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清易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蔡清易学与朱子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蔡清在继承朱熹易学的同时,也进行许多发挥。他认为《周易》乃是一本模写天地万物形成变化的经书,天地间日夜交替而成明与幽的天之易,地势高低不同而成南北高深的地之易。正是对天地之易的摹写,才有《易》书之“易”。为了揭示“易”的丰富内涵,蔡清就太极、阴阳、动静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易学的象数、义理解释,以凸显儒家修身治国精神,在采纳朱熹《周易本义》诠释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了张载等人的“元气论”。他善于联系各种学科知识,以发明卦象奥义所在。蔡清的易学理论不仅受到同时代学者的重视,而且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蔡清; 易学思想; 考论 中图分类号:B248.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569(2011)03 -0149 -09 作者简介:宋野草,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清是明朝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专家。作为朱子学的一位重要传人,蔡清的易学在历史上曾经颇受关注。当代一些学者也论及其思想,例如朱伯崑先生在其《易学哲学史》第四编第八章中即有一小节介绍了蔡清的《易经蒙引》; 再如高令印、陈其芳二先生合著的《福建朱子学》以及傅小凡、卓克华先生著的《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都介绍了蔡清的思想。另外,在一些地方史论著中也有关于蔡清生平及其思想的简单介绍,如《泉州文化史研究》一书,收录了名为《明代泉州相继而出的两大思想家———评李贽与蔡清》的文章,其中介绍了蔡清的生平事迹及学术观点,主要考察了蔡清的理学思想,对于蔡清一生中求学、做官、为人等方面也有所陈述。徐晓望先生的《福建思想文化史纲》一书第四章,从本体论、道统论两方面论述了蔡清对朱子学的进一步继承和捍卫。由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的《泉州历史人物传》一书,从人物生平、理学思想、为官之道等多个方面对蔡清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这些论著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蔡清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不过,就总体来看,学术界对蔡清的易学思想研究是不够的。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略作探讨。 一、蔡清易学思想的形成 蔡清( 1452 -1484) ,字介夫,号虚斋,被学者尊称为虚斋先生。明代晋江( 今福建泉州市) 人。于明宪宗成化二十年( 公元 1484 年) 进士及第,曾任吏部稽勋主事、礼部祠祭主事、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 从祀孔庙。 蔡清易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蔡清易学与朱子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朱子学在明代已经成为官方哲学。学界对朱子的推崇上升到了一种几乎神化的程度。当时官方颁布的《周易大全》,对程朱易学特别推崇,尤其是朱熹易说,几乎成为“金科玉律”,儒门学者基本上不敢有所异议,更不敢予以评论。对于这种现象,蔡清是有所质疑的,于是作《易经蒙引》,略表异议。正是出于纠正当时社会上不良学风的目的,蔡清在继承朱子易学的同时,对其不完善之处,也提出自家的看法,从而打破了当时视朱子学为绝对真理的局面,对于当时整个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矫正作用。 然而,必须指出,蔡清提出质疑,并非是要抨击朱熹,更不是要动摇朱熹的易学体系; 恰恰相反,蔡清正是为了捍卫朱熹易学才以“蒙引”方式来表达他的见解。因为蔡清的《易经蒙引》是在朱熹《周易本义》的体例上进行阐发的,所以在根本点上继承朱子学说乃是很自然的事。“蔡清是朱子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他的学说出现于朱子学的发展由独盛到稍衰的转变时刻。”①蔡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陈宪章心学盛行的时代。出于捍卫朱子学说的立场,蔡清面对来自心学的批判,挺身而出,同心学派进行果敢的辩论。在维护朱子学的同时,蔡清发扬了朱子学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易学思想。 蔡清曾经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该社凡 28 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其中重要成员有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他们出版论著达 90 多部,以至当时人称: 今天下言《易》“皆推晋江”,②成、弘间,士大夫谈理学,唯蔡清尤为精到。在泉州,蔡清成为研究易学的中心人物,其开创的清源易学派,影响之广遍及全国。蔡清的易学著作除了《易经蒙引》( 清代黄虞稷撰《千倾堂书目》卷一作《周易蒙引》,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也作《周易蒙引》) 之外,尚有《太极图解》、《河洛私见》。他还著有《四书蒙引》、《蔡文庄公集》、《虚斋文集》、《蔡虚斋粹言》、《艾庵密箴》等。后面几种虽然不属于易学著作,但往往也包含着作者论《易》的资料,反映了他的一些易学见解。 作为明代著名的易学家,蔡清在后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明史·儒林传》评价蔡清: “平生饰躬砥行,贫而乐施,为族党依赖,以善《易》名。嘉靖八年,其子推官存远,以所著易经、四书蒙引进于朝,诏为刊布。”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评价说: “先生生平精力,尽用之《易》、《四书蒙引》,茧丝牛毛,不足喻其细也。盖从训诂而窥见大体。”③《明史》与《诸儒学案》评价蔡清首推其易学,可见蔡清的学术地位实际上主要是因为他在易学方面的成就而奠定的。 二、蔡清易学思想的几个侧重点 由于特定的文化熏陶和个人的雅好,蔡清不仅继承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元儒家易学传统,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多角度进行解读,形成了自己的易学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 关于《周易》的名称和性质的看法。对于《周易》一书书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即周朝的代称。由于《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也有人认为因周文王作《易》故称“周易”。然而在《论语》、《庄子》、《左传》这些较早的文献资料中,仅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对于《周礼》的年代,学者还有争议,但由此可以看出,“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的。蔡清遵循孔颖达的说法,在《易经蒙引》一书中对《周易》的名称界定为: “周,代名也,本国名,在雍州境内,岐山之阳。”④这样的说法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而言自然都不算什么创见,但在各种解释纷起的时候,蔡清的界定则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坚持和一种导向,对于当时学术界来说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对于《周易》的性质问题,蔡清并不刻意强调其“占卜性”,而是着重从卦象与天地阴阳的角度予以诠释。他在《易经蒙引》中写道: “圣人仰则以易而观乎天文之昼夜上下,俯则以易而察乎地理之南北髙深,则知昼也,上也,南也,髙也,所以明者阴变为阳也。夜也,下也,北也,深也,所以幽者阳变为阴也。是知幽明之故也。”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易而观”和“以易而察”的说法,这实际上是说圣人根据“易”的变化立场来观察天地万物的情状。他认为《周易》乃是一本模写天地万物形成与变化的经书,天地间日夜交替而成明与幽的天之易,地势不同而成南北高低的地之易,这才是易中的根本,天地之易正是《易》书之易。如此,他对《周易》的性质做出界定: 模写天地之易。这种说法与朱熹的解释有所不同。朱熹曾经很明确地指出: “圣人作《易》本是使人卜筮,以决所行之可否,而因之以教人为善,如严君平所谓‘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者,故卦爻之辞只是因依象类,虚设于此,以待扣而决者,使以所值之辞,决所疑之事。”⑥对照一下朱熹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朱熹把《易》看作一部“卜筮”之书,蔡清则改变了解释的方式,侧重从天地自然的客观认识上论说大《易》的由来和功用。 2. 关于《周易》变易规律的看法。在对《周易》的名称由来以及成书性质做出界定之后,蔡清继而对其内容展开论述。他认为,《周易》一书内容博大而精深,但究其核心,乃是阴阳变易的规律: ( 法象) 莫大乎天地而《易》书与天地同其大焉,何也? 如所谓死生鬼神知仁之类,莫非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易》书于是道也,自其外而统观之,则幽明死生鬼神之类,无一不包括于其中,有以弥之而无遗焉。自其内而细观之,则于所弥之中,或幽或明,或死或生,或鬼或神,或仁智之类,又皆有以纶之而不紊焉。夫《易》能弥纶天地之道,如此信乎《易》与天地准也。⑦ 从上述这段对《系辞》中“易与天地准”一句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蔡清认为阴阳变易规律,作用于宇宙间,大到天地,小到花鸟鱼虫等细微之物,无不受阴阳变易规律的制约。天地间万物,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乃至饮食男女,无不体现着阴阳两端及其变易规律。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周易》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阴阳变易的思想而申发的。一言以蔽之,此即阴阳变易之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蔡清把《易》书与天地等量齐观,他使用“同其大”来说明《易》的变易精神与天地的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说《易》所表述的道理是来源于天地的; 二是说《易》所蕴含的道理并非一般的道理,而是最为宏阔的道理,所以称作“大”。这个“大”,用易学的经典术语来说即“弥纶”,也就是把天地间所有的事项都囊括进去了。之所以能够弥纶天地,是因为《易》以阴阳变化为法要。蔡清论“变易”虽然也是秉承朱学而来,但更加细致和透彻,体现了宏观的整体把握与微观的探索理趣。 3. 关于太极的看法。蔡清认为太极乃是天地万物之理,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源和准则。“合天地万物之理谓之太极。此太极二字之本指也。若谓一物各具一太极者,则指散殊者之全体而言,天地间无他物只是道而已。”⑧据此,则太极的本质也就是理。“一物各具一太极”,蔡清认为天地间不只一个太极,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太极,这个观点同朱熹“理一分殊”的观点类似,可以看作朱熹太极说的引申和发挥。不过,他并没有停留于这一点上,而是继续申发,由太极而引出了“道”的概念。为了说明“道”的伟大,蔡清以极具概括的言辞强调“天地间无他物”,唯有“道”在。换一句话来说,“道”乃是充满天地间的,因为太极“散殊”,这就好像“大道”化生一气弥漫于天地之间,所以说“只是道而已”。 蔡清说: “圣人以其无穷无尽而无以名状之。故强而加之以太极之名。盖太极只是此理之尊号而已。”⑨蔡清一方面把太极看作是对“理”的尊号,另一方面则指出了太极本身的无穷无尽而无以名状,亦即理的不可名状性,对于理不能够用具体的言语来加以准确的形容,故而以太极名之。在蔡清看来,太极不仅是理,太极也是道。“语道体之全则谓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语道之妙则谓之神。”⑩“若夫不滞于动,不滞于静,非动非静而妙乎动静者则谓之道者,太极也。”11在蔡清易学思想体系中,道体之全即是太极,太极流行即是道。太极、理、道在此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置换。 “是亦刚柔变化而为太极。”12“动则太极,开辟而散于动静则太极混合而归于一。故曰: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13太极是由于刚柔变化相推动而成,由动及静,静而复动,如此反复混合而归一,此成之为太极。所以,太极是混合的,所谓“混合”意味着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对待和相互感应的,因对待而有感应,因感应更体现其对待。太极又是变化无穷的,之所以变化无穷,是因为太极中的阴阳,一动一静,有开有合,于是流行变化,无穷无尽。 按照蔡清的理解,太极有体有用,故而生生不息。不过,体用并非如河之两岸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同出一原的,因为“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所以“显微无间”。14在蔡清心目中,太极有理,“必虚其一以象太极者,盖气必有理。大衍之数五十者,气数也。气不徒气,而理存焉。然气有为而理无为,故虚其一以象太极之无”。15“盖太极无象故虚之”。16这里所说的无象,乃指理之无象而聚散于天地间,太极的本根亦无象,故虚以代之。 蔡清指出,“太极无不在,且如一年春夏发生之候为阳,秋冬收藏之候为阴,是一年之内有个太极也。”17太极存在于天地间和万物中,太极也存在于一年四时之中; 同时,太极存在于天地人三道之中。“天之道一阴了又一阳,一阳了又一阴。阴阳只管循环不已。地道亦然,人道亦然。此即所谓至理而三才各一太极也。”18文中所说的“三才各一太极”即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各一太极,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不一于阴,阴必变为阳。阳不一于阳,阳必化为阴。此则天道之所以为太极者然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柔不一于柔,柔必变为刚。刚不一于刚,刚必化为柔。此即地道之所以为太极者然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人之阳徳也,为慈惠为宽裕之类。义人之阴德也,为严毅为刚果之类。二者积中而时出,因物而赋形。此则人道之所以为太极者也。”19按照这种看法,抽象的“太极”虽然无形,但却通过具体的天地人三才而获得表征。换一句话来讲,太极乃是对天地万物存在的抽象表征结果。 4. 关于动静的看法。基于太极生阴阳的论述,蔡清进一步考察了动静问题。在他的易学体系中,动静是关系到宇宙生成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万事万物存在的一种形式。在蔡清心目中,动静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动与静,而是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原因,正是由于动静的对立统一性,才使得万物能生能化,不断发展。蔡清说: “盖非乾坤之一动一静则安有此物? 既无此物则安有此理? 既无此理则《易》又何从模写?”20又说: “盖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耳。以其流行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之别也。”21照此,则天地间阴阳刚柔之所以有分别,是因为一气流行而有动静变化。可见动静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极动静生化万物,同时动静本身也具有奥妙的相互关系,“程曰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物无常动之理。”22可见,动与静之间是相伴而存在的,有动必有静,但这里所说的有动必有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的动而复静,并非指动静在同一空间点的同时存在,此“所谓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乎不在者也。”23动静与太极、阴阳的关系,以及如何相化生的过程,在《易经蒙引》中具体描述如下: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愚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故凡阳物其性类皆动也,阴物其性类皆静也。所以谓之有常者。盖唯其禀性于阳,故其动有常。唯其禀性于阴,故其静有常也。阴亦或有动者,然非阴之常。阳亦或有静者,然非阳之常也。今以天地万物观之,如天左旋一日一周而过一度常动也。地则亘万古而常静也。24 蔡清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易学的太极动静理论的集中概括。一方面,蔡清从类型上陈述了阳物以动为本,阴物以静为本,正因为万物各有其本性,所以动静有常法,刚柔必相推。另一方面,蔡清看到了动静之异态,这种异态表现在特殊情况下阳物之“静”和阴物之“动”。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阳动阴静,乃是普遍的规律,这就是蔡清说“易”的基本立场。 三、蔡清易学思想的特色与影响 蔡清易学思想虽然以朱子《周易本义》为大宗,但在解释过程中,则通过发挥和变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某些特色。 首先,蔡清通过易学的象数、义理解释,以凸显儒家修身治国精神。在《周易》中,每卦有卦象,每爻也有爻象。每卦有卦辞,每爻也有爻辞。如何诠释卦象、爻象以及系于卦爻的文辞? 向来有不同的思路。汉代的儒家学者,侧重于卦象与爻象本身符号表征意义的梳理,于是旁通、互体之说流行,象外生象,广为推演,遂造就了象数派的大潮; 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易学家,则以老庄思想说《易》,于是“义理”派随之勃兴。隋唐之际,两派各有传承,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南宋朱熹作《周易本义》,虽然主以明理,但并没有偏废象数,蔡清基本上继承了这种传统。例如对《乾》卦辞的解释,蔡清先列出该卦的卦辞,然后指出:“一者奇也,阳之数也。只实处便是一,虚则二矣。乾一而实奇,圆围三便见阳数奇矣。一或读为单者,非也。单只是少阳,若以易用九言,一是太阳,所谓重也。纵不专指太阳,亦须兼得太阳方是。”25从这段解说可以看出,蔡清说《易》还是从卦象入手的。再如对《乾》卦初九爻辞的解释,蔡清先列出该爻的爻辞,然后再列出朱熹对该爻辞的注解,接着进行自己的说明,他指出: “画卦自下而上,不只是作《易》圣人然也,凡众人占卦者之画卦皆然。”26这显然也是基于爻象而做出的引申。由此可见,对象数的发明乃是蔡清说《易》的出发点; 不过,如果我们通览《易经蒙引》的整体,就会发现,蔡清说《易》不仅具有明显的义理倾向,而且是以儒家修身治国论为大纲的。这一点从《乾》卦的解读就可以看出来。与一些易学家将经传分开解说的方式不同,蔡清把《乾》卦的卦爻辞与《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有关乾卦的论说统合起来,他先解释卦象与卦爻辞,然后围绕《易传》的文本展开。在整个乾卦的诠释过程中,蔡清不仅明显加大了解说《易传》的份量,而且不时地就圣人修身养性与治国问题展开论述。例如对该卦九二爻,他说: “居下之上,则有重责在身。所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者也; 所谓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途者也。”27这里所谓“居下之上”是从卦位角度说的,《易》之“重卦”,两个三画的经卦相叠,而有六画的上下相重之卦,简称之为重卦,上三爻组合成为下卦,上三爻组合成为上卦。“居下之上”指的是居于下卦初爻之上,此爻为君象,表示对国家负有重大责任,因此行事必须谨慎,在顺利的时候必须时时想到困难,具有“忧患”意识。蔡清这个解释既是就居于上位的君主个人修身养性说的,也是对治国安邦而言的,其修身治国的理趣跃然纸上。在蔡清看来,《乾》卦六爻中所提及的潜、见、惕、跃、飞、亢,不仅表征事物的某种状态,而且寄托着君子要根据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策略的安身立命之道。《乾》卦如此,它卦也不例外,反映了蔡清以修身为本,以安邦为用的儒家思想。 其次,蔡清在采纳朱熹《周易本义》的诠释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了张载等人的“元气论”。朱熹的《周易本义》虽然也讲“气”,例如他在解释《乾》卦初九爻辞时说“阳气潜藏”,在解释九三爻辞时则引用了孔子关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言辞,说明“气论”在朱熹易学体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就大体而言,朱熹则坚持以“理”为本根,他在《周易本义》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按照朱熹的看法,《周易》一书的核心精神就是“理”与“道”两个字,归根结底,“道”与“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由此可见其以“理”说《易》的本色。蔡清的易学既然是以朱熹《周易本义》为框架,便不会排斥“理”的论说,但他的解释则有更为丰富的“气论”内涵。通览《易经蒙引》一书,发现“气”这个概念频繁地出现,例如在卷一上出现 56 次,卷一中出现 36 次,卷一下出现 22次,卷二上出现 8 次,卷二中出现 13 次,卷二下出现 38 次,卷三上出现 9 次,卷三下出现 5 次,卷四上出现 41 次,卷五上出现 22 次,卷五下出现 4 次,卷六上出现 6 次,卷六下出现 21 次,卷七上出现 31 次,卷七下出现 15 次,卷八上出现 6次,卷八下出现 1 次,卷九上出现 59 次,卷十上出现 59 次,卷十下出现 14 次,卷十一上出 11 次,卷十一下出现 20 次,卷十二上出现 41 次,卷十二下出现 39 次。全书先后出现 561 次,足见这个概念在全书中乃是一个很突出的关键词。从其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明白,蔡清是以“气”来解释“阴阳”的,他在解说《坤》卦的时候指出: “万物之生成,只是一元之气而已。造化原无两个元也,坤元只是乾元后一截,当其气形交接处。乾坤虽云两个物,实则只是一般物也,以一段物而受两个物之投种,究竟宁有是理哉? 盖总一气机也。”28按照这个看法,则作为万物总代表的乾坤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同出一个“气机”,这就把“气”当作根本了。蔡清这种“气本”的思想也贯穿于乾坤以外各卦的解释之中,例如在解释《谦》卦时,他说: “天道下济而光明,天虽居上,而其气常下降,以济万物。惟其下济也,故气一嘘而万物以生,气一缩而万物以成。”29在解释《复》卦时又说:“天行也,以气运而言。故曰: 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阳来复,此全以气运言卦画之进退。”30这些例证说明,“气论”在蔡清的易学思想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复次,蔡清善于联系各种学科知识,以发明卦象奥义所在。倘若相互对照,可以看出朱熹的《周易本义》是历史上论述比较简要的一个诠释本,许多观点在《周易本义》中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但朱熹在与学生讨论时则有所展开,这在《朱子语类》中可以找到不少的根据。或许是课堂教学的缘故,朱熹得以旁征博引,解说《周易》的卦象理趣。蔡清作《易经蒙引》在这个方面大有发展。为了说明问题,蔡清注意从人们关心的现象入手予以陈述,例如在解释“伏羲仰观俯察”的时候,由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说起,接着引入中医学说来证明伏羲氏画卦的核心在于表征阴阳二气的流行对待,他指出: “男女之身,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也。所谓一物原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而人身之血气,其界分亦自不同。如医家诊脉法,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左: 心、小肠、肝胆、肾; 右: 肺、大肠、脾、胃、命。左寸部轻按诊心,重按诊小肠; 左关轻按是肝,重按是胆,无往而无个阴阳之别。”31这是从中医诊病的角度论述阴阳问题,体现了蔡清不仅熟悉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而且将之与易学卦象诠释相互贯通。再如解释《豫》卦,蔡清又联系先王作乐的事,他说: “乐之为用多矣! 内而闺门,外而朝廷,远而邦国,皆是用乐所在。独言荐上帝、配祖考,何也? 曰: 万物本乎天,故有郊; 人本乎祖,故有庙。是其用乐之最大者,故曰殷荐。”32音乐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但《豫》卦为什么只说“荐上帝、配祖考”呢? 蔡清提出了问题,又对问题进行分析,他指出了“天”是万物发生的由来,而祖先是人类的根本。正是因为重本,所以《豫》卦从“殷荐”的角度来谈先王作乐。蔡清善于抓住卦爻辞的核心,申发推演,他的解说环环相扣,体现了易学思想的整体联系。 蔡清的易学理论不仅受到同时代学者的重视,而且也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今所见明清两代的许多易学著作常有引述蔡清者,像明代的崔铣撰《读易余言》五卷,一方面删除序卦、杂卦言辞,另一方面则增入蔡清论《易》的一些内容; 林希元撰《易经存疑》,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书中多引用蔡清《易经蒙引》; 熊过撰《周易象旨决录》,于其序言中称: “蔡清先生善为《易》”,于是购其书而研读之; 潘士藻撰《读易述》凡 17 卷,其中征引蔡清者凡 7 次,见于《大有》、《随》、《损》、《震》、《系辞》等的解说中。清代时期,复有赵继序撰《周易图书质疑》24卷,书中亦对蔡清多有引述。 为了表彰蔡清,明代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詹仰庇于万历十五年作《请赐蔡清谥疏》上于朝廷,称蔡清“潜心力学,以六经为正宗,四书为嫡传,周、程、张、朱为真派,研穷紬绎,摩拟阐解,有《四书蒙引》、《易经蒙引》、《性理要解》诸书。盖朱熹发明圣贤之旨要,而清又发明朱氏之言,四方学者宗之,至今不废,励志好修,省身克巳,行不愧影,寝不愧衾。”33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在著录蔡清《周易蒙引》之后,引述《明神宗实录》的资料称: “少而志学,壮而闻道,饬躬砥行,动准古人,历官郎署,咸推师表。”34又谓: “宣父有功于《易》,朱子有功于宣尼,而蔡先生复有功于《本义》。此经此传,遂揭日月而行之中天矣。”35詹仰庇和朱彝尊的称颂反映了蔡清易学在明清学者中颇受推崇的情形。事实上,蔡清在易学方面也是有建树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理应得到当今学术界的重视。 注释: ①傅小凡、卓克华: 《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78 页。 ②[清]沈佳: 《明儒言行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58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805页。 ③[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之诸儒学案上四,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1094 页。 ④25\26\2731[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一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2 页、第 6 页、第 13 页、第 17 页、第 8 页。 ⑤⑦⑧⑨⑩13\17\23[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九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586、586、595、596、596、596、586、596 页。 ⑥[宋]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31《答张敬夫》,《朱子全书》第 2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50 页。 11\12\18\19\24[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九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573、574、573、573、543 页。 14[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257页。 15\20\21[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十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631、611、635 页。 16[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十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662页。 22[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十二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786页。 28[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一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67 页。 29\32[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三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182、190 页。 30[明]蔡清: 《易经蒙引》卷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29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252页。 33[清]乾隆版《福建通志》卷六十九《艺文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30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第 465 页。 34\35[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五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77 册,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550、551 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