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真武大帝倍加尊崇,特封湖北武当山为真武大帝道场,道教活动中心随之南移,王屋山在全国道教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尽管如此,王屋山仍不失为道教重要活动场所,不少重要宫观庙宇随着社会的稳定,还是陆续得以重建。明正统十二年(1147年),御赐天坛大紫微宫《道藏》经一部。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孙贤、张隆、苗森在王屋山金炉峰开山建庙,名曰北武当山,与湖北武当山相呼应。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世宗为天坛大紫微宫御制敕文,王屋山大型法事活动得以复苏。 ![]() 天坛大紫微宫雪景(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王屋山也涌现过不少道教名师。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再传弟子陈性常,宣德八年(1433年)入王屋天坛山望仙坡结庵修道;白斋道人张太素,位至武略将军,栖身天坛山总仙宫修炼,于绝顶重建殿宇,宫观43间,神像157尊,并著《十难诗》,作《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赵真嵩至王屋山受戒三年,成为全真道第六代传戒律师;王常月号昆阳子,为全真道第七代传戒律师;伍守阳自号冲虚子,拜师王常月,叠受三大戒,为全真道第八代传戒律师,著有《仙佛合宗》、《天仙正理》等道书。 清代,王屋山道教日趋衰微。著名道士王常月为提高全真道龙门派的地位和扩大影响,走出王屋山布道,被全真道龙门派尊为“中兴之祖”。顺治元年(1644年),王从华山北上京师,挂锡灵佑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封为御前国师,奉旨主讲于白云观,曾前后三次登坛传戒,度弟子千余人,遍布江河南北,康熙赐号“抱一高士”。 ![]() 著名高道王常月(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清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的另一个表现是济水崇拜和祭祀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从明代初期朱元璋颁旨封济水“北渎大济之神”后,又在济渎庙内建北海祠,济渎庙就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山水之神的重要场所。全真道十七掌教,有八位到过济源,其中五位受皇帝差遣到济源祭祀济渎神并在这里举行过大规模的道场,成为明清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的一大亮点。(编辑:斯清如水) ![]()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王屋山道教文化篇》整理发布,资料选自“济源之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