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郑观应与道教丨道教思想教你防病于未然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江西社会科学》 管林 参加讨论

    文/管林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步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东汉顺帝(125一144在位)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于是道教逐渐形成。
    一、道教中的道与德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而所谓“德”,就是“道”之在我者,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要求信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养德”,乐人之吉,憨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候馅,如此乃为有道。
    二、道教处世与修养方法
    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清静”即清心寡欲、无为和静。“无为”即不要妄自作为,要与世无争,慎行远祸。“柔弱”即不要逞强。“不争”并非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为,以彰显“天理”。“抱一”也称“守一”,这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功夫,简单地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寡欲”即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自然”,道教认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玄妙”是指“非有非无”、“合于中道”。
    三、道教思想可以防病?
    郑观应学道六十徐年,“曾览《道藏全书》、《道藏辑要》及未入《全书》、《辑要》等书。”对于道教的教理、教义,颇有深刻的体会。在他现存的诗文中,不时流露出上述提及的道教思想和主张。而又特别集中表现在《盛世危言后编》卷一《道术》、《罗浮待鹤山房谈玄诗草》和《待鹤山人晚年纪念诗》中。下边试举两例即可窥见一斑。
    
    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以柔弱为本,以清净为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在《致张君弼士书》中说:“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以柔弱为本,以清净为基。若施于人,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所谓无心者,非同木石一般,务存心于清净之域,而无邪心也。”“必须行、住、坐、卧不得少顷不在道。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匀鼻端之息,睡则抱脐下之珠。久而调息,无有间断而终日如愚,方是端的工夫。当法天之道,斡运自己,造化十二时中,常清常净,不起纤毫尘念。故谓修行者但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而己。无为则不思不虑也。”“吾济既然学道,尤当薄滋味以养气,去慎怒以养性,处污辱低下以养德,守一清净恬淡以养道。名不著于簿籍,心不系于势利。”
    他在《闻道漫成》诗中也唱道:“浮生若大梦,富贵无穷期。知儿师范蠡,冲淡慕希夷。名与身孰亲,殉名良可悲。爱身为天下,藏器姑待时,清为浊者源,静为动之基。知白守其黑,雄刚播于雌。归根复天命,常德不可离。处中而制外,无为无不为。”从上述两例当中,己可窥见郑观应“清净”、“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等道教思想。郑观应不仅把这些道教思想用于处事待人,而且也用于养生防病。(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独家编辑整理,文/管林,选自《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原名《郑观应的道教思想及其养生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