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波 摘要 玄同理念的受到广泛认同说明老子《道德经》和源远流长的道文化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道家思想对当今人类社会及不同文明相处及自处之道具有一定的指导、启示与借鉴作用。该书作为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一部开山之作,是晚周到汉初期间诸子百家思想的渊薮。如果从“道”的层面上来考察老子的政治理想,玄同理念所体现出的和光同尘就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体现了他在政治方面的价值追求。道教对老子玄同理念的尊崇由来已久,为众多道教徒所不遗余力推崇的玄同理念具有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独特价值。玄同这种理念是一种大智慧,自然可以为今天的我们所用,并推而广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改善全球治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道化天下,世界玄同 据有关报道,2016年9月,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海南玉蟾宫住持陆文荣道长出席了于以色列举办的亚洲宗教领袖联盟——“宗教与文明”大会,并发表了“道教传统,世界玄同”的主旨发言,阐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世界和平的发展离不开我们不断建构并且完善彼此的相处之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而老子《道德经》中‘玄同’的理念正是为培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向性的选择之一。”发言获得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经媒体发布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关注。这件事充分说明老子《道德经》和源远流长的道文化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道家思想对当今人类社会及不同文明相处及自处之道具有一定的指导、启示与借鉴意义。 老子(资料图)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中国哲学之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信众奉为开山祖师。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阐发“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在儒墨之外别立一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放眼今天的河南版图,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流淌着两条大河:黄河和淮河。当它们流经坦荡如砥的豫东大平原时,有一条河流像纽带似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便是涡河。据《水经注》记载,涡河发源于黄河北岸的原阳到开封之间的狼荡渠,在豫东大平原上辗转流过八百里注入淮河。就在涡河的粼粼波光里,闪耀着中国道家文化的辉光。公元前6世纪,老子就诞生在涡河孕育的这片土地上,所谓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就是今天的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老子出生在豫东,做官在洛阳,著述在函谷关,在横贯中原的大地上完成了他的学说体系。五千言的《老子》后来被称为《道德经》,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虽然今天的我们看起来感到它颇为深奥难懂,读起来触处成障,被初学者视为畏途,但其实在它产生的时代却称得上一部通俗性的著作,因为它通篇没有引用西周以来官方发布的那些佶屈聱牙的典籍训诰,其中倒是吸收了一定数量的民间谣谚来增加它在社会上的传播力。道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经》则是道教思想最基础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因为它全面地揭示出了万事万物之理,透彻地阐明了万物之灵的人的道德之理和道德准则。如果21世纪如一些社会精英所预见的那样,人类能真的步入对自身认识的大突破时代,那么《道德经》有可能将是打开宇宙奥秘、人类生命之谜这把巨锁的金钥匙,所以其绝无愧于被人们誉为五千灵文。有诗赞曰:“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自古无数上仙客,尽由此处达真诠。” 老子的智慧 在中国被尊称为老子的二千多年前周朝末期柱下史李耳,至今越来越被全世界有识之士所注目,不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老子以“清静无为、自隐无名”为务,他在周室工作日久,眼看周室日益衰微,就自动离开成周洛邑,想西去秦国过隐居生活。在到达函谷关时,对他仰慕已经的关令尹喜希望他能在关上稍事勾留,勉力为后人写一部具有教诲意义的著作。于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侯王写成了这部大气磅礴的入世的名山之作,即五千言《老子》,全面阐扬“道”和“德”的主旨,然后飘然离去,不知所终。《老子》一书的奇特之处在于书中贯穿着老子与众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先秦诸子中除老庄以外的思想家多半只重视人生观和政治观,而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宇宙观落实到人生观和政治观。也就是说,老子先考察宇宙的形成,然后发现其规律,再运用其规律来说明应该怎样为人,怎样为国,可谓独出机杼,微言大义,伟岸绚丽,信是难得。老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顶尖的哲学家,无论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是在世界哲学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而他之所以受到古往今来的中外学者的一致推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那不朽之作《道德经》是一部理论体系完备、历史影响深远的世界哲学名著。为什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能够写出这样一部体系完备、见解深刻、影响深远的哲学名著?这是值得加以深究的。以现存资料看,如果从老子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本人的主观因素进行考察,是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的。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老子因之成为了得时代风气之先者。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二人曾一起切磋过学问,孔子对老子的睿智过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曾以高山仰止的心情对弟子称颂老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学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道德经》的许多合理内核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泽,对当今时代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老子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资料图) 哲学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老子哲学自然也映射着其所处时代的特征,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所做的批判上。老子对“天下无道”的现实状况的揭露是冷峻而深刻的,而社会动乱的深层根源正在于人的欲望没有穷尽,他的批判抓住了当时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做了充分揭露,并表明了对这种状况的极度不满。老子对社会现实作出无情的批判,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都是落在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之上的。既然在老子看来,欲望产生了机智巧诈,而机智巧诈又助长了彼此争斗,那么就逻辑地决定了他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方略必然是要求取消机智巧诈乃至欲望本身,即“无为”。老子反对由于彼此争斗而引起的社会动荡,要求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他所描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是这样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社会理想体现在个人人生上则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朴”是老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它与“欲”相对立,而为“道”所主宰。正如老子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乃万事万物之所从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并主宰着天地万物,而“道”的根本特性就是“清静无为”,它体现在人生上就是“朴”的境界。如果人人都能够生活在“朴”的境界中,天下自然就安定太平。 在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中,万事万物的本原最终都归结为道。道体现在气为本体的感性形态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机并且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外在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气积,而道正指主宰本身之气的化生功能及其生命活力的内在本质,它存在于生命之气间,虽虚而无形,却又无所不在。《老子》四十二章曾经这样描述过作为本体的道对生命的创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混沌一气,二者阴阳二气化合而生,道居于其间,冲而为和,三者由阴阳化合而生,以此繁衍感生万物。在老子看来,气是生命的本源和基础,体现了宇宙的活力和生机,而道则主宰着生命的生成与存在。道虽无形、无名,生命最终却体现了它。 道家的玄同理念 《老子》作为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一部开山之作,是晚周到汉初期间诸子百家思想的渊薮。正如英国现代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名作《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所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根已经烂掉的大树。”有学者在论及先秦百家争鸣现象时也指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在老子的清虚自然思想的指引下,他提倡致虚守静、谦退不争、涤除玄鉴、归真返朴、尊道贵德、上善若水、功遂身退、知足知止等处世之道,这些都堪称是先秦哲学思想中的千古绝唱。《老子》第五十六章提出的玄同思想尤其值得今天的人们为之注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在这一章中,老子认为当政者应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首先要克制自己,自觉堵塞私心的口子,关上私心的门路,才能有利于待人处事。要用身教,去钝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排解人世之间的各种纷扰;要收敛自己,不要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要与尘俗浑然一体,和百姓心心相印,做到知其心才能自然而然地去救其失。凡此种种,简单点说就是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是他所称之为的“玄同”,其实也就是一种与道自然相契、无所偏执的人生境界。而一旦拥有了“玄同”这种气象和品格,待人自然不会再有亲疏之分、贵贱之别,处世不会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荣辱,必然取得普天下之人的衷心拥戴和爱护。老子发现“道”并尊重“道”,主张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办事,那么如果从“道”的层面上来考察老子的政治理想,玄同理念所体现出的和光同尘就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体现了他在政治方面的价值追求。和光同尘既不是同流合污,也不是躺倒了什么也不干,所以老子用“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来阐释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玄同”境界。水是柔弱的,对于鱼无所耀示,鱼儿悠游于至柔之水中,非但不厌恶深渊而且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同样不可以随便耀示于人,这样民众才能像鱼儿一样悠游于治理者“玄同”的治理环境中。老子的玄同理念有着鲜明的特色,也不可避免地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现在的时代变了,社会状况也不同了,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认定玄同理念在今天就是黯然失色的。实际上,凡是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东西,一定会包含有某种超越现实局限的普遍性因素,有着某种超越狭隘时空的核心和精髓,老子的玄同理念就是这样。 道教对老子玄同理念的尊崇由来已久。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思想流派,而道教则要晚出一些,是一种产生并适应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于历史舞台上,最早出现的是汉代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主要来源自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一开始流行于下层劳动者之间。由于原始道教信徒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宗教理论也显得较为驳杂粗浅。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过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过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取得了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虽然道家学说中的《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书都是学术著作,不是神学经典,但是与道家并无直接关系的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打着道家的旗帜,使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造成了道教与道家非即非离的关系。在好道之士的追捧下,老子被道教徒尊为道祖,《道德经》也因之被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道德经》的研读阐释成为了历代道士们的日常功课。玄同理念的实质也就是追求和谐,包括人心灵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换言之,所谓玄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谦和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达到人心灵的和谐,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正如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以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老子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提出“道法自然”,指出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要求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得按照自然规则行事,人只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玄同理念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克己”,无论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讲求的是个体要压制自己的欲望、个性,从而融入社会、自然,与社会、自然同步。通过古往今来现实生活的反复验证,老子的玄同理念对铁心追求物欲文明、极端自私自利、生活奢靡腐化的个体或社会而言,都无异是一帖消淤化肿的清凉散。当代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经指出:“宗教之间各立门户,互不往来,教义却有相同之处:一样地布德劝善。佛教以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基督教视天下百姓皆为兄弟姐妹,耶稣就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解救出来。’伊斯兰教主张劝人趋善避恶,救人于危难,行善者进入天园,行恶者受罚进入火狱”。其实,在中国本土树大根深的道教同样也是以布德劝善为宗旨的,为众多道教徒所不遗余力推崇的玄同理念就具有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独特价值。 只有一个地球(资料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玄同这种理念是一种大智慧,自然可以为今天的我们所用,并推而广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改善全球治理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玄同理念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上绽放的一朵智慧之花,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广泛的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思想基础。事实上,今天的世人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就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的启示,从中探寻到补偏救弊、旷世济时的真谛。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至今始终为生存拼搏着,因此发展无疑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但发展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为生存拼搏将永远伴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这就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如今的地球村并不太平,人类虽然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经历了无数次火的磨炼和血的洗礼,但当今世界仍然没有安全感,人与人、人与国总有旦夕祸福之忧,这是因为有利益矛盾就有纷争和战乱。偏离人类生活需求最大化的利润最大化和生产力最大化成为人类自设的陷阱,由此所导致的无休止的竞争和战争是社会动物的自造灾难,急需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干戈为玉帛,最大限度地消灭世界贫困,实现人类幸福最大化。东西方文化既有歧义与冲突的一面,也有略同与融洽的一面,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势同水火、你死我活的,它们完全有可能通过积极、明智的交流和汲引,实现彼此的互补并化解相同的问题以至危机,双方都应撷取对方的优长,而摒弃自身的劣短。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改善全球治理、构建“共同和谐繁荣的人类社会”提供有益启示。 正如我国领导人所指出的那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老子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老子的玄同理念作为最具独特魅力的东方传统智慧,体现出与世界各民族文明的睦邻相处与巨大的包容性,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我们要致力于通过包括宗教交流在内的各种途径向世界输送这一宝贵的精神遗产。有理由相信,只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间坚持知同、明异、互读、共赏的玄同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多谋合作,使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普及和扩大全人类的幸福面,玄同理念作为炎黄先民留下的思想智慧就会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作者简介:李清波,现任河南省宁陵县国家统计局宁陵调查队办公室主任,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各类研究论文和文学作品近百篇,曾多次在全国、省级征文活动中获奖。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李清波,文章原标题为《浅谈老子玄同理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借鉴意义》。) 欢迎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