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岳 在曲阳 自汉代至明代,北岳恒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曲阳的恒山改称大茂山,又称神尖山,涞源人称之为神仙山。后来行政区域变更时,大茂山从曲阳划归邻县。现大茂山成为唐县、涞源、阜平三县交界点。 ![]() 保定大茂山 据考证,孔子编定的《尚书》中首次提到东西南北四岳(见〈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北岳恒山之名最早就见于〈尚书·禹贡〉。战国时代成书的《周礼》中首次提到五岳,司马迁著《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五岳。汉武帝时正式创立五岳制度。《汉书·郊祠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把恒山改名常山,曲阳、唐县南部区域即为汉代的常山郡(其实,包括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及周边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正定即是常山郡治所。现在正定县的一些地名和企业名中还可以经常见到“恒山”),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诏定湖南衡山为南岳,此后霍山不再是南岳。 ![]() 昔日北岳 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