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江西派特点是汇聚东华、文始二派精华 南、北、中、东、西五大丹道流派,皆是吕祖洞宾门下一脉真传法派,均是传承了金丹大道正传丹法。大江西派李涵虛既得到吕洞宾的真传,又得受张三丰的丹法口诀,因此西派更是汇合了东华(又称少阳派,即钟吕一派)、文始(陈抟、张三丰一派,又称隐仙派)二派的丹法精华,独树一帜,极具特色。 陈毓照先生图(资料图:图源网络) 陈毓照先生云:“世莫不知东西同嗣、南北同源,而实未究其嗣之本、源之头也。读南宗张紫阳、隐仙(文始)派张三丰、北宗王重阳与七真之诗,以及悟元老人刘一明之诗词歌曲,足征其言之真也,安有异哉!东西二祖,原有东星西月之称,前身后身之印,《方壶》、《圆峤》之峙,自属一脉相承,姑不俱论。惟南宗、北宗两派,原多不同见解,或云南宗先命后性,北宗先性后命,东西两派则兼性命同类而双修之。吾反复参证,对南北异论,不敢苟同,东西共趣之说,则首颔之,自此亦不敢以清修一派以自尊之矣。细查东南西北四派,莫不传自钟吕,上溯黄老,本无二致。惟余大江西派,不惟曾受吕祖、丰祖之嫡传,兼收文始、东华两大派之精髓,并受传于郑朴山,得孙教鸾同类阴阳之真旨,真可谓尽善尽美之波罗密多法也。” 二、大江西派传承不衰 遍布海外 大江西派口口相传,直至近代传承不衰,已遍布海内外矣。其中著名者,当首推清末光绪年间体真山人汪东亭、葆真山人柯怀经,其次为民国间海印山人徐颂尧、后觉道人魏则之,以及西蜀铜梁合宗老人银道源、忠州知非子张义尚(1910-2000)、当代台湾西派大德谷阳子马杰康、合阳子马炳文先生(1921─2002)和浙江天乐子陈毓照先生等。 三、“大江”寓意西派发展壮大 绵延不息 考《吕祖全书•纯阳先生诗集》之《壶庐草自引》所云李涵虚之居地:“入其山,摩崖者,一卷也。临其水,铭池者,一勺也。造其庐,额屋者,一壶也。其寓意广矣。”其所指出的“寓意广矣”是指什么呢?不妨顺便分析一下。 “卷山”、“勺水”,语出儒书《中庸》,其云:“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在《卷山歌》中也说:“观倒景兮步高峰,览霞光兮万丈红。峨嵋西峙兮,新月如弓。兹山无名兮,卷石云封。及其广大兮,养育无穷。” 《勺水歌》说:“凿岩阿兮成小池,鉴天光兮萍草移。抱瓮灌园兮,随取随携。此水无多兮,一勺自怡。及其不测兮,涵育无涯。”这可以说是李涵虚对所创立的“大江西派”一个美好的憧憬和热切的希望,非常自信的用“谶语”的形式昭示“大江西派”的初创虽然是“卷山”、“勺水”,仅仅是“一卷石之多”、“一勺之多”,但在这微小中却孕育着“广大”、“不测”的生命力,会“养育无穷”、“涵育无涯”,因为“大江西派”的道法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一定会枝繁叶茂,就象壶庐中的小草籽一样,散漫天空,随风飘游,播及五湖,遍地扎根,发芽繁衍,生生不息也。预示着“大江西派”必然会人才济济,兴旺昌盛,将“大江西派”流于道统而不衰败停滞,育乎天地而无穷无涯。 以长江喻大江西派发展永无休止(资料图:图源网络) “大江西派”,犹若大江汇集了千山万水,波涛滚滚,湍流不息,也预示了“大江西派”就像奔流不息的长江一样,自西向东,一浪推一浪,勇往直前,汪洋恣意,沧海直济,海天一色,波涛壮丽,卷起千堆雪,其生机盎然,永无休止,最终会成为丹道千门万派中的佼佼者。(编辑:赵青)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盛克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