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隐仙庵(2):原来是它们 让文人墨客争相吟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探索 尹志华 参加讨论

    文/尹志华
    吟咏古梅
    吟咏隐仙庵古梅的诗歌也不少。
    
    梅花(资料图)
    诗人郁长裕(1733-?)撰有《隐仙庵探梅值李傲梅,即席有感》、《隐仙山房探梅》诗,又有《隐仙庵四友诗》,分别吟咏庵中玉蝶梅、檀香梅、绿萼梅和覆蕊梅。
    诗人、藏书家石韫玉(1756-1837)撰《金陵隐仙庵有古梅一株,相传齐梁旧物也,春分始花,即事成咏》诗:
    芳华千岁故依然,地近金坛古洞天。
    此处风光偏晼晚,旧时月色尚婵娟。
    红羊劫后春长驻,翠羽声中梦欲仙。
    任道根枝顽似铁,品题终在百花先。
    著名诗人陈文述(1771-1843)有《隐仙庵古梅花下作》:
    六朝人不见,犹见六朝梅。香早先春到,花仍带雪开。
    隐居宜寂寞,仙迹与徘徊。小坐清寒极,春衫渍古苔。
    陈文述之侧室文静玉亦撰有《隐仙庵六朝古梅》诗:
    湘女窥烟翠袖单,色香味已入旃檀。
    宋齐霜雪梁陈月,玉蕊冰花尽耐寒。
    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屠倬(1781-1828)撰有《隐仙庵看古梅赠王朴山尊师二首》,其一:
    青山依旧六朝色,想见当年陶隐居。
    春雪者番晴更好,梅花一笑淡相于。
    蛟龙满壁看题字,钟磬诸天闻步虚。
    我爱轩辕狂道士,大言不解世人书。
    其二:
    老梅不识岁月古,阅历太平今几朝?
    若为花下辨鹤迹,只许客来悬酒瓢。
    江水无声抱孤月,岭云作意卷晴霄。
    旧时老辈几人在?剩有道人白发飘。
    
    梅花图(资料图)
    文学家、经学家朱珔(1769-1850)撰有《隐仙庵古梅记》,谓:“六朝后,沧桑之变屡矣。当夫烽火三月,铜驼荆棘,宫阙之壮,悉归煨烬。环城寺若观,必供介士游牧,伐萩斩橁,难免毁伤。而藐焉一梅,托迹于荒闲寂寞之区,以滋以息,得葆其天年,可谓厚幸。”他希望庵中道士王朴山“慎守是梅,使隐仙之名可以不愧,梅应与庵长此终古矣”。
    然而,造化难料,这株古梅不久还是枯死了。著名画家汤贻汾(1778-1853)在《题钱石叶少尹画梅•序》中说,嘉庆(1796-1820)初他还看见隐仙庵古梅,“不知何年枯死,庵主王朴山移他梅傍其旧干,宛然孙枝。然不久复枯。今再补者槎枒成荫矣”。
    诗学评论家潘德舆(1785-1839)所作关于隐仙庵的诗,则既咏桂,也咏梅:
    乱山围合沓,隐者静无邻。廿载客重到,四时花自春。
    桂香三里路,梅影六朝人。自笑苦吟癖,不来栖此身。
    陈文述所作《隐仙庵》诗,则既咏古树名花,也仰慕真仙高道:
    上界神仙足官府,官府事繁仙亦苦。
    不如栖遁向人间,云卧林壑清且闲。
    君不见陶通明,松风听罢听吹笙。
    华阳隐居当署名,遗宅犹傍兹山青。
    又不见冷铁脚、尹蓬头,天上亦是神仙流。
    不栖碧落栖丹邱,啸傲明月天门秋。
    齐梁之梅宋之桂,老物摩挲多古意。
    隐耶仙耶两不知,倘遇陶公应把臂。
    吟咏牡丹
    隐仙庵中牡丹也有名气。
    
    牡丹图(资料图)
    姚鼐就曾与友人到隐仙庵看牡丹竟日,次日又往,并作诗以纪之:
    幕府山头天接水,千古英雄此中死。
    惟有东风岁岁来,石头城下纷红紫。
    人生何日不当醉,何处花开不可喜?
    况惜晚春余几日,更对奇葩翻万蕊。
    ……
    昨携天香归满裾,今踏红云重曳履。
    明妆已看照晴熏,深晕复怜含雨泚。
    治河名臣麟庆(1791-1846)记其探访隐仙庵时,“牡丹初放,疏樊曲槛,花香袭人”。
    听琴作诗
    隐仙庵吸引文人雅客前来的原因还在于这里的道士精通琴艺。清代文人以隐仙庵听琴为题的诗很多。
    
    隐仙庵道士多精通琴艺(资料图)
    袁枚《隐仙庵听卓道人弹琴》:
    素手拂青丝,空山听演师。声希流水缓,调古白云知。
    细雨初晴日,茅庵欲暮时。那堪闻此曲,孤凤与鸾离。
    著名文学家蒋士铨(1725-1784)有《隐仙庵听鹤雏道士弹琴》诗二首,第一首为:
    云房萧瑟石坛间,有客寻幽扣竹关。
    丹灶火温茶正熟,羽衣人去鹤难还。
    神仙已化丝桐在,弟子能诗操缦娴。
    徙倚中庭双桂树,古音盈耳借舒颜。
    郁长裕《冬日偕兰坡、星岩、星树过隐仙庵,听鹤雏道士弹琴,即席同赋长歌》(节选):
    少焉月色照窗纸,潜山客子翩然起。
    低头拜倒鹤雏前,为我挥弦开十指。
    元冬冰雪拨不开,手挥目送神忽来。
    焦桐未枯弦未断,千秋一响空徘徊。
    况复铿訇错落如钟磬,耳根妙慧悟清净。
    我愿君弹一万年,大辟高山流水境。
    洪亮吉《听王朴山道士弹琴》(节选):
    琼台贝阙惊早寒,琴韵杂雨来无端。
    一声迟回一声疾,百鸟飞集红阑干。
    红阑干外零星地,认是临春兼结绮。
    五条弦上六朝山,一夕分明感秋气。
    天低月黑江怒潮,过岭草木声萧萧。
    琴弹一曲续一曲,坐使江月复白江天高。
    朴山道士翻新谱,能令人欢令人苦。
    我愿顽仙住世间,眼空不复知今古。
    琴声欲毕满进觞,琴韵复入杯中凉。
    鸣蛩百种陡然绝,飞雨瑟瑟鸣空廊。
    学者、书法家包世臣(1775-1855)《隐仙观听王朴山炼师弹琴》:
    遥认隐仙观,独访王先生。
    入闻门觉警,满耳皆秋声。
    高堂卷湘水,凄凄有猿鸣。
    顿令炎夏日,坐客心怀冰。
    吾师真隐仙,此艺信无前。
    他时跨鹤去,应在洛西传。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亦有在隐仙庵听琴的记述:
    “癸未(1823)三月,奉檄赴芜湖、当涂二县踏勘江洲,便道至江宁省城,寓承恩寺……信步至陶谷,款隐仙庵山门,半掩,推之竟入。双桂婆娑,绿影在地,室中琴声与院中风声、鸟声参错并奏,乃悄立桂树下。琴声忽止,一羽士搴帘肃客,相邀入室。见一老羽士与客对枰,投子而起,延坐饷茶。询知客徐生,道士一王璞山,一张雪堂也。叩以隐仙何指?乃言梁陶贞白旧居,明初冷铁脚、尹蓬头均曾来游此庵。余因请谱一曲。雪堂笑允,遂抱琴相导,同至一园。牡丹初放,疏樊曲槛,花香袭人。乃横之石几,端坐调弦,抚《圯桥三进履》、《平沙落雁》、《关雎》三曲。璞山徙倚花前,朗吟旧作。余见亭中置有笔墨,因题一诗曰:‘繁林阴繄路三义,来访山中宰相家。寂历千年梅有骨,婆娑双影桂无花。敲残棋局闲题墨,缓住琴丝细品茶。消尽人间清静福,我来心已醉烟霞。’”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之“隐仙听琴”图
    隐仙庵道士亦善弈棋。诗人袁树(1730-?)即有诗记其同堂兄袁枚、袁鉴及二侄至隐仙庵看桂花,邀雪堂羽士对弈,并听其抚琴:
    堆满金粟压琼楼,人坐当风最上头。
    花艳肯容平视好,身高都把众香收。
    子飘定可重生月,叶落何妨更作舟!
    棋局赢输成底事?且弹一曲塞云秋。
    
    对弈图(资料图)
    而郁长裕则谓王朴山“幼而英颖,喜弄黑白道(即围棋),战不胜,辄泣,有知耻之勇。由是不数年,而国中几无与敌者”。(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道学探索”微信公众号,文:尹志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