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武侠的鼻祖,原是一部道教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很多人都喜欢看武侠小说,对武侠故事中描述的恩怨江湖羡慕不已。在金庸先生在其作品《射雕英雄传》中提出了“侠之大者”的概念后,江湖上不再只有儿女情长,各路侠客也开始心系家国安危。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称为武侠的小说作品是以民国时期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为开端的,但若要溯其源头就会发现,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侠客小说竟然出自道士之手。这部被收录于《道藏》的小说不仅武侠小说的鼻祖,而且它的作者还是编纂并传播广成韵的集大成者。这名道士便是晚唐时期的杜光庭祖师,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虬髯客传》。
    
    金庸武侠影视形象 (资料图)
    《虬髯客传》是唐朝传奇文学中一篇非常重要的作品,其讲述的故事内容大致为:
    李靖前去拜见杨素时,与杨素的女眷红拂互生情愫。红拂因厌恶杨素的骄奢淫逸,并着心于虽贫寒却有志向的李靖,二人于是携手私奔。这对夫妇在去往太原府的路上偶遇虬髯客,三人约定一起到太原拜见李世民。后来虬髯客与其道兄经过两次试探李世民后,认定其为“真天子”,于是决定舍弃自己建邦立国的梦想,全力资助明主一统天下。
    在这短短的千字作品中,小说着重刻画了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的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的形象。李靖是一个懂得择明主而投的乱世枭雄;妻子红拂女不但是他的贤内助,其身上展现出来的知大体、明大义、勇谋与智慧,都是后世女性角色效法的典型;作为小说的绝对主角,虬髯客不但有行侠仗义的胆识,更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尤其是在遇见明主后,他还展现出了为天下太平而舍身退出的魄力。可以说,这三个人物形象为后世小说的人物刻画提供了难以超越的标杆。
    
    世外桃源(资料图)
    相比起近现代风行的武侠小说,《虬髯客传》不但是一部具有典型审美意蕴的文学作品,又因为作者杜光庭的道士身份,这篇小说更升格成为一部道教小说。在其曲折离奇的情节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宗教对社会政治的理想化图景。这不仅是杜光庭本人政治愿望的再现,更体现出道教本身所具有的入世治国情怀。这一点,在原文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原文中第一个剧情高潮,发生在李靖去拜访杨素而遇红拂女时。红拂女因见李靖为人正直,不忍他被杨素欺凌,遂于李靖一起私逃,准备去往太原寻找明主。这一行为是典型的“良禽择木而栖”的表现,是与儒家倡导的“忠君”理念最冲突的地方。在道教思想中,家国天下不是哪一位君王的私人财物,这种举万民之力而图一人享受的行为,被老子称为“国之贼”,是最不耻的对象。所以在道家的理念中,李靖和红拂的行为不但没有任何不妥,甚至是被提倡的。因为唯有去阴,才能就阳,才能使万民得以生化。后世重阳真人在《立教十五论》中提到,修道必须要合道伴,李靖与红拂女这一对红尘鸳鸯恰恰符合了阴阳和合的修道观。
    
    阴阳和合(资料图)
    当虬髯客出现时,其首先声称杀了几个负心人,这一点是对道教善恶观的鲜明体现。不同于其他宗教,道教虽然具有乐生的慈悲,却从来不反对对恶行的惩罚。在道教教义中,倡导的是天生天杀,是对正义的匡扶和对恶行的鞭挞。所以道教中不会出现放下屠刀的劝诫,而是会有“剪妖魔于斗罡之下”的功行。因为对恶的诛杀,本身就是对善的慈悲。
    在虬髯客偕同道兄对李世民进行两次测试后,其主动放下了争夺天下的愿望,而认定李世民就是他们期望中的明主。这是对道教出世、入世理念的最好阐述。这一段故事与庄子写到的“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颇有相似性,其一方面展现的是对圣主的称赞,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谦让、处下和不争的道教哲思。这一智慧,在《秋水篇》中体现地尤为彻底。庄子以河伯的主观视角写出了海神诺的汪洋恣意之态,河伯自惭形秽的同时,在对比之下才明白了理应退守的缘由。在明主之治下,天下必将自定。既如此,又何必徒费精神去夺利争名。道教倡导的是为帝者师、皇者师、王者师,是辅佐贤者定国安邦,而不是亲自去做一统天下的王者。若天下既定,圣贤之人也就自然隐退了。
    
    小国寡民(资料图)
    于是便推出了《虬髯客传》中展现出来的第四个道教理想,即老子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杜光庭祖师的原文中,虬髯客将家产倾囊相赠给李靖,希望其能辅佐明主起兵用事。而他自己却到扶余之地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小国家,远远地与大唐遥望,鸡犬相闻,却又各安其政,最终实现了全天下的安平泰。在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中,倡导的便是这样一种理想政治图景。其实,杜光庭的这一段描述,虽然有老子的原文作思想支撑,却也有可能借鉴了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陶潜所描述的这一个世外桃源,或许并不是文人的浪漫畅想,也许果真存一处乱世外的小国之治,而你我却始终找不到归路。
    这一篇短短的作品,之所以可以承载如此多的道教意蕴,这与道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道教在唐朝是备受推崇的,是作为唐朝的国教而存在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有道教信仰。在当朝科举取士中,专门设置了道举,并把《道德经》作为必考科目。在此环境影响下,当面对晚唐时期政治动荡、李唐王朝危在旦夕的社会现状时,身为朝廷要员且为道士的杜光庭便渴望着能有一位如初唐时期的明主出现,以拯救天下苍生己任,以度脱天人为使命。而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位明主,并不是因为他具有血脉上的皇家传承,而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超越了个人欲望的,是符合道教对治世明君的期待的,所以才会被以虬髯客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追奉,更被天下百姓所期许。而虬髯客,却因此成为了最早的“侠之大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