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珺简介: 段建珺,生于1973年,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油坊什八台村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拥有中国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剪纸艺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家等称号,是南京大学特聘剪纸高级创作研究员。2004年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邀请展中被授予“十大神剪”荣誉称号。他的众多剪纸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 段建珺(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段建珺出生在一个剪纸世家,奶奶和姑姑都是村里的剪纸高手,他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酷爱剪纸、绘画、泥塑等当地民间美术,并表现出超凡的天赋。在长达30多年的剪纸传承实践中,形成了刚柔相济的鲜明剪纸艺术风格,达到了粗犷厚重、意趣深邃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充满生命张力、充满浓烈的北方草原生命气息的文化意蕴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艺术创作剪纸“马”被誉为“中华剪纸第一马”。段建珺是中国北方草原剪纸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家。 多年来,段建珺与和林格尔剪纸有着难以割舍的浓厚情结,在保护、抢救和传承中,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编著出版多本剪纸画册和论集,《论和林格尔剪纸》被中国剪纸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收录,他积极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民俗剪纸的艺术魅力带到全世界。 采访实录: 问:段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来到您的工作室拜访您,这里摆放的剪纸很漂亮。 答:欢迎你来参观,你现在还是中学生,能这么关注剪纸,从北京到内蒙古来采访,我真的很高兴。 问:您现在是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这个组织的日常工作范围是什么? 答:内蒙古剪纸学会是我们内蒙古唯一一个以剪纸命名的民间学术组织,主要针对全区范围内的民间剪纸,进行抢救、传承、学术研究等一系列活动。 段建珺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我在拜访剪纸艺术家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都是童年时就开始学习剪纸了,不知道您从几岁开始学习剪纸? 答:我出生在农村,我的奶奶和姑姑都曾是村里的剪纸高手,在她们的影响下,我记忆中是从5岁时就开始捏泥人、画窗花,跟着我的姑姑学习剪纸,所以这样算来也有将近40年的时间了。所以从小就和民间艺术有一种血缘关系,在记忆里面就特别喜欢这些民俗艺术,因为喜欢,所以学得很快,直到今天,我从事的工作和剪纸还是密不可分。 问:我觉得5岁的小男孩正是好动的年龄,怎么能安静地坐在那里学习剪纸呢? 答:还是兴趣使然。由于在物象造型方面表现出的悟性较高,我在短时间内便学会了很多传统熏样的剪制,尤其对各种花鸟动物纹样感兴趣,如马、牛、鹿、骆驼等。每当过年时,村里人驻足在姑母的剪纸花窗下啧啧称赞时,年幼的我便有了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剪出一个让人夸赞的剪纸花窗啊。10岁那年的腊月,这个梦想实现了,我在姑母的白麻纸窗上,满满贴上了自己剪的窗花。在冬日阳光照耀下,白纸映着红花,红艳艳的剪纸美丽极了。小村沸腾了,我受到全村人的夸奖,从此,对剪纸的兴趣与日俱增。 问: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加上奶奶和姑姑的启蒙教育,这对您以后读大学选专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现在看来最初的学习还是一种自发的被动学习,1992年我在海拉尔师专美术系读书,学的是西洋美术。在艺术院校学习期间,感觉自己是学院派了,感觉好像脱离了那片土地,对民俗艺术有一种看不起的观念,并扬扬自得,好像高人一等似的。实际上还是对民俗认识不到位,甚至是有误解和偏见。 段建珺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是觉得民间艺术太乡土,难登大雅之堂吗? 答:那时是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故乡的中学任美术教师,正式开始了系统的剪纸教学与剪纸组织工作。其间,我不遗余力地收集散落于乡野的和林格尔剪纸,并把它融入剪纸教学。现在想来,正是在19年前开始的和林格尔剪纸课堂教学与民间剪纸收集工作,为今天的剪纸卷的筹备奠定了一个历史的基础,并使之成为一个可能。而我又重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旺盛的生命力,觉得真正的艺术的根还在民间,尤其是剪纸真的有学不完的东西。 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认为对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怎么做? 答:1998年7月,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成立。之前,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和发展在和林格尔民间已经处于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停滞和休克状态。而面对此状,当时人们所能做出的唯一回应便是熟视无睹、任其生灭。于是,在人们的观望与非议中,我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筹备成立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旨在全面抢救、保护这一行将消亡的宝贵的和林格尔剪纸艺术。 我觉得民间的东西,如果咱们传承不好、保护不好,那就会一去不复返。我一有时间就到乡下去,我毕业后在学校工作,后来调到博物馆,但一直喜欢下乡。一到村里,我的心态是静的,还能找到和他们息息相通的那种气脉,也能找到儿时的那种感觉。在窑洞里、在板石房里,我和那些年迈的老大娘们在一起,吃饭,聊天,陪她们去地里捡柴,感觉特别享受,所以我觉得剪纸不管传承到什么程度,根不能丢掉,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上千年的这种气脉和灵魂尽可能多地传承下来,这是我的传承观。 段建珺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您说的不遗余力地收集乡野剪纸,是经常去乡下采风吗? 答:我是从1994年开始系统地对民间剪纸进行抢救和收集的。迄今为止,已经有十余万件宝贵的民间剪纸得以保全。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剪纸只被看作是窗花或廉价的装饰品,而从事剪纸的创作者,那些世代生活在农牧区的劳动妇女,曾长期被漠视,更无艺术地位可言。但我认为,她们才是真正的民间高手。我经常到牧区、到村里去看望她们,在剪纸技艺上向她们学习,在生活上给予她们力所能及的帮助,随时修补、抢救收集来的老剪纸。这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问:但传承与保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像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您的学生,他们也愿意经历您这样的过程吗? 答:和林格尔剪纸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具有深厚农耕与草原历史文化内涵的典型地域性剪纸文化遗存,其生存和发展并不容乐观。我认为传承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情感问题。 我在2006年时曾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一起下乡采风,那时去的一个村子叫前坝村,中午我们在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家剪纸,老太太就把她最好的、舍不得吃的那种腌猪肉和土豆做成馅,给我们包包子,我感觉到有些学生不吃,嫌不卫生。回来的车上我就考虑,现在让年轻人去传承原汁原味的剪纸,第一关就很难过,就是和老传承人的感情观,他和这片土地和这些老传承人没有情感,没有情感的传承,只是一个苍白的表面的模仿。所以我们现在搞剪纸进学校,就经常带学生去农村,和老大娘们尽可能多地生活在一起,让他们能出感情。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比较完整地继承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感观是传承剪纸当中的第一关,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