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参观道观后,对道教失望,为什么失望呢?他们不是对建筑失望,不是对景色失望,是对人失望,是觉得在这里,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文化气息,再华丽的服饰、再辉煌的建筑、再神奇的武术、再健康的养生,都抵不过人心,没有道士的道观如同没有灵魂的植物人一样。无论武术、养生、服饰、礼仪、建筑、音乐、典籍、传承、戒律等等,总归要看人,要看这些表象下包裹的人心。道教本身,建再多的庙宇、说再多的神通、印再多的书籍、耍再帅的功夫,都抵不过对人的认可。 ![]() 对待传统文化,很多人有种叶公好龙的心态(资料图) 三、不要把道教做成活文物! 对待传统文化,很多人有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喜欢华丽的文物,喜欢放在博物馆里的珍藏,谈到珍藏背后代表的文化,却视为迷信。 对道教也存在这种心态,认为道教保存了文化、服饰、礼仪、建筑,为了保存而保存,为了道教而道教,认为穿上道袍、练练功夫、谈谈养生、说说玄奇、拽拽古文、聊聊长生、侃侃神仙就是道教的全部了,活生生地把道教做成文物;动物放在动物园里被参观,道士放在道观里被参观,动物展示的是形态,道士展露的是功夫;道教的存在不是与时俱进的鲜活存在,而是在模仿古人,在COSPLAY,在当代社会不合时宜地效仿古人。 但是道教从来不应该是活文物,道教的发展在历史上一直紧跟时代潮流;来源于生活,再反馈于生活,来源于当下,再回馈于当下,道教修行不是孤僻的自我修行,不是做清高的出世神仙。修道不是为了出世而出世,不是为了逃避而清高,如果清高到不问尘世的修道,与一只落在山里的拖鞋有什么区别?哪怕是一只香拖鞋,也没有用处啊。追求全封闭的自我修行,寻求自我的超脱,还让别人崇敬自己、供养、仰慕,凭什么呢?凭什么就要供养宗教徒?宗教徒凭什么坐在台上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提供供养的信众是宗教徒的衣食父母啊! 纵观道教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能够躲在山沟里成仙,从来没有一个永远逃避尘世的人成仙;道教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红尘,也必须回馈红尘,生活中得来的智慧、十方善信的供养,不能供养一群自私自利的追求自我超脱的成仙者,不能供养一群为了自己成仙而修道的修行者,不能供养避世而不回馈社会的宗教徒。 修行,要拿得起放得下,既然打算修行,就必须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后,还必须拿得起自我,要学会谦恭,更要在谦恭之后,学会寻求自我。当把自我放在一个小的格局的情况下,简单的为了清静而修行,简单的为了自我而修行,总归是小道;老君常说清静经,讲的是清静的心态,而不是隔绝世间的一切,一味的清静。如果不能积极面对,不能真实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别清高的说自己无争。无争也是无争的心态去看淡万物,或者天下莫可与之争,当达不到这种格局和境界的话,空谈无争,徒惹笑尔。如果清高的谈无争,自己在庙里逍遥自在,恬然自得的享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和崇拜的目光,还高高在上看待来访的信众,一味的看轻别人抬高自己,还算修道吗?只能算寄生虫! 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出世或者逍遥把道教做成活文物,难道唯一的区别只是死文物摆在博物馆供人欣赏,活文物摆在道观里做道士供人欣赏?我们应该让道教散发新的活力,能够真正诠释道。我们不能一味重复前人,适合我们时代的道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道教。 ![]() 希望这个善款能够真正用于弘道(资料图) 四、和尚道士就高人一等吗? 目前宗教现状中,缺乏对待信众的公正心与回馈心,似乎和尚道士天然高人一等,很多宗教徒只知道收取信众供养,甚至不屑于接受数额较少的供养,毫无愧疚心地享受十方供养而不传播道义,毫无愧疚心地享受衣食而不坦然面对,接受别人供养还让别人对自己顶礼膜拜,如此而已,何苦修道?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信仰而供养宗教徒,他们或许将自己的生活费、工资毫无怨言的拿出来,无论迷信还是真心,都是希望这个善款能够真正用于弘道,能够真正帮助到其他人,能够真正达到宗教徒许诺的结果。一粒米重如山都有信众的祈愿,十方供养因果大俱为人间的信仰,宗教徒要配得起这个供养。某些经书中的说法更多是为了更好的获取供养,利用功德、来生的幸福、往生极乐等等蛊惑信众来获取供养,宣传供养宗教徒就是功德,供养宗教徒功德无边;但是宗教徒何曾以公正心对待捐献供养的信众?为了获取供养而获取,回馈信众不是念两句经文就能回馈的,回馈信众不是许下一个来生的承诺就能解决的。凭什么非要供养宗教徒?凭什么要供养和尚道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