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保护传承道教经典——无锡道乐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民族报 吕军 参加讨论

    为进一步挖掘无锡道乐的历史文化资源,江苏省无锡市道教协会在市民宗局等部门的指导下,于2013年3月中旬编制《无锡道教音乐中长期保护规划(2013-2022年)》。
    中国道教经典音乐——无锡道教音乐
    无锡道教音乐发端于古代巫觋歌舞祭祀音乐,经千余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锡派道乐日臻完善。2006年开始,无锡道教音乐先后被纳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保护范围。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展示无锡道教音乐的独特魅力,2010年,无锡市专门在水仙道院设立了无锡道教音乐馆。无锡道教音乐馆是该市第一座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无锡道教音乐既承袭了中国道教经典音乐传统,又不墨守陈规,广泛吸收吴地民间音乐、苏南地方戏曲,尤其是昆曲等优秀成分,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锡道乐与无锡道教紧密相连 “十不拆”组合轰动一时
    无锡道乐自然离不开无锡道教。无锡道教源自东晋天师道,无锡道乐与无锡道教同步发展,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历史源远流长的无锡道乐,在清末到民国初时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无锡道教乐坛人才济济,高手辈出,出现了“五个档”、“八兄弟”、“十不拆”等在苏南地区颇有影响的班社组合,涌现了琴家阚献之、南鼓王朱勤甫、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等杰出代表。《二泉映月》、《十八拍》、《下西风》等就诞生于无锡道乐这方沃土。
    1947年,无锡道乐班社组合“十不拆”应上海昆曲阳春社邀请赴沪演出,由大中华电台连续10天播出演奏实况,并灌制《山坡羊》、《梅梢月》等6张唱片,被誉为“南鼓王”的朱勤甫正是“十不拆”领衔司鼓。曾有人对此评论说:“当时‘十不拆’的演出的确轰动一时,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宗教生活所需,而且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深受民众喜爱。”
    音乐家阿炳终生从道 创作《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独奏曲
    而在更多无锡人的记忆中,与道乐相关的则是阿炳的故事。阿炳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自幼随父苦习道教音乐,并终生从道。他创作的《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等二胡、琵琶独奏曲,是在无锡道乐根基上生发的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经无锡籍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等抢救整理出版,声震世界。
    无锡道乐分三类 高超技艺濒临失传
    无锡道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腔口”音乐,即道教科仪进行中法师演唱的部分,一般用无锡方言“经韵唱诵”。二是“梵音”音乐,即由鼓板、丝竹等乐器演奏道家曲牌。在上百首道家曲牌名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唐宋词牌、元曲牌相同。三是“锣鼓”音乐,即苏南民间流行的“十番锣鼓”,虽然与“梵音”吹奏同用于做道场,但在乐器配置、套路组合、演奏风格上并不相同。
    无锡老一辈的道长从小就要学习吹、拉、弹、唱,精通唢呐、笙、二胡、梆胡、琵琶等多种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无锡道乐高手大多加入了社会文艺团体,道教活动基本停止。“文革”中,无锡道乐几近衰亡。此后,道长们所传承的道乐技艺越来越少。无锡道乐的一些高超技艺,如朱勤甫的击鼓,在当地几乎失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