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除了带学生下乡采风,近距离体验民间剪纸艺人的生活,还有其他的传承方式吗? 答:采风是后来我教学当中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经常的形式,因为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大娘们经常生活在一起。但采风是目前我觉得唯一能跟土地接近、能够亲近老大娘的一种形式。2004年,成立了“段建珺剪纸传习所”,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个人剪纸传习所。面向社会长期吸纳爱好剪纸艺术的民众前来学习、交流剪纸技艺,我来义务传授剪纸技艺。今年正好成立10年了,传习所共教授了600多名剪纸爱好者。 段建珺与百岁剪纸大师张花女老人(1999 年)(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在学习剪纸技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您在其中比较担心的是什么? 答:情感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最重要的就是方法问题。有的人学了一辈子,为什么到头来还是传承得不够味或者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 首先我觉得学习民间剪纸,就是老老实实把老花样剪好学好,这是基本功。把这个基本功学好了,才能够把你传承的第一步路走好,路走对了,越走越宽,所以剪好传统的老花样是学习剪纸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剪法,这个大多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比如粗犷,因为和林格尔剪纸的风格和南方或者跟陕西、山西比,它还是比较粗犷、简约的。但这个简约和一般意义上的简约还不一样,像剪一匹马,山西的马和陕西的马静态的居多,马身上的花纹非常的繁华。而和林格尔的马剪得极其粗犷,几刀下去就把马的动态与神韵,把马的那种文化内涵,也就是那种信息量全给你表现出来。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大气天成的表现效果,极其简约与古拙。 问:您的意思是说,剪纸风格应该受地域影响较大,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壮美影响了民间艺人的创作风格? 答:对,这和我们草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我曾研究过阴山岩画,有很多的动物造型。和林格尔剪纸的很多题材都是以动物为主的,马、牛、羊、猪、老虎、狮子、骆驼、老鹰、蛇、狼等,有很多这样的动物。后来我发现阴山岩画上面有很多也是动物的样,而且阴山岩画因为制作工具和其他一些审美因素,动物的造型是一块一块的,有像剪影一样的效果。 有北方游牧民族以前没有纸,都是拿兽皮剪下来然后贴在衣服上,贴在马鞍上,贴在他们生活的一些器具上面,因为是皮子,不可能装饰得很华丽,尽可能简约的美,几刀下去一片一片地把它缝上去。所以这种长期的地域性、历史形成的审美风尚和习俗与和林格尔是一样的,和北方游牧民族的那种气脉是相通的。最远说到阴山岩画的表现效果,最近说到蒙古族的剪皮,包括鲜卑族的青铜石牌。因为鲜卑在和林格尔待了130多年,它的首都号称草原第一都,就在和林格尔。他们崇尚佛教,所以他们对莲花、对佛教的这种文化信息的传承也影响到了剪纸,比如在和林格尔有很多鹿的剪纸,鹿回头、豢养鹿、鹿头花,还有金鹿踏莲,等等,都是从远古时候北方少数民族的图腾传承过来的。 段建珺在塞舌尔为小学生教授中国剪纸(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剪纸都有它的文化寓意? 答:和林格尔剪纸当中真的有很多宝藏,现在在我们的传承中把这个剪纸当成一种手工艺,其实剪纸的真正价值是文化价值。 曾经有一个电视台的记者过来做采访,他说您在剪纸教学当中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我说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不是只教他们剪纸的手艺、技艺,而是培育孩子们从小接近我们的非遗文化,用中国特有的符号来培育他们的民族情感。当然,民族情感有多种载体和信息,而剪纸我觉得是最有中国味的。你不拿这个培育他们的情感,生硬的说教效果不好。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剪纸教学这么多年来一个最深刻的体会。 问:能详细说说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让他们感受到剪纸的文化价值? 答:我在剪纸教学中始终围绕民族情感去开展,而不是什么手工艺、开发智力、开发想象力的教学目的,不是这些。比如讲老鹰踏兔,鹰崇拜是我们古代民族的一个符号,他们崇拜鹰,鹰是他们的象征,兔在地上,是地的象征,属阴,老鹰属阳,阴阳哲学是和林格尔剪纸当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哲学思想。 孩子们开始不懂,但他懂老鹰是代表天,代表一种精神力量。兔子代表多子的含义,代表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信息。莲花是在和林格尔北魏佛教当中盛行的符号,娃娃坐莲花,不是说莲花上面没事了就坐个娃娃,是当时老百姓花不起钱做铜佛像,拿纸剪了一个放在那儿供奉,这是他们从小对莲花的崇拜。这样的文化传承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我们中国民俗剪纸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我认为,这比技艺的传承更加重要。 段建珺的启蒙老师、姑母段莲老人(89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说到技艺,您曾被誉为“神剪”,您的高超技艺是如何磨炼的? 答:从临摹样子到传承样子,再到融入自己个性,这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你反复地剪就有了自己的思维,你剪一匹马剪一头牛,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上你自己的创新,这个创新不是没根的,它的根就在你从小传承的那个老花样上,是文化血脉当中孕育出来的。你的理解慢慢地就会变成一种创新。 我从12岁后,童年积淀的剪纸基础随着艺术感性和理性认知程度的提高,我的剪纸表现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并开始跟着姑姑和村里的老人学习剪“笨瓣子花儿”,一种在表现上呈现粗犷简约风格的花样。由此,在剪纸表现个性上开始更为自由地积淀和尝试。我20多岁后,就几乎掌握了家乡岁时节令中所有剪纸的表现内容和技艺,并努力做到运用已经掌握的个性表现特征和深厚的传统剪纸文化基因,来表现现实生活题材和地域性民俗民风内容。 问:这个过程长达30多年,其间有困惑吗? 答:剪纸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里面真的传承也好,怎么让它普及也好,弄不好就会走偏,最后社会对剪纸的认识很肤浅。我现在一个苦恼是好的剪纸为什么让人看不到?平时看到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反而充斥着市场,充斥着人们的眼睛。有一年我去看冯骥才先生,是兔年,我给他剪了一幅兔子,他很喜欢,他说,这个兔子比街上看到的好。我说冯先生这个是我带着感情给你剪的,市场上的没有温度。他赞同我的看法。 段建珺作品(资料图 图源:张京羽) 问:那么您如何判断剪纸作品的优劣?什么是好的作品? 答:什么是好剪纸?什么是坏剪纸?剪得粗就是坏的,剪得细致的就是好的?不是这样的,要看它的情感含量有多少,手的温度有多少,这是我区别好剪纸和坏剪纸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创作每一幅剪纸都是带着感情的,马的鬃毛,牛的细纹花纹,都是很心静的时候去剪,我剪一次最多剪3张,不会像用机器刻一下就几十张。我和儿时的传承的心态是一样的,不为功利,小时候就是贴到窗户上自己用,一定要弄得好好的,不能哄自己,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现在很多从商的人,能凑合就凑合,能省工减料就减,这样做出来能一样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