真君,乃遣道士邓紫虚等于天柱山建司命真君祠以祀,又遣道士李抱朴等送额致祭 ,选精修道士洒扫祭祀,自此天柱山道业兴盛,成为天下闻名的洞天福地,在唐末五代杜光庭所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都列潜山为第十四小有洞天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于真君庙建“左真人仙堂” 以祀真人左元放。左慈石室作为丹台仙迹,倍受神仙修炼者的重视,唐时有舒州刘度人于潜山石室读灵宝经,遇三神仙授以仙丹,尸解而去。
    
    天柱山丹道传统传承不息 资料图
    宋代天柱山两宫成为皇家重要道场
    宋开国之初,天柱山因司命真君之祀而愈加受到尊崇,太祖遣使天柱山建三箓大醮,致祭司命真君,投龙真君洞府;太平兴国中,太宗扩建祠庙,更名为灵仙观,此后真宗、徽宗皆崇此山如故,而徽宗再次扩建灵仙观为真源万寿宫观,又于真源宫北投龙处建天祚宫,天柱山真源宫与亳州真源宫自此成为宋代皇家的两大重要道场。
    据宋徐闳中撰《重建真源万寿宫记》所载:“政和七载,肆放明诏,以真源万寿名其宫,以庆基名其殿。揆日庇徒,载加营饰。于是工以心竞,民以悦来,役不逾时而琳宫一新矣。其经费皆出于官,为钱三千万,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广殿鼎峙,修廊翼张,飞楼复阁,延袤无际。俨应门之八袭,陋璇台之五层。真圣中居,列仙环侍。珠贝犀象,陈供交错。祥烟凝飙。成之先虚,籁发钧天之奏。灵山挺秀,嘉禾冬荣,信乎真仙之宅也。”
    宋张昌撰天柱山《重修真源宫记》亦载宫观盛景:“天池、风井、诗崖、酒岛,岩曰水晶,洞曰桃源。老子说经之台,葛洪炼丹之井,左慈之求芝,与夫鲁肃,李白、毕諴辈,或燃薪读书,或却粒学道,历历可考。” 左慈、葛洪炼丹的遗迹与往事,已成为天柱山道教的重要话题,亦表明丹道传统传承不息。
    宋后天柱山复归清净桃源之地
    宋以后,天柱山道场日趋衰败,虽仍有道士住守,然其殿宇残坏,虽时有重修之举,已不复往日旧景。不过失去了皇家的关注,天柱山则复归清净桃源之境,司命真君已少有人知,但左慈、葛洪于此山合丹的往事却在皖江地区广泛流传,左慈合丹的石室被明人列为天柱十景之一的“丹灶苍烟”,明庐阳(今合肥)有潜山庙,“祀真人左元放先生” ,清同治三年所立的《炼丹台碑记》,则表明了此山一直传承着左慈丹道修炼的传统:“我皖麓有台名炼丹者,其间石坪一座,蟠居亭亭,乔木数株,蒙蘢勃勃。盖仙人之遗迹,由来久矣。山明水秀,常留太古之风;路转峰还,宛入桃源之境。此高人逸士所以娓娓称盛焉。……古迹长存,神灵永托,此固斯台之幸,而亦还丹之意也。” 今天柱山仍遗有左慈上中下炼丹台、焙药坪等遗迹,仙迹历历。(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知乐斋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