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道教伦理思想怎样作用于建设和谐社会|参赛作品(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黄兴年 参加讨论

    二、借鉴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当代中国经济超过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引发了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级政府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均开始从不同层面采取措施以图缓解直至破解现实的环境难题,但效果至今仍然不太明显。而要真正改变这种不利处境,需要整个社会,从各级政府到各个阶层人民从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导向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刻反思和观念转变,即不能够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必须从内心深处认识和借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并将其科学地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为选择与政府决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经济发展健康持续与和谐社会建设才有现实可能。
    也就是说要追求真正的社会和谐与人们的生活幸福,我们就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的正确态度:只有确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和幸福;否则,一切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都将难以持续,甚至会将人类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意味着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存在一损俱损与一荣共荣的内在依存关系,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都可能现实地危害另一方的健康,进而会反过来制约过度发展一方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以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及其相应理念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科学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并以此来教化与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
    道教之所以强调“天人同源、天人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因为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也就是说“自然—人—社会”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人不能独立于自然而获得持续健康地发展。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栖身之所以及各种各样的养料,即自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离开了自然的保护与支撑,人类将难以生存。因此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道德的关系,为了人类自己必须无条件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人与自然(资料图)
    当然,保护与爱护自然,并不是不可以开发利用自然,而是要“道法自然”,也就是要自觉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进行相应的决策、开发行为。这是因为自然万物自“道”生,天地万物都源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这就要求人类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尤其是不要作践自然、毁坏自然,更不能以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自然过程。而应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其运动变化之“势”,因势利导而巧加利用,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的境地以及人们相应的发展目标。
    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及其实际行动,诸如过分地膨胀欲望而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以致毁灭性地开发自然资源。要真正认识到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即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万物平等,自然界和人具有同等的价值尊严,人类应该平等地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之物,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按照自然物的本性对万物加以合理有节制地适度利用,以维持人生存发展与健康的需求。
    由是观之,尽管道教的伦理思想不能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其阐述的逻辑关系及其思想理念能引起人们对其在宇宙中位置的反思,并对今天如何处理自然界有限资源与人类无限追求的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向指导。我们应该报答和关爱大地母亲,并对生育和哺养我们的大地母亲始终持有感恩之心,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真正与大地母亲和谐相处。而只有以这样理念和思想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与政策选择,那么,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够与自然和谐,才能够健康;否则,一切都将会是空中楼阁与水上浮萍。
    2.转变政府职能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品质化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一个由13多亿人口组成的庞大社会自然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以促进社会的和平与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但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至少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即从专注于直接、间接地参与具体经济活动转向维护市场运行的公平、公正,并将对自然的保护与对人的保护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毕竟没有自然环境的健康和谐,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转变工作方式和侧重点,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规划好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这样才能以法规约束促进更多的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行为选择上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努力。
    
    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资料图)
    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社会组成一份子的个人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选择标准判断之上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人是跨物质生活领域与精神生活领域的两栖动物,其必须找到一个兼顾两种生活的平衡点,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而如果人们能认真汲取道教文化中“尊道贵德”的伦理思想,这种自我满足化的生活平衡点就会引导人们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崇俭抑奢的精神和作风,调节心理以平衡心态。这样就能够在物质匮乏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保持不怕艰苦、锐意进取的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实现理想的目标;同样,也能够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背景之下,仍然不沉醉于物质享受,而保持勤劳节俭,全力保持个人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合拍。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之中,还是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人都积极主动地遵道,其中就包括减少乃至全面禁止对环境的破坏与对规律的违背;同时,对人类已经产生的各种污染进行全面净化以保护环境,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幸福的增进,从而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若这样的思想观念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也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把人们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只有政府职能转变与人类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的方向一致性,才能引导更多的个人、机构、企业等真正遵循规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道贵德,惟道足求,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才能使生活既充实又平和,健全我们的心身,在心灵的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以自己的行为积极促进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当然,建设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且不能够过度强调哪一个方面;否则,会引发较为严峻的不和谐问题。这就需要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真正理解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以此为基础来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道教主张和平、和谐的核心是爱己亦要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一个世间同乐的“太平”世界,这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相似的内涵;且要求人人行善积德,认为“善行”是实现太平世间的核心,以善道教化为己任:一方面积极地用其理论、观点向社会作宣传,引导更多的人学善明善,以促进整个社会风俗日益淳美、道德更加高尚,是为“劝善”;另一方面则更加提倡修道者身体力行,主动去做好事行善。而行善的目的,并非为了赢取别人的赞扬,而是为了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自然做了好事不求人知。
    相对应的,便是反对放纵自己,干各种不妥当的甚至缺德的事。因此,人应该处处警戒自己,避开坏事恶行,做好事、行善为。道教主张每个人都要有“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的公共准则,要友善地对待他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互助互爱,要“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强调有财物的人应当“周穷救急”、“有财相通”;它还认为“天道助弱”,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应当实行人人平等而又公正的原则。
    
    和谐(资料图)
    以此观诸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不同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渐显性化,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贫富分化的扩大,不仅会危及到民众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信任,甚至可能威胁社会的稳定,最终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而日益广泛的慈善事业则是人际和谐的润滑剂、社会稳定的平衡器,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要求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之中去,而不是仅作为旁观者。但遗憾的是,中国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富人不愿意为慈善事业出力,甚至还有不少人自己不从事慈善事业,反而却对他人从事慈善活动说三道四。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由千千万万个有着慈悲心怀和善良品德的公民所组成,他们代表社会的道德和良知,这是社会进步发展走向真正文明的一个基本表现。而道教劝善行善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培养更多的热心慈善事业的人,以乐善好施的自觉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富有者应帮助贫穷者,而不是使贫穷者越来越贫穷;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之间,是没有高下贵贱之分的,理当和睦相处、共存共荣,以相互帮助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促进相互理解。认真汲取道教中的这些伦理思想,引导人们奉献爱心,积极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如赈灾济贫、资助希望工程、修桥铺路与救孤帮老等等,真正把道教思想与造福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造福社区和周围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每一个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黄兴年,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在学术研究、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00多篇。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黄兴年,文章原标题为《道教伦理思想对构建命运共同体化和谐社会的价值作用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