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生无极:道家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参赛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袭明居士 参加讨论

    文/袭明居士
    提要
    道家的道和德,是一种体用关系。道,是一种理义;德,是一种应用。道家提出了“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的天人合德思想,在人类来讲,重点在于天地合德,神明自来,以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这个“神明之德”,在《阴符经》里面,也叫“不神之神”。是为修道者德之应用,是修道者通过唤回神明之德,去实现与道合真的终极目标。
    本文试图围绕《道德经》的始母、玄徼论,按照道家用阴阳五行言道的思想,根据历代道学家关于悟真、修真、至真的具体言论,对道家千万年以来,所崇尚的天人合德思想,即道家追求的“纯阳、全真”的出阳神的性命双修,作了相应的理法解读。
    这样论述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界、教界对传统“悟真”的金丹大道文化的重视,以构建悟真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体系,来服务社会,引导大众健康修行。
    
    道,是一种理义;德,是一种应用(资料图)
    道家思想是以道的高度,去指导气功、武术、丹道等衍生文化怎样养生与修真的。故气功、武术、打坐、炼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运动的源头,都蕴涵在这些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道家道教文化当中。
    弘扬道家文化,普及道学知识,用道家的颠倒阴阳之术,唤回神明,以展现出道的人文魅力,推进道文化的平民化,是道学走向世界玄同的伟大目标。
    一、道的始母、玄徼结构,是宇宙万有的普遍规律
    宇宙万物是怎么形成的?人的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又靠什么得以长生、无生?这些哲学命题,是早期黄老道家所重点思考的内容。
    性命生死的学问,是哲学和宗教所共同关心的话题。早在《道德经》之前,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生命的答案。从有文明记载以来,或者说从伏羲氏卦画的时代开始,我们尊奉的五经之首的《易经》里面,就基本回答了这些问题。那就是“道”的概念性提出,道的结构,道的属性,道的天人合德,及道的人格化应用等等,决定了道学思想的逐渐成熟。
    《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道所演化的万物,由“天地物人”四大主体呈现,它们均遵循道的特征,具有共同的“阴阳”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原始形态,是为道之“太极”。
    古人说:“道本无言,言以显道”,如果没有语言的形容与表达,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么玄妙的道呢?所以,太极这个术语的出现,就成了对道的初级描述。太极,是为道之母体。也就是说,没有太极,就不能孕育万物,我们就无能见道了。
    故道的玄妙与玄徼,在《道德经》出世以前,本应是道家所有的一种文化思想,只不过经过老子的时代,被进一步地形象化、系统化了。
    后期道家道教对于道的论述是在不断变化演绎的,乃至有了无极、太极学说、图说的建立等等。这些道文化的不断演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庞大的、被具体化、人格化、应用化的道学体系。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一段关于道的纲领性陈述,历代道学家出现多种不同的断句和解释,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们这里重点要论述的,是道在身心修炼方面的指导价值。
    老子《道德经》首章给我们描画了道的属性、形态、结构,并提出了“始母、玄徼”等重要的道学概念。这些概念成为后世金丹文化性命双修的理论源泉。
    
    道的无,也是无名,也是无极。道的有,也是有名,也是太极。(资料图)
    老子说道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有孕育万物的次序。道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难以用言语去表达它的,所以老子不得不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这里只是在努力给我们说道,而这个道的概念诞生,其实是早就有的华夏文明。
    道之始,是空无的,但不是什么也没有。这个道理后来的道学家们,也是用了各种语言来形容它,也就有了我们对道的概念性的深入解读。
    道的无,也是无名,也是无极。道的有,也是有名,也是太极。但无论无名还是有名,它们都是以一种物与气的形态存在着,都属于先天。
    无极和太极尽管都是属于先天的,但还是有所分别的。那就是无极不能孕育万物,太极才能孕育万物的道理。
    道是因有名的太极,才会有阴阳;因有了阴阳,才会有动静;因有了动静,才能孕育万物。故老子说无名是天地之始,是为无极。有名为万物之母,是为太极。
    道的无名和有名,都是先天的无形的一种存在。但他们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个概念就是《道德经》这里提出的“玄妙、玄徼”的不同了。
    古人说:“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较为通俗形象的道学名词。他把道描述成了较为具体化的“物”了,并指出物是寂寥的,物也是看不见的,物一定是存在的。故物成为道的化身,万象的主宰。
    实际上,古人关于道的描绘,还有“心”、“气”等近似的道学名词,都是道家用来表达道的形态与结构,比较主要的哲学名词。
    古人为了说明道是什么,还特别创造了阴阳卦画、河图洛书、无极图、太极图、五行图等等图式,用来表达道的理义。这些丰富的传统道家文化,是构筑道家道教修真修道理义的文化源泉。
    道是一个什么样子?古人有一句经典的描述,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我们从这句生动的道之形态的描述,可以明白道是极难形容的。它大而不知其外,小而不知其内,是为无极,是为玄妙。
    但无极过渡到太极的“玄徼”状态,则对其描绘就清晰多了。也就是说,太极无论是多么的大之极,但它还是跟现代数学的“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一样,总是有边际的,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用图画来描绘的。
    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无极玄妙和道的太极玄徼,从结构上用语言给我们所作的区分。
    但它们在属性上,表达的都是先天的无形状态。故谓之“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成为万物的主宰。
    古人讲道的内涵,用语极为精当,说道是:“至虚而含至实,至无而含至有。”从这样的形容词去看道的形态,则其一定是虚无而又存在的,则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则其既无形,也有质。则其既不易,也变化。则其既处静,也生动。足见道是存在于宇宙之时间与空间中,是万物时时刻刻具备的本真。故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这就是道家对道的“始母”,所孕育出来的“玄妙、玄徼”的结构和形态的表达。
    二、道的阴阳结构与五行属性
    《易经》用卦爻表达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我们无从看到的道的形态,从此有了它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阴阳”。
    后期的黄老道家进一步发现,道除了含阴阳动静之机外,还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气,并由这个五行之气相胜相推而运行而孕育出万物。
    
    世上万物的诞生,在道家看来,都是遵循五行的基本要素(资料图)
    也就是说,世上万物的诞生,在道家看来,都是遵循五行的基本要素,故道家认为天地之数不离五。这个五行之气,既相生,又相克。能顺生,也能逆运,是为天道的基本规则。
    修道者修什么?除了要阴阳颠倒外,还要明白道所构成于万物的五行之气,也包括人类身心的构造。这些发现成为后世道家道教建立修道、修真理论的基础。
    这就有了《周易参同契》用阴阳五行之气言丹理的表达形式。这就有了《悟真篇》用“三家相见”、“金木相并”、“四象和合”、“攒簇五行”等道学术语,来表达修真的道理。
    《阴符经》是道家主要的修真、修道经典,它较为明确地指出:“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提出了天地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气,人体也是天地合德的阴阳五行之气形成,且这个五行之气不在人身之有形,而在人心之无形。故而进一步提出,人是靠修“不神之神”与天地合其德的。
    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相同,都遵循着道的体用规律。天地能够孕育万物,人类也能按照道之理,去修炼自己的身心,去阴阳颠倒,去阴阳栽接,去明善复初。
    张三丰祖师说:“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张三丰承留》)这似乎是站在道文化的理义方面,在给世人讲解道家依照道之理去有作与无作,诠释了人身本有长生药的道理。这个长生药是靠修炼虚灵的人心,唤回本来的真神,用神明之德去实现身心并炼,以至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成为道家道教修道的准则。
    由道之理而提出的修炼真神的思想,也是靠修炼者不断地杀机,达到“机死神活”,而得“神明之德”的本真。
    故张三丰祖师说:“人心绝,则道心见。”修道是一个不断杀机的过程,只有做到万有皆空,诸虑顿息的境地,努力为“神明之德”让路,则神明自来,将会得到本性的自在。
    是故道教《清静经》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与天地其合德,以人为本,修神明之德,是中华道家道教文化主宰世界的伟大命题。也就是说,人类和万物同道同体,生活于自然界的人类,如果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身心,践行知行合一的修真原则,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就自然而然变得有序了。
    《阴符经》把人与万物的关系,表达为“三盗既宜,三才既安”的天人合发。人类也应当效法天地之德,不断积善立德、道德两用、内外相济,犹必和光同尘,积功累行,才是符合自然之道不可违的天道。用之于身心,是为修道者获得“神明自来”的真神,才是人类在个体上求得修道与自然的玄同,一直是传统道家的大道文化思想。
    修道的层次有两个部分,在道家看来,修命的阶段,是修的太极;修性的阶段,是修的无极。就修太极来讲,它是“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徼之理”的属性(张三丰《大道论》)。故道家提出,修道者只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完成阴阳颠倒,以道心制伏人心,以铅制汞,阴阳性命合一,方符合人类养生与修真的根本法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