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一座王屋山 半部道教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第一洞天”王屋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王屋山的得名,一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一谓“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
    同时,王屋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于2006年申请为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一座王屋山 半部道教史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美丽的王屋山,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
    唐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师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轩辕黄帝大统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
    道教形成于东汉,从它的产生、发展、兴盛到衰落,各个时期都有道教人物在王屋山活动,并产生过新的道教,因此可以说,王屋山道教的历史是中国道教历史的一个缩影。盛唐时期是王屋山道教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入主王屋山,其后又令玉真公主到王屋山修道,并在王屋山相继建起了阳台宫、紫微宫、清虚宫、上方院、灵都观等道教宫观,王屋山在全国道教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登临王屋山并留下诸多充满仙风道气的诗篇,对王屋山的地位和影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金元时期是王屋山道教的第二个高峰期,以丘处机为代表的全真道在王屋山广泛布道,建立宫观,刊刻道藏,使王屋山成为全真道的北方重镇,影响力进一步得以彰显。
    
    天坛总仙宫(资料图 图源网络)
    高道 王屋山千百年来聚集了众多道教人物,仙真高道荟萃山中。先秦时期有黄老,魏晋时期有王子晋、王褒、于吉、魏华存、葛洪等,隋唐有孙思邈、司马承祯、玉真公主、麻姑于此山修炼,金元时期有全真七子留仙迹。到了明清时期,则有赵真嵩至王屋山受戒三年,成为全真道第六代传戒律师;“中兴之祖”王常月为全真道第七代传戒律师,修炼山中;伍守阳在王屋山拜师王常月,叠受三大戒,为全真道第八代传戒律师。
    宫观 一度作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王屋山拥有众多宫观,俗称“村村有小庙,处处有香烟”。除了大规模敕建的宫观如阳台宫、奉仙观、济渎庙,还有天坛总仙宫、紫微宫、迎恩宫、清虚宫、十方院、麻姑庙、灵都观、长春观、王母洞、灵山洞等十大宫观。此外遍布乡村与道教有关的庙、观、坛、洞还有五百余处。
    道派 “第一洞天”王屋山培养了众多高道大德,也因而孕育、推升了众多著名道派。金元时期,太一道、全真道先后在王屋山落脚,上方真元派也在王屋山上兴起。正是在王屋山上的传道,使得全真道取得较大发展,成为北方第一大派。而经历了明朝的低落期后,王屋山却保留着道教的火种,全真道第六、第七、第八代传戒律师先后在王屋山修道,最终由王常月、伍守阳出山,在清朝复兴全真道。可见,王屋山在道派发展中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重镇地位。
    文艺 王屋山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先后来王屋山游历。他们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王维在《送张道士归山》中说:“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居,别妇留丹决,驱鸡入白云”。刘禹锡在《奉送家兄归隐王屋》中写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望。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一座王屋山,半部道教史。王屋山不仅是道教文化传承的“第一洞天”,还堪称中华文化传承的“第一洞天”。(编辑:斯清如水)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