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我们可了解如下事实: 其一,东沙岛上有大王庙或天后庙、海神庙,其至少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就存在,并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收梁供胜等人筹资修复,是东沙岛渔户的公立之所。清代渔民举证的大王庙或海神庙,与兵船管带黄钟英所报告的天后庙应该指同一座庙,兼祀妈祖与大王。[16] 其二,自同治十二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沙岛从事渔业生产而去世的船民达132人,均在岛上安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九年(1903年)梁供胜等人筹资倡建、重修兄弟所即祠堂,以供奉那些去世渔民的神主牌位。兄弟所是我国渔民有计划开发东沙岛的历史见证。 其三,日本人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两次登陆东沙岛,并摧毁岛上的大王庙、兄弟所及去世疍民132人的坟墓,以期达到长期侵占的目的。在证据面前,日本只能承认东沙最早开发者为中国。 其四,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龙上岛测量人员复造了二座庙宇,应是日本所毁之大王庙与兄弟所(祠堂,岛神庙?)。至于原大王庙之地置,清末渔商梁应元称庙“坐西北朝东南”。陈仲玉主持《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称,位于岛内海北岸的“东沙遗址”应是原大王庙旧址(图1)。[17]至于1925年上海全国海岸巡防处修建的供奉三尊神像的庙宇,应不在原大王庙旧址。 图1:现东沙岛东沙遗址、新大王庙的位置图[19](图源:陈进国) 据1935年《奉派调查东沙岛报告书》载:“岛东尚有渔人酬资建筑之洪圣庙一座。在捕鱼时期,以便储粮之用。”[18] 1936年黄坚志寄刊在《东方杂志》 第33卷第6期的东沙岛图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岛上的最早建筑物——天后庙”的图像资料(图2)。图片分析该座天后庙应是新修的水泥砖墙,是报告书所说的渔民新修的洪圣庙或海岸巡防处所修的庙宇,不得而知了。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当时东沙岛上渔民或疍家依旧在膜拜妈祖、大王。现东沙岛新修的大王庙(详后文)位于岛东,与民国报告书所说的洪圣庙的位置应该距离不远。 图2:东沙岛上的最早建筑物天后庙(黄志坚摄影,1936年)[20] 韩振华、李金明判断原东沙庙宇大王神为金龙大王之类,“凡商船出入必备牲礼,投海中,遥祀之”,值得商榷。[21]近世的金龙大王信仰,主要与江南地区的漕运有关,最初是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后来演变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22]其实,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并无此类信仰传统。南海渔民兴建的洪圣庙,所祭拜的是南海神祝融,又称洪圣大王。因此,东沙岛原日人所毁坏的大王庙所祭当是南海神洪圣大王或者龙王(五龙大王)。 按:隋唐以来,南海祭祀被纳入国家祀典,列为礼制中的中祀(岳镇海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始设南海祠于广东南海县南海镇,历朝先后加封南海神为“广利昭明帝”“南海洪圣广利王”“南海昭顺洪圣广利王”“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南海昭明龙王之神”等封号。[23]因南海神和妈祖有功于郑和的西洋航行,明永乐七年(1409年)又敕封南海神为“宁海伯”,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明代伐安南叛乱时也派人祭告南海神。今海南定安县黄竹镇第头村广利明皇大帝庙就祭拜南海神,圣诞也是农历二月十三日。 海南岛上的大王庙俗称龙王庙,主要崇拜的是五龙大王。作为国家祭祀的龙王祭祀时间为二月上辰日,与南海神的圣诞时间相近。海南的龙王崇拜与南海神“昭明龙王”崇拜理应有相叠之处。如清康熙《文昌县志》卷2《建置志》、清咸丰《文昌县志》卷5《经政志》、光绪《昌化县志》卷6《政经志》、清宣统《乐会县志》卷3《建置略》(下文引),皆将南海龙王庙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并由地方官捐廉致祭: 龙王庙,每岁春秋仲月上辰日致祭。祝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襄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尊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尚飨。……以上各庙每岁遇神诞期由地方官捐廉致祭。 笔者曾经实地调查了海南岛多座龙王庙或大王庙的情况,都与南海诸岛的渔业生产和海神祭祀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东沙岛的大王庙非祀“金龙大王”。海南岛大王庙的龙王公(亦称龙王神灵)和龙王太子(龙太子元帅),有人身造型、龙身造型两种。渔民或疍家出海前,都必须先到大王庙里拜龙王公、龙王太子、兄弟阴神,祈愿保佑出海平安,捕捞丰收,回来后再到庙里还愿。而出海后,在南海上的祭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渔船上进行,在船头摆供品,然后祭拜,拜的神有慈航真人(观音)、玉皇大帝、妈祖、土地公、兄弟阴神。一种是在停泊的南海诸岛上就地取材(如珊瑚石),设立小神龛或去岛上小庙(旧庙)祭拜,里面一般是放土地公或者是兄弟阴神的木主神位。[24] 一是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龙王庙(图3),主祀“通洲大王”,人身造型,兴建甚早,清嘉庆、道光、同治、光绪等朝,以及1999年皆有重修,庙内有藏头“大王”楹联:“大海深恩万里溯平舟万载,王天浩福一骤风顺业长兴”“大宇巍峨神灵显赫千秋仰,王威浩荡恩光普照万古钦”“大业繁荣村富裕,王恩浩荡海平安”。匾额有“义气正大”“安海定民”等。龙王庙并列兄弟庙。 图3: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龙王庙。右为兄弟庙。(郑惠蓉摄影) 二是海口美兰区新埠镇新埠村大王庙(图4),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建,亦祀五龙大王,人身造型,其匾额题为“大王庙”,门联题“大恩敷四海,王泽被渔人”,匾额有“威震海岛”“恩敷四海”等。 图4:海口美兰区新埠镇新埠村大王庙(陈进国摄影) 三是陵水县城龙王庙(图5),创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重修,1995年新建。清乾隆《陵水县志》卷4《祠祀志》有记载,内有“丹荔黄蕉隆海外,珠宫贝阙焕陵阳”“龙恩普天下,王受万民拜”等对联。五龙大王神像系人身造型,后列设多个神主牌位,靠右侧写着“敕赐龙门七洲巡海镇国苏相公神位”,旧时七洲洋包括“千里石塘(南沙群岛)”“万里长沙”(西沙、东沙群岛)[25]。早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就提及航海者“去怕七洲’,多祈求海神保佑。这类神主文字是我国对南海行使主权管辖的历史记忆符号,说明国家祭祀南海龙王的巡海范围一直包括南海诸岛。 图5:陵水县城五龙大王庙“七洲巡海”牌位(陈进国摄影) 四是三亚崖城港门五龙大王庙,建庙甚早,尚保存一口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仲冬铸造的铜钟,为“广东琼州府保平港人氏发心敬奉洪钟,五龙大王案前永远祀奉”。龙王公为一个仰起的龙首造型,后附龙王神主牌位(图6),庙联有“八卦震为龙龙见在田施德泽,五行金生水水宗于海布恩波”“始平沐浴龙王,后裔诚宣信民”等语。 图6:三亚市港门五龙大王庙龙首造型(陈进国摄影) 五是琼海潭门镇草塘村龙王庙(图7),建筑形制简陋,主要供奉龙王太子,为一个完整的龙身造型,前设香炉、香烛等,龙身后书“英灵显赫”“崇升大吉”字样。庙宇建在现草塘村文化室旁边,文化室外墙刻有标语“大海航行一帆风顺”。草塘村是著名的渔村,渔民多往西沙、南沙群岛捕鱼作业,出海前都要祭祀龙王庙龙太子和兄弟庙阴神牌,一是祈请海上神灵保佑,二是安抚海上阴神以防其作乱。 图7:琼海潭门镇草塘村龙王庙龙身造型(郑惠蓉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疍家的大王或龙王崇拜习俗,不仅仅是受汉人龙王文化或南海神洪圣文化的影响,也有疍家“龙户”自身信仰的底色。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揖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26]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27]疍家先民为多闽越人,在海南后衍生为黎、苗等少数族群,多延续闽越古俗,断发文身,崇拜蛇种,故又称“龙户”。《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披发文身,以像鳞虫。” 汉代刘向《说苑·奉使》载:“(越人)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烂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明代邝露《赤雅》记载:“蜑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28]清初岭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说:“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29]所谓“龙子”“蛟龙”“鳞虫”之类,统称“水神”。疍家剪发文身以像蛟龙之形,以期避免海上或水中“鳞虫”的伤害。 东沙岛现隶属于台湾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管理,历经日本人毁坏和几次修复的大王庙,早丧失真正的遗迹,然而历史记忆依然在场。1948年以后,东沙岛大王庙另起炉灶,改祀关圣帝君,兼祀南海女神妈祖、观音菩萨、土地公等各式神像(图8-9),成为多数驻岛人员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以及东沙的台湾官兵一处抚慰心灵的避风港。[30]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仲玉记录了海军陆战队414营支持连于1999年12月3日所立的《东沙大王庙志碑》(图10): 图8:东沙岛大王庙外观[34](图源:陈进国) 图9:东沙岛大王庙匾额及对联[35](图源:陈进国) 图10:东沙岛上的《东沙大王庙志》[36](图源:陈进国) 民国三十七年夏天,关圣帝君之圣驾乘独木舟漂流至防区第三据点,全岛官兵欣喜之余,乃于现地建庙奉祀,承天意之庇佑,信众所求均能应验,迄今香火绵延,防区官兵乃尊称为“东沙大王”,期间于民国五十五年完成整建,其后陆续翻修始有今日规模,不仅成为防区官兵精神寄托,亦为南海作业渔民之心灵支柱。[31] 1948年漂流来的独木舟仍保存于庙右侧,也被认为具有神力,尊为“龙船”。庙额刻“东沙大王庙”,庙前柱刻有两幅对联:“一片忠心贯日月,满腔义气薄云天”“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关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后方柱联嵌镶“赤兔追风马”“青龙偃月刀”及忠义情操,都有深意。[32]台湾驻岛官兵平时除奉献香烛外,退伍之后也有人会打造金牌送给关圣帝君,长年下来累积了数百面。海巡官兵专门成立“大王庙务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海巡署”东沙副指挥官、2名中队长、心理辅导官、上士等人,平时都由负责总务工作的上士将每面金牌造册编号,存入公务行政办公室的保险柜。[33]这或许是当今最独特的军人庙管会组织。据《联合报》报道,2012年4月22日,东沙群岛居然发生首宗盗窃案,大王庙共269面退伍兵酬神金牌被盗。 毋庸置疑,清末东沙岛船主梁沙岛上的兄弟所,形同渔民的祠堂。这些不幸去世的渔民多属于疍民阶层,又称“疍家”“龙户”,南海诸岛上一直活跃着他们从事生产生活的身影。兄弟所充分反映了南海疍户和汉家渔民的信仰。[37]南海诸岛的发现、命名、开发以及用以宣示中国主权的历史证据,都离不开南海疍民和汉家渔民的历史性贡献。至今,我们在琼海潭门镇、陵水新村港等地的海上疍家,仍然可以看到移动的“渔船祠堂”或“渔船庙宇”,即疍家在渔船上供奉神灵和祖先的神主牌位,并每日烧香敬奉(图11-12)。笔者在陵水新村港的一户樊氏疍家渔船上看到,主厅堂其实是一座移动的祠堂或庙宇,横批“金玉满堂”,对联“神恩庇佑如山高,祖德扶持似海深”,神主牌位分别写着神明和祖先的牌位“敕赐显灵南朝护国侯王神主位、敕赐显灵护界什大王神主位、敕赐显灵一关老爷神主位,樊家堂上香火列位有感高真神主位”以及“显化考妣讳樊太公(婆)、二公(婆)、三公、四公XX之神主位”等等,左右供奉二位神像及香炉,堂前三盘水果等。渔民或疍家在船上吃饭前,也必先供奉一碗熟食给堂上的神明和祖先。 图11:陵水县新村港疍家的渔船祠堂、渔船庙宇(陈进国摄影) 图12:陵水县新村港疍家的渔船神主牌(陈进国摄影) 同时,海南陵水的渔民和疍家也在渔船上张帖“恩光普照、财丁兴旺、水陆均安、三江娘娘、龙门大爷除瘟疫、灾难、灭煞”或“恩光普照、人丁清吉、六畜均安,五龙大王斩除瘟疫灭煞”等字样(图13-14)的平安符。渔民和疍家所奉祀的龙门大爷(龙王)、五龙大王、三江娘娘(妈祖天妃)等海神,与南海诸岛的庙宇神明是一脉相承,我们藉此可以还原或想像出早期东沙岛上渔民和疍家兴建大王庙(天后庙)及兄弟所并加以膜拜的历史场景。 图13-14 陵水县新村港疍家渔船上的平安符(陈进国摄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