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不懂戊己 难参天机 略析内丹戊己喻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卢理湘 参加讨论

    戊己在丹道经典之中喻意颇多,如真意、中宫、药物等,在丹经道典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如:
    《参同契》云:“坎戊月精,离己日光。……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悟真》云:“戊己自归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本因戊己为煤聘,遂使夫妻镇合欢。”
    崔希范祖师在《入药镜》中说:“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戊己在内丹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上阳子祖师云:“流戊作媒来就己,金来归性贺新郎。”
    张三丰祖师《参禅歌》云:“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可见戊己在内丹中的地位极为重要,贯通性命双修之始终。如果学士能清楚戊己的喻意,则能对理解经典大有裨益,从而能更好的指导自己修真。本文力图从内丹之真意、药物以及修炼关窍、采药之功、戊己源头等方面,阐发戊己之微义,以就教于明哲。
    一、真意——黄婆
    我们知道,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为木,象东方,丙丁属火,象南方,庚辛属金,象西方,壬癸属水,象北方,戊己为土,以镇中央。
    宋代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归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按先天五行之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木火为一家,丹书喻之为后天离宫之炁,为一五(木三、火二),为我家,为姹女,为妻……金水为一家,道经喻之为先天坎宫之精,为一五(金四、水一),为他家,为郎君,为夫……戊己为一五,为黄家,即黄婆、媒人。
    古时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黃婆穿针引线,故姹女与郎君联姻,结为秦晋之好,怀胎十月,产下胎儿,一家和和美美。
    丹家以人伦之道喻丹道,戊己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为真意之功。《参同契》云:“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青赤白黑”分别喻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因为青龙为东方木,朱雀为南方火,白虎为西方金,玄武为北方之水。丹家和合四象,会三(我家、他家、黄家),合二(先天炁、后天炁,即性命),归于一(中宫),皆要戊己真意之作用。
    与魏伯阳祖师一脉相承,后世诸真论述戊己即真意如下:
    《悟真篇》云:“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
    《中和集》云:“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
    张三丰祖师云:“明立命生身之处,其间致虚守静,他主我宾,日月交光,戊己为用,则丹成反掌矣。”
    丹家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戊己土,若精炁神三物交汇而归一,则必藉戊己二土之力,方能成其功。
    
    本因戊己为媒聘,遂使夫妻镇合欢。(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中宫——戊己之门
    中宫,乃老圣所谓玄牝之门也。
    张紫阳祖师在《金丹四百字》序中云:“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非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丹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炁之根,虚无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它也。此之一窍,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之矣。”
    修道之士,如能得明师指授,则能知此一窍,此窍之重要性如《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
    老圣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然而学士研究丹经,茫然不知归一,主要是未得眀师传诀,祖师“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故藏头露尾,只将此窍之喻名写出,如玄关、归根窍、复命关、中黄宫、希夷府、总持门、虚空之谷、西南乡、戊己门、真一处、黄婆舍、守一坛、黄中、正位、造化之源、神室、真土、黄庭等等,种种异名,难以悉举。
    历代祖师论述戊己为中宫之喻义如下:
    《参同契》曰:“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刘海蟾祖师云:“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炁到。”
    刘长生祖师《仙药集》云:“一窍虚空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高象先祖师《金丹歌》云:“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薛紫贤真人曰:“一清一浊,金木间隔于戊己之门;一性一情,阴阳会聚于生杀之户。采二仪未判之炁,夺龙虎始媾之精,入于黄房,产成至宝也。”
    白玉蟾真人云:“性之根,命之蒂,同出异名分两类。合归一处结成丹,还为元始先天炁。”
    中宫在天地、人身之正中,为众妙之门,玄之又玄。天地相距八寸四分,在人体上天为绛宫,地为真炁穴,丹为阳神居于中。丹为我之真主人,如树木长大需水灌溉一理,亦需要“真水”,即“黄芽根”。此窍一穴两分,“同出异名”,玄即天,牝为地。
    《史记·黄帝本纪》有“尚土德之瑞,故称黄帝”之言;《易经》有“黄裳元吉”、“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之说;吕祖有“黄中通理载大易,正位居体是玄关”之论。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及道学肇始,我们就崇尚中,“天子居中以制四方”,修道之人如不明中宫之具体位置,则为盲人摸象,难以成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药物
    丹经常说戊为坎中之阳,己为离中之阴,因为按纳甲法,坎纳戊,离纳己,故戊己又称为药物。
    《悟真篇》云:“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合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戊己”喻为真土、真意。离卦称为离中虚,其中阴爻(——),称为己土,为离卦所怀之土。炼己即为炼心,因为心为离。坎卦号为坎中满,坎中阳爻(——),喻为戊土,为坎卦所怀之土。丹家下手采药,即取坎填离,将坎中阳爻与离中阴爻互换,称为由后天坎离返为先天乾坤,化为纯阳之体。
    离卦之阴爻,为真阴,丹家喻为后天炁,心脏赖之以跳动,坎卦之阳爻,为真阳,丹家喻为先天炁,为先天之本,五脏得之以滋养,种族基因得以延续。此二者为丹家俢炼之药物,即性命二炁。《易》曰:“一阴一阳即为道”,陈泥丸祖师云:“真阴真阳为真道,只在眼前何远讨?”
    四、刀圭——甘露
    刀圭,为古时量取药末的工具。如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在《至老子庙应诏》诗中说:“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诗中丹为外丹,刀圭其形状象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间低洼,古音读作“条耕”,后人写为“调羹”。
    拆字为古代的文字游戏,如春秋时楚庄王将“武”拆为“止”、“戈”二字,故后人有“止戈为武”之说,内丹学将“刀圭”字拆开,为“刀”、“圭”二字,将“刀”拆开,为“丿”、“乛”,“丿”喻外阳,引申为先天元精,“乛”喻以真意勾之。又将“圭”字拆开,是两个土,再配以阴阳,阳者动,称戊土,阴者静,称己土。今分开析“刀”、“圭”二字,以释学士之惑。
    
    刀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刀,为古钱币名,即刀币。《汉书·食货志下》云:“刀即钱,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据考古发现,在商代就出现了货币,最早为贝币。因贝币易损坏,不利于流通,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各种金属货币,如晋囯流通布币、燕齐为刀币、楚为黄金、秦流行环钱。后秦王扫六合,统一货币,以天圆地方之铜铸环钱为主。
    圭,为古玉器,长条形,为古时贵族进行朝聘、祭祀、丧葬等重大活动时所用的礼器。圭字为象形字,为“卦”字的古字,因为古人进行占卜时,必画地识爻,其下之“一”,象地,其上一纵一横之“十”字,象画之形。“土”上又有一“土”字,象征画内卦后又画外卦。只是因为易之经传多借“圭”为“珪”,圭之本义遂不显。
    圭字除了是卦之古字和为玉器名外,还是古代容量和重量单位,如《孙子算经·卷上》说:“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又如《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量有轻重,平以权衡”,李贤注引《说苑》说:“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故后人有“半斤八两”之说,比喻二者势力均衡。
    将刀、圭合起来,作为古代容量和重量单位,在宋朝唐慎微所著《政和证类本草》中,引陶弘景《名医别录》云:“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朝董毅《碧里杂存·刀圭》说:“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可见,刀圭的容量很少,如黍米。
    因为刀圭为取药之用具,故后人又借指为药物,如唐朝韩愈在《昌黎集·十寄随州周员外诗》中说:“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曾给宪宗皇帝上过著名的《论佛骨表》,但从此诗而论,韩愈有道教追求长生的思想,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中国文化的根柢在于道教。
    刀圭,在内丹中喻为长生酒、甘露、神水等等,在丹经中比比皆是,如:
    《周易参同契》云:“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朱熹在注《参同契》时说:“粉提、刀圭未详。”从朱熹之注可以明显看出,朱熹虽与白玉蟾祖师交游,但未得祖师指授,故对内丹修炼不甚明了,只能自号“空同道人”,空自羨慕《参同契》而已。焉有得明师诀法,修成内丹,而不明刀圭之意哉!学士自可体会陈泥丸祖师“言语不通非眷属,功夫不到不方圆”之意!
    吕祖云:“消息火,刀圭变,大地黄芽都长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