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吴丹丰 参加讨论

    图/文 吴丹丰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之道,居山则修真养性,外出则入世济民。所以道士在山中修炼有成后,都会下山去度世。一方面也考验自己山中所修所学之真伪,以“功成身退”为有成。其中唐朝的道士李泌就是“道士出山”的代表。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之六世孙。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称誉,在唐玄宗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和奖爱。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拔用一位才能不高,个性比较软弱肯听话的臣僚,李泌便很率直地对张九龄说:“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马上很慎重地认错,改口叫他小友。
    
    李泌到了成年的时期,非常博学,而且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嵩山、华山、终南等名山之间,希望求得道家神仙之道。
    
    到了天宝时期,玄宗记起他的幼年早慧,特别召他来讲《老子》,任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钻研于道家方术的修炼,很少吃烟火食物了。
    综合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李泌至少有五次出山和归隐。
    第一次出山在在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的重视,“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说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省蕲春县)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第二次出山大约发生于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旧唐书·李泌传》说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有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室庐”(《新唐书·李泌传》)。
    
    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并勉强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故留后李的甥女为妻。当时的权相元载认为李泌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此时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于是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任此任,于是就在重用人才的名义下把李泌赶出了朝廷。
    
    第四次则大约发生于代宗大历末、建中初。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常衮的排斥,先让李泌到澧朗峡(在今湖南省澧县)当团练使,不久,又调任杭州刺史。
    
    李泌还有第五次出山的经历。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召到身边。这一次,李泌在朝廷也仅呆了两年,至贞元元年(785年),又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到了贞元三年(787年),李泌才回到朝廷,当上了宰相。
    
    五次被排挤出朝廷,又五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屡蹶屡起的原因,主要得力于李泌有道家无为之心性和处世之智慧。李泌先后五次入京为官,除前两次为主动入京外(,后三次都是被召,这说明李泌已经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做到了道家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功成身退”。随地牢记并显示自己的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来避害全身。
    李泌处在多事的战乱时代,和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曾排挤过李泌的杨国忠、李辅国、元载都曾权倾一时,后又都在政治斗争中被杀。李泌以道家无为之道做有为事,即为国出力的同时,又淡泊名利,和权力保持距离。《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记载,李泌早就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去了,真正实现了“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