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后的养生总原则及饮食 今年3月5号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它从每年3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为惊蛰。”惊蛰是指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蛰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虫的时候,这时已经进入了仲春。 按照一般的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平均气温能达到16℃—18℃。虽气候日趋暖和,但阴寒未尽,所以气候变化较大,有时降雨量也不少,突然其来的冷空气亦较强,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乍暖还寒。 “春困”和“春捂”在这节气里尤为突出和重要。此时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毛孔和血管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而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了所谓“春眠不觉晓”的“春困”。此节气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感冒不是在寒冷时容易染上的,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惊蛰节气养生应顺乎阳气的生发 从祖国医学上说,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老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了中医这一观点,尤其在惊蛰里,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不少的传染病都易流行爆发。 饮食调养上主要是以“春夏养阳”为总体原则,适当多进食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和蔬菜,如韭菜、菠菜、荠菜等。值得一提的是,此节气各种病菌开始活跃,因细菌而感染的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常吃大蒜对预防呼吸道和胃肠道有作用。在江南一带,民间还爱以菊花的嫩苗(当地称为“菊花脑”)炒菜和煎汤,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盛食之尤宜,可起到降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爱好食鱼生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应少食或忌食,以防各类细菌乘虚而入。 广东人历来善以汤水养生,结合这节气多变的特点,在利水祛湿、健脾补益时宜用苋菜头云苓鲫鱼汤;在既防春寒又祛湿困时宜用萝卜莲子茨实煲猪横脷汤;在清热宜肺、防呼吸道疾病时宜用鱼腥草煲猪肺汤;在补中行气、健脾醒胃、防胃寒诸症时宜用春砂仁煲猪扇骨汤;在辅助治疗四肢麻痹、颈背酸痛时宜用老桑枝煲鸡肉汤;预防感冒宜用葱白豆豉葛根汤等。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