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为何人生充满苦累 那是因为不懂得老子的绝弃之道丨参赛作品(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刘清章 参加讨论

    三、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铲除盗贼的方法:绝巧弃利
    或许老子看到社会的盗贼给世人所带来的危害非小,所以试探着希望能从根源上铲除。如何从根源上铲除呢?那就是“绝巧弃利”,方可使“盗贼无有”。河上公解释说:“‘绝巧’,绝巧者,诈伪乱真。‘弃利’,塞贪路,闭权门。‘盗贼无有’,上化公正,下无私邪。”这对当今的社会而言,无疑是有益的借鉴。
    
    对某一个物品做得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件精湛的艺术品(资料图)
    本来世人追求奇技异巧是无可厚非的事,如对某一个物品做得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件精湛的艺术品,除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之外,还会使人对艺术产生好感,且会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问题是,那些盗他人之技巧的伪造者,窃取他人的智慧或仿制他人的物品,他们只为利去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却是令人憎恶的,这就如同有些人用心机窃取不当职位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看庄子对机心的讨论,也是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展开的。《庄子·天地篇》记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俯而不对。”这其中的“机心”,就是机巧之心。这种机巧之心,进一步延伸,便可称之为机诈之心,机诈之心与真心相背,就是伪心。
    在道家的思想中,其非常重视真心的存在,而反对心中存有不淳之心。实也是作者教人要从根本上存有道心,否则,便不会被大道所承载。如果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在此段引文中,其所透射出来的思想内容有很多用意。这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丈人是借助于机械、机事与机心,把自己所要给予子贡乃至于世人的无为行为给予合理的开示或正确的引导而已,其本旨在于从根源上杜绝某些不应存在的有为行为,原因在于担心某些有为行为逐渐演变成妄为的行为,以至于悖道之为。
    人心不足,祸患遂生
    我们看现代社会,就可以看到很多悖道而为的事情,如以假乱真的东西泛滥,贪污之风盛行。这种不正风气,多是源于管理者的不善管理。《论语》就曾一针见血地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言外之意,只要管理者做到自身干净,“为政以德”,下面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
    唐代著名高道成玄英也曾谈到,只要“绝异端之巧,弃贪求之利。物各守分,故无滥窃。”换言之,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持守本分,做道德所允许做的事情,盗贼就会减少,也不会呈现出泛滥的态势。
    唐玄宗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贼矣。”其在《疏》中还说:“夫盗贼者,生于羡欲不足。今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人各自足,复谁为盗贼乎?”他把绝巧与弃利的焦点,放在人心的知足与不知足方面,这正是切中了要害,因为人对利益的追求,往往多是由于人心的贪婪,从不厌足,而要想获得利益,就必须存“巧”。无“巧”就得不到关注,或根本就不会产生吸引力,也因此就不会得到利益。有些善于讨巧者,不仅得到利益,也得到关注,还成为管理者,本来应该知足,然而其依然不会满足于所得到的利益,有的管理者也因此而深陷囹圄。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资料图)
    不同的是,有人便存有知足的意识,也往往能够自我觉醒,从而抵挡不当之利的诱惑。如在《左传·襄公十五年》中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又在《淮南子·道应训》中说:“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常人都有所嗜欲,这对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莫能例外,但有的统治者知道如何可以做到长期享受那种“嗜欲”,就如嗜鱼之相——公仪休,他知道如何才能长期自给自足,享受所爱之物,而不是靠他人所施,更不是靠贪婪,否则就有免相的可能性。如果因此而免相,自然不能长期得享所嗜。由此可见,如果只能短期贪享他人所施之鱼,倒莫若自给自足而长期享受嗜鱼之好为妙。
    对于雷同于此的警示思想,在《道德经》四十六章中也早有明示,其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之足,常足矣。”有些祸患,往往是有些人不知满足,或得到了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所导致。得不当得之得自然生祸,所生之祸也多是由于不知满足的原因所致,而这实际也是对绝巧与弃利的最好诠释。
    回归根本: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从老子三绝三弃的思想中不难看出,其旨在教人回归于“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根本之中。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资料图)
    那什么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呢?汉时河上公认为:“‘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见其质朴,以示天下,故可法则。‘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唐时成玄英说:“见素,去华也。抱朴,归实也。少私,公正也。寡欲,息贪也。”二者对此的认识,都没有悖离老子的主旨,要求去掉华饰,回归于淳真自然的质朴中去,做到公正无私,从根本上减少欲望。
    简单地说:一个有道的人,其失与得都会取之于自然,而不是取之于不当之为。无道之人,却往往因为多欲,过分地贪求不当之为,使自己因贪欲而身败名裂。
    那如何才算是善于保全自己呢?在《淮南子》中说:“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乐,静而能澹。”古代会保全自己的人,乐于修德而忘掉卑贱,所以名位不能动摇自己的志向;乐于得道而忘掉贫穷,所以利益不能使他动心。名利充满了天下,不足以牵系他的身心,所以清廉而能快乐,虚静而能知足。河上公曾说:“人能知止知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时宜止则止,时宜行则行,动行静止不违失其时,才合乎于常理。
    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应明通什么当知足、什么不当知足的道理。不当知足的,应当如同于对大道的追求,而当知足的则是在物质方面的自然满足。《素书》曾说:“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不会被身外的名利所缠缚或拖累。可人往往不太容易满足,就如墨子在《亲士》中所说:“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不贵重于根本的道德,而贵重于末节的文饰,这自然不是道家所提倡的。老子之所以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根本命题,其根旨就在于能使社会回归于正道,而这也是老子对三绝三弃的最好总结。(编辑:若水)
    作者简介:刘清章(刘杨),山东省海阳市人,曾任青岛市道协秘书长等职。现为中国道教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研究生在读。曾先后于中国道教学院专修班、进修班学习,并在中国道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学习,导师为许抗生先生。201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导师为何建明先生。出版《道教养生十讲》、《河上公章句评注》等多部专著。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刘清章,原标题为《试论《道德经》三绝三弃的根本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