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不懂戊己 难参天机 略析内丹戊己喻意(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卢理湘 参加讨论

    
    刀圭,在内丹中多喻为长生酒、甘露、神水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丹家武火采药,文火温养,将刀圭——甘露化为先天真一之炁,如是久久,内视时点点金光,如地上长满了金色的豆芽。
    又如《入药镜》云:“饮刀圭,窥天巧。”
    《悟真篇》云:“敲竹唤龟吞玉芝,鼓琴招凤饮刀圭。”
    《翠虚篇》云:“刀圭滋味吞入腹,浇灌黄芽产玉符。”
    以上崔希范、张伯端、陈泥丸三位祖师明确指出刀圭为甘露,刀圭要“饮”,要“吞入腹”,而不是吞唾液,唾液为消化液,在口腔中能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如吃馒头细嚼,嘴里有甜味。而不是明师通过下手法将先天元精化为的甘露,唾液为玉液,甘露为金液,吾道为七返九还金液大还丹,而非漱津之法。学士明辨之,细思之。
    俞琰在《周易参同契释疑》中,注解“粉提为一九,刀圭最为神”之“刀圭”时说:“刀圭即是刀头圭角些子而已,言其不多也。”陈显微祖师《周易参同契解》解此句为“绝后重生,金光转紫,状如紫粉一刀圭许,时时呈露,处处现前,变化不测,神妙不可思议矣。”彭晓祖师《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解此句为“一周火足,魂魄改形,转为紫金,赫然成丹,服之一粒,刀圭更神,神妙之功,述无尽已。”
    俞琰言刀圭之量少,虽少却有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之功效。在丹书中,常将甘露比之于黍米,因其为先天真一之炁,故“三界归一身”。《金丹四百字》云:“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孙不二祖师云:“日能增黍米,鹤发复朱颜。”彭晓祖师与陈显微祖师之注解,已明确了甘露在人身之变化,即“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其中功境,正如白玉蟾真人云:“渐采渐凝,渐凝渐聚”。
    魏伯阳祖师在《周易参同契·大丹赋》中云:“潏潏(yùyù)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接连重迭累兮,犬牙相错距。形如仲冬冰兮,阑干吐钟乳。崔嵬而杂侧兮,交积相支柱。”这甘露凝结,如钟乳石之重迭,如犬牙之交错,又如冬天之冰柱,于体内参差错落,交相支柱,丹经取其比喻,得诀修炼者内视可见。
    甘露一凝,即为舍利,舍利之形状,多姿多样,无一定之规格。我尝游桂林之熔洞,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各种形状都有,修士可细心体会。其实甘露一入中宫,会自然而然与后天炁相合凝结,不用管它,自然而然温养。
    真人取钟乳石、冰、山、犬牙来表示甘露于体内凝结之形状,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如佛家之舍利,各种形状都有。丹之成象,真人尽露。
    吾曾将采药得甘露,甘露与后天炁凝结为丹,总结为一幅对联,其联云:“火逼金行逆而升,化为甘露凝成丹。”
    丹家有下手之方,能使人重返少年之精神,刀圭如神话中的长生之药,若学士得之,则“得一可以毕万”,可以长生久视。陈泥丸祖师作《丹基归一论》以授白玉蟾,在其末后云:“颖川陈泥丸太乙刀圭之说传诸(之于)后”。祖师将刀圭与太乙并列,可见其重要性。刀圭之量少,又喻长生酒之难得,如实饮刀圭,则“我命在我不在天”。
    
    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流戊就己,采药之功
    李道纯祖师《水调歌头》云:“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
    蒙卦为山水蒙,“山下出泉”之喻意是什么呢?
    在丹道中,“山”为泥丸峰顶,因其位居人体最高处。“泉”为长生酒、甘露,为采药所得之甜如蜜。“山下出泉”为甘露经泥丸、玄膺、气管至绛宫、中宫黃庭,故采药以得甘露为首务,无此长生酒,则性命双修之学未登堂奥也!
    戊为坎、月、铅,从元精所居方位上来说,为真炁穴,己为离、日、汞,从后天炁所居方位上来说,为绛宫,铅由真炁穴经会阴逆督脉上行,化为甘露,至绛宫己位,即是取坎填离采药之功。
    会阴穴又名阴跷穴、生死窍,是任督二脉的总枢,冲脉的起点。张紫阳祖师《八脉经》曰:“阴跷一脉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窍。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开花,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丹家一阳初动、一阳来复之功,均由此穴作文章,关系内炼之成败。
    “流戊就己”,此中“流”字最为形象,流者,如行云流水。下手采药时,真意、后天炁、先天元精均经督脉上行。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今修道之士得明师之诀,使水往高处走,充分显示了祖师所传性命双修诀法之伟大,实盗夺天地之造化也!邱处机祖师在《大丹直指》中说:“从来神水出高原,奔入黄庭顷刻间。”何为“高原”?泥丸宫也。以此“高原”之水——甘露,修出长生之路,“报答师恩谢上苍”。
    《大丹直指》又云:“药物透顶,亦如风雨潮浪,沸滚药熟,化金液,如冷泉自降”。又云:“击动震雷霹雳鼓,急收甘雨洒乾坤”。此邱祖言甘露下降之景象,学士遇明师自会明之。
    概言之,戊土上行,即肾水上升,己土下降,即心火下降。丹家称“流戊就己”为“取坎填离”、采外药、还精补脑、炼精化炁等等,不一而足。
    丹书中所论极多,如:
    吕祖《黄鹤赋》云:“始焉将无入有,龙居虎位,要知药物之老嫩;终焉流戊就己,虎会龙宫,须辨水源之清浊。”
    元代陈致虚祖师曰:“故以铅投汞,即流戊就己之义也。言戊土与己土一处相交,则金花自结,却吞入腹中,此为饮刀圭也。”
    《性命圭旨》说:“炼己土者得离日之汞,炼戊土者得坎月之铅。”
    学士淸静无为,积精累炁,为养性之功,得师真诀,二候一至,流戊就己,下手采药,为立命之法。此为龙门派性命双修之真旨!
    
    为取坎填离采药之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戊己探源
    晴朗的夜晚,仰望苍穹,闪烁的星星如无边黑丝绒天幕上镶嵌的宝石,它们排列有序,运行有常。家喻户晓的北斗七星,因其形状如舀酒的勺,很容易在北方天空找到。七星之名,如《春秋运斗枢》所记,曰:“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北斗七星中斗口的两颗星为指极星,二者之间的距离约为5°,将这两颗星的连线距离延长5倍,即找到今天的北极星——勾陈一。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称北斗七星为:“北斗阳明贪狼星君,北斗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贞星君,北斗北极武曲星君,北斗天关破军星君。”其因是吾教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旋、玑、玉衡”,有二义:从斗口开始,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一至四合称魁,五至七合称杓,总称为斗;璇玑与浑仪有关,为浑仪中可以转动的圆环,玉衡则比喻为望筒。“七政”,《尚书大传》释为七项政事: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北斗为天帝之车,它在天之中央运转,代表着天帝巡视四方。阴阳和四季的建立,五行的调配,节气和日月行度的确定,各种历纪的配合,都决定于北斗的周天运动。东汉时期的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可以佐证此说。图中七个黑点,反映了马车的车架结构。斗柄的三颗星是车辕,斗魁的四颗星,是车身。有一位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魁之中,臣民在向他朝拜。
    北斗七星与其它星星一样,均围绕一个固定不动的点旋转,二十四小时一周,这个不动的点就是天球的北天极(不考虑极移),这种星旋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古人用最靠近北天极的一个星,来表示这个不动点,称为北极星。因为天上的星都是在围绕这个极点运动,就如同地上的臣民,以帝王为中心一样,所以,北极星也称为帝星,极星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被认为是天神居住的地方。
    北极星其名颇多,如北辰、太一、太乙、天一等,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盛赞此星,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万星之主,为天上最高的神灵。
    《云笈七签》卷之二十四《总说星》说:“北辰星者,众神之本也。凡星各有主掌,皆系于北辰。北辰者,北极不动之星也。其神正坐玄丹室,名太一君也。”
    吾教有太乙宝诰:
    志心皈命礼
    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
    此宝诰为道众日常所诵,也反映了对北辰的尊崇。
    在《史记天官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司马迁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关于“中宫”,在中国先秦时代,曾将黄道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中方黄龙,南方朱雀。黄龙,在轩辕座、五帝座一带,位于朱雀和白虎之间。黄道五方星称为青黑白黄赤五帝,《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天官书正义》也说:“黄帝座一星,在太微宫中,含枢纽之神。四星夹黄帝座:苍帝东方灵威仰之神;赤帝南方赤熛弩之神;白帝西方白招拒之神;黑帝北方叶光纪之神。”后来黄道五方星才演变成四方星,并将中方移至北极附近,即紫微垣。
    在内丹修炼中,中宫为戊己。北辰为一,为先天,喻为元神,为最尊贵,居于中宫。北斗七星代天巡狩,传达天帝号令,指挥日月众星的运行,喻为真意,《《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钟离权祖师在《破迷正道歌》中说:“驱回斗柄玄关理,斡转天关万象通,片饷龙虎频频斗,二物交合顷刻中。”邱处机祖师在《大丹直指》中也说:“日月运行周回,自有迳路,不得中气,斡旋不转。盖中气属北斗所居,斗柄破军(即中天大圣,非北方也),对指天罡,逐时转移,日月星辰,随指自运。《斗经云》:‘天罡所指,昼夜常轮是也。’”日月在内丹中喻为坎离、药物。日为后天炁,月为先天阳精,二者在真意作用下,由会阴逆行上督脉,由任脉下降入中宫。采药时先天炁上升,后天炁下降,先天炁下降,后天炁上升,亦如日月之运行。足证内丹之道与天道一理。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结语
    在研究中发现,经典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为内丹文化的特色,主要原因是“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为丹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喻众多的缘故。
    老圣曰:“道生一”。
    一为太极,为先天真一之炁,为天之中心——北极。“一生二”为阴阳、天地。
    天之中心与人之中心相对应,均称为中宫。古人认为,天之中心为太乙所住,人之中宫为元神所居,故历代丹家均推崇中。
    在内丹修炼中,真意为王,为旋转之斗柄,能指挥药物(水火、日月)的运行,故“戊己宫中藏水火”,水为太阴、月亮,火为太阳、日。在天象中,为天帝巡行之车,发号出令。
    老圣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先天真一之炁为甘露所化,甘露喻为长生酒,吕祖《百字碑》云“独饮长生酒,逍遥有谁知”?此酒能使人重返童年之精神,因其量少,故以刀圭为喻。
    白玉蟾真人《快活歌》云:“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灵芝一生甘露降,龟蛇千古常相缠。”说明了丹道采药功夫之神妙,但如德行不够,未得真师之诀,则“百姓日用而不知,炁入四肢徒凋残。”大限一到,阎王不请自己去,试观古来多少英雄汉,独卧荒山一土丘。丹家最重二候,“花自春风鸟自啼,岂知造物天为春”?即禅宗真旨“淫性即佛性”。
    坎中纳戊,离中纳己,二物相隔于戊己之门(中宫),若非流戊就己,下手采药,则不能成丹,因金、木、水、火各散,四象不和合。若要其和合,则必戊己之真意勾引,即黄婆也。如此能得先天之甘露,戊己之刀圭也。二土合并,则三五之精因妙合而凝,结成还丹,易如反掌!
    好道高尚之士,何不究之?
    (编辑:斯清如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作者卢理湘,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