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大路 在广州饕餮客的记忆里,白云山脚下的“白云仙馆”,不久前还仅仅意味着一座无人的道观,和一家生意火爆的“竹林餐厅”。 2014年的12月26日,也是毛泽东诞辰,白云仙馆正式回归道教协会,竹林里的餐厅消失。历经年余整修,仙馆重立吕祖和斗姆神像,经过三场隆重法事之后,于2016年1月18日重新开放。 白云仙馆重新开放剪彩仪式 香港道教与广州道教一脉相承 在白云仙馆的开放庆典上,来自香港道教界的几位道长不停地追忆,香港的道脉如何与广州息息相关。香港蓬瀛仙馆的道脉来自广州三元宫,香港青松观的道脉则来自广州至宝台,都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左右,由当时前往香港“自由行”的道教前辈所传入。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华更是提到,绝大多数香港的道教传承都来自广州,它們大多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祖堂分支而传入香港。 广州三元宫,作为龙门正宗宫观,至今依然香火鼎盛;广州至宝台,作为民间组织的道坛机构,却早已湮灭无存。至宝台是供奉吕祖的道坛,40年代一度有道徒上万,影响力远及两广、江浙,并在国民政府立案为“中国道教至宝台慈善会”。 白云仙馆(谭大路) “白云仙馆”横额为香港蓬瀛仙馆倡建人70年前题写 1949年后,至宝台迁往香港,后改名为青松观。白云仙馆正门所对着的巨石,正是香港青松观所捐赠。 香港蓬瀛仙馆则“抢”到了更大的援建“资格”。在开放庆典上,香港蓬瀛仙馆馆长洪少陵指着身后大门的横额“白云仙馆”四字说:这四个字,是张学华所题的。张学华是谁,蓬瀛仙馆的倡建者之一。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立刻就承诺捐资重建。 张学华,番禺人,曾学道于罗浮山。他为“白云仙馆”题名,并为其撰写对联“香火千年祖庭瞻仰,云山四面仙客栖迟”,这是1947年4月的事情,当时的张学华已85岁了。 蓬瀛仙馆为重光做法事 白云仙馆历史可追溯至葛仙翁 “香火千年祖庭瞻仰,云山四面仙客栖迟”,白云山的仙脉流传久矣。有史可考的最早记录,是东晋葛洪在公元306年受广州刺史嵇含之邀,来到广州出任参知军事。适逢乱世,嵇含又被仇人所杀,葛洪深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遂拜鲍靓为师,修习道术,这才有了后来流传百世的《抱朴子》。 白云仙馆的前身,其实即为供奉葛洪的“葛仙道院”,创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 民国后亦供奉吕祖 此后历经民国、抗战,几经兴废;1946年按照西樵山云泉仙馆的风格重修,更名为“白云仙馆”,开始供奉吕祖。 吕洞宾在广东民间受到供奉的历史始于清末,这种吕祖道坛多由士绅富商发起,其弟子则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以扶鸾降乩的形式获取神旨。吕祖道坛修建善堂,赠衣施药,多行善事,在天灾人祸轮番来袭的民国时期,活人无数,实可载入历史。 玉舄留何处 蒲花采未终 千年仙脉:葛仙与安期生 穿过张学华手书的“白云仙馆”横额和庭院,径直走进纯阳宝殿,正中供奉吕祖神像,大殿左右的墙壁上,分别挂着两幅与“千年仙脉”相关的人物陶瓷画,一位是自然是葛洪葛仙,另一位则是传说中在白云山成仙的安期生。 两幅陶瓷画都是景德镇制作,历时两月。白云仙馆重修委员会主任潘崇贤在安期生瓷画两旁题联:“蒲花采未终,玉舄留何处”。 玉舄(xì),很容易被误认是“玉鸟”,指的是玉质的鞋子。安期生留玉舄的故事,在《列仙传•安期先生》中记载道,秦始皇东游时遇见安期生,两人畅谈三天三夜,秦始皇赠送安期生金玉无数,安期生分文不取,最后“留书以赤玉舄一双为报”,施施然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