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新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秩名 参加讨论

     笔者经过查阅白玉蟾的材料,找到了一些新的证据,认为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1134年)更有道理,除了同意以往学术界绍兴说所引的证据外,笔者另提出以下的理由。
     一、从白玉蟾的交游探讨生年
     1、苏森《跋修仙辨惑论》里的证据
      苏森是苏辙的玄孙(苏辙→苏适→苏籀→苏诩→苏森),生于1146年,曾于1177年任江西金溪知县,与白玉蟾交游时任武夷山冲佑观主管。作为白玉蟾密切交往的朋友,苏森曾作《跋修仙辨惑论》,讲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迹。该序成于嘉定丙子(1216年)中元日。其中曰:“先生姓白,名玉蟾,自号海南翁,或号武夷翁。未详何处人也。人问之,则言十岁时师事陈泥丸,九年学炼金液神丹,九还七返之道,虚坎实离之术。蓬头赤足,其右耳聋”,“旧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诀也,广闽诸处多有文集刊行”,“与森酬唱,仅百余篇,已板行矣。其它处吟咏不可胜数。及在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多遇异人,颇着符瑞。”“森汨没尘俗,徒起敬慕,及见《修仙辨惑论》,披读之余,知先生骨已仙矣。”那时苏森年纪已经很大了,若按绍熙说,白玉蟾才二十来岁。苏森与白玉蟾属同时代的人无疑,从苏森对白玉蟾的描述 “右耳聋”、“旧有《群仙珠玉集》,广闽诸处多有文集刊行”、“徒起敬慕”等内容看,白玉蟾并非一个二十岁人的形象,其社会影响也与一个二十出头的人不符。
     2、蔡元德与白玉蟾的际遇
     据《琼山番阳事迹》:“白先生以二月五日到番阳旅邸与一举公蔡元德剧谈,且命蔡欲同饮,每问识白玉蟾否?蔡以其状若佯狂,且语言无择,意其不肖子弟也。不甚领略其语,但得其集一编,麻沙刊者。又讶其才,且疑且信间。明日五更留诗云:‘洞门深锁缘烟寒,来亨浮生半日闲。城北城南无老树,横吹铁笛过庐山”。后题‘玉蟾”二字。语邸翁曰:‘候蔡解元起,以此呈之”。遂翩然而行,亦有其徒数人相追逐。蔡大怅惜。诸公多赋诗纪其事,予尝游龙虎山由上清宫见其题咏甚富。前年又荷其寄《群仙珠玉》一册。然竟未识之。兹寓番城又失于一见,感蔡君之事亦赋数句云:白玉蟾来调蔡经,端如侯喜逆弥明。五更援笔留诗去。惆怅番江月满城。亦禀谯提刑或可遣人往庐山物色之,然恐未易寻。今因何德来问其详,谩书之。戊寅二月十一日从事郎新南剑州州学教授汤于述。”而此事迹明正统癯仙重编《海琼先生文集》也有记载。作为解元的蔡元德与作为状元的陈亮很有交情,在蔡元德去逝时,陈亮为他写墓碣铭,在陈亮的《龙川集》卷二十七《蔡元德墓碣铭》云:“君卒于乾道九年(1173年)十二月之朔后二十有四日”。据此,蔡元德1173年已逝,因此,白玉蟾生年应在绍兴年间才会说得通。
    -----------------------------------------------
    苏森:《跋修仙辨惑论序》,胡道静、陈耀庭、段文桂、林万清主编:《藏外道书》第5册《琼琯白真人集》(《道藏辑要》影印),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
     3、白玉蟾与李仁甫有交往
     《全宋诗》录有白玉蟾的《别李仁甫》一诗,诗文写道:“君向星江结草庐,我来抵掌笑相于。三杯碧液涨瓷盏,一缕青烟缠竹炉。剑舞春风花烂熳,琴弹夜雨竹萧疎。明朝拄杖知何处,猿叫千山月满湖”。李仁甫,名焘,号巽岩,生于政和五年四月(1115年),卒于淳熙十一年二月五日(1184年),眉州丹棱人(今四川丹棱县)人。据《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记载,他年十二时,金兵破汴京,虏徽、钦二宗,北宋败亡,李焘“慨然有志驰驱”。年二十,“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绍兴八年(1138),二十三岁的李焘擢进士第,历任成都府华阳县主薄、雅州推官、双流知县、荣州知州、潼州府转运判官、湖北转运使,江西转运副使、晚年至兵部员外郎,累迁礼部侍郎。李焘一生为官清廉,不置姬妾,不置田产,勤政爱民,忧国兴邦,被誉为“霜松雪柏”。李焘精通经史、天文、历法、兵书,又兼善诗文,平生生死文字间,著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淳熙二年(1175年),李焘曾任江西转运副使,淳熙六年(1179年)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诗中“星江”应在江西婺源。因情趣相投,白玉蟾《别李仁甫》一诗当作于李焘在江西活动期间。
     二、白玉蟾老境的描写
     白玉蟾所写的《水调歌头》(丙子七月十八日得雨午后大风起因有感)中咏道:“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学书学剑,两般都沒个成功。要去披緇学佛,首下一拳轻快,打破太虛空。末后生华发,再拜玉清翁。”说明他再拜玉清翁时头发已白。他在《长歌行》诗中说:“顷自七闽出,放焉迷市廛,红尘刺人眼,名利交相煎,富贵已尝鼎,白云当着鞭。蹉跎度青春,迟暮即华颜。”他的诗《春梦》中云:“所喜江山无病痛,可怜故旧半消磨”。他的词《菊花新》中有“看看皓首,瞒不过镜台儿”之句。《沁园春》中有“念镜中勋业,韶光冉冉,尊前今古,银发星星……怅今怀昔,潘鬓须皤。”《寄鹤林诗》则有:“风生衰鬓”等。这些诗词明显的反映的是寿高老境。是自己卖老吗?又不像是,时人也称他为“公”。正如与白玉蟾交往的陈与行所说:“海南白公比岁再遇”、“白公浮游漂忽又将离世绝俗而立于独,吾忧其不可得见也,故贻好事。嘉定丁丑(1217年)六月初伏日承议郎通判婺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陈与行书于风月堂。”如果以绍兴立说,考虑到此序是白玉蟾与陈与行相遇两年后才写,那时白玉蟾才二十一岁,何以称“公”?就令人费解了。
    -----------------------------------------------
    汤于:《琼山番阳事迹》,前引书,第172页。
    陈亮:《蔡元德墓碣铭》,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集部第1171册《龙川集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67页。
    白玉蟾:《别李仁甫》,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室编:《全宋诗》第6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40页。
     李壁:《巽岩先生墓刻》,王承略、杨锦先辑考:《李焘学行诗文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
     再看杨万里的长子杨长儒与王居安的书信,在《华文杨郎中答子》一文中:“初以为仙侣(白玉蟾)不为今人也,徐而问之,乃知其为今人而似仙非凡者也。……读戊寅年笔架山中二十八咏今五年矣。”此信写于壬午年十二月。这段话很有味道,连当时的人也都认为白玉蟾不是“今人”,这不是告诉人们白玉蟾从前代一真生活到“现在”吗?只有长寿才解释得通。
     三、来自“癸丑中秋”的另一佐证
     白玉蟾与师傅陈楠的关系,在白玉蟾的《云游歌》中曾这样写道:“陈泥丸公知我懒。癸丑中秋野外晴,独坐松阴说长短。原来家里有真金,前日辛勤枉用心。即得长生留命诀。”经查《全宋诗·白玉蟾》之诗以明正统癯仙重编《海琼先生文集》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的《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和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清乾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为一卷。查《道藏》本的《云游歌》作“癸酉”,而《全宋词》中此诗位于白玉蟾诗的首卷,故出自明正统癯仙本。而明正统癯仙本据王尊旺先生说是根据南宋彭耜的原本增补而成的更为可信。而与白玉蟾、陈楠生活的年代接近的有三个癸丑年即1133年、1193年、1253年。这里的癸丑年不是1133年,也不是1253年,前者白玉蟾还未出生,后者陈楠已死。因据道书、地方志记载,嘉定六年即癸酉年(1213年)的四月十四日,白玉蟾陪同陈楠赴漳州梁山,说亲见其师入水而逝。后来陈与行写《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时也采用这一说法,应当不会有错。虽然很多道书及当前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癸丑中秋”写成“癸酉中秋”,并称假水解于漳州而复见与武夷,授玉蟾以道要。这估计是后人编道书时被篡改过。联系到白玉蟾亲自说其师陈楠在癸酉年四月已逝,不会这年八月中秋又传白玉蟾道法,于情理不通。这里只有一种可能即1193年,这时白玉蟾已六十岁了。
    -----------------------------------------------
    白玉蟾:《水调歌头·又丙子中元后风雨有感》,胡道静、陈耀庭、段文桂、林万清主编:《藏外道书》第5册《琼琯白真人集》(《道藏辑要》影印),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页。
    白玉蟾:《长歌行》,前引书,第41页。
    白玉蟾:《春梦》,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室编:《全宋诗》第6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52页。
    白玉蟾:《菊花新》,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67页。
    白玉蟾:《沁园春》,前引书,第2561页。
    陈与行:《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第5册,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杨长儒:《华文杨郎中答子》,前引书,第173页。
    白玉蟾:《云游歌》,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室编:《全宋诗》第6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69页。
    -----------------------------------------------
     四、从私淑弟子到入室弟子
     这可以解释白玉蟾十岁(或十二岁)学道的问题。私淑弟子是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称呼。入室弟子是进入师父室中,亲受法门而嗣法之意。《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认为,入室是禅规谓久参之弟子入师室参学问道也。是勘责弟子之得分者,故非久参之人则不许之。马祖百丈以后,别立方规行之。世谓得师法,为入室之弟子。晋郑思远七十七岁,方与葛洪一相识。陈楠前面几代祖师都是单传,应不会把道术轻易地传给一个小孩。白玉蟾少年、青年、壮年只能说是陈楠的私淑弟子,到晚年才成为入室弟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十二岁时,白玉蟾就见过许多道书,可能包括张伯端、陈楠等人的。白玉蟾在《日用记》中说:“予年十有二,即知有方外之学,已而学之,偶得其说”。他也确说过自幼师事陈泥丸的话,私淑弟子也可称“师事”。白玉蟾对陈楠心存仰慕,后来在云游过程中又偶遇。白玉蟾在《云游歌》中写道:“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滋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道难”。又说:“我生果有神仙份,前程有人可师问”。“喝骂叫吾去,又记得入堂求挂搭,嫌我太蓝缕。直堂与单位,知堂言不合。未得两日间,街头行得匝。复入悲田院,乞儿相混杂。又记得几年霜天卧荒草,几夜月自绝倒。几日淋漓雨,古庙之中独自坐。受尽寒,忍尽饥,未见些子禅,未见些子道。贤哉翠虚翁,一见便怜我。”如果他10岁就已入室了为何还要苦苦寻师访道呢?可见白玉蟾开始云游时思量寻师,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师傅,后来云游中偶遇陈楠。
    -----------------------------------------------
    白玉蟾:《日用记》,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第5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19页。
    白玉蟾:《云游歌》,张宇初等主编:《道藏》第4册《修真十书》,文物、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版,第781页。
    -----------------------------------------------
     五、道教重生的常理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特别是内丹更是注重养生,认为形体是载道之具,千方百计保有形体。回顾南宗前几代祖师都很高寿,如张伯端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980年),卒于神宗元丰初(1078年),活了九十九岁(一说张伯端的生卒年为987-1082年,活了九十六岁);石泰(1022-1158年)则活了一百三十六岁;薛道光(1078-1191年)活了一百一十四岁;陈楠(?-1213年)生年不知,暂不好定论,但可以肯定不会早夭,在陈与行写于1217年的《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有提到“先生(陈楠)自言阅岁四十三,而人有三世见先生者,亦异矣。”紫壶谢显道在《海琼白真人语录》记载白玉蟾说过:“泥丸真人在徽庙(指宋徽宗)时尝遇大洞真人孙君。”四十三是否是陈楠幽默的说法和古人的习惯而应增一甲子呢?因如果联系史传陈楠于“宋徽宗政和中擢提举道录院事,后归罗浮。……盖百数十岁矣。……能道钦、徽事甚悉……须鬓斑白,目一色若苍玉。”说他百来岁,正好说得通。白玉蟾也重养生,曾说:“世人行嗜欲,我行独介。世人学俗务,我学恬漠。世人学老死,我得长生。”“今之世者有钱底人守死,无钱的人讨死,未见天下人与钱争命,不与命争钱噫!”他平时清心寡欲,注重修炼,吃的是天然的东西,他在《日用记》中说:“每日漏残钟动矍然而起扣齿数十声”,“多喜食果蔬,虽茹荤厌食猪、羊、鹅、鸭之肉,遇有山翼水鳞则饱”。据《续文献通考》所载,白玉蟾作为一位高道,往来名山,入水不濡,逢兵不害,这样的一个人早死确实不可理解。他虽好酒,不能就据此就断定他必然早夭。退一步说白玉蟾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远超前几位祖师,没有假以时日,如何道名远扬?他曾主持过国醮,这些成就不是区区二十几年的生涯所易达成的。
     六、白玉蟾赞历代天师
     白玉蟾赞历代天师只赞到第三十二代张守真。每一赞是对每代天师的生平评价。张守真绍兴十年(1140年)袭教,高宗赐号“正应先生”,为南宋初年人,淳熙三年(1176年)十月三十日无疾而化。三十三代天师张景渊1176-1190年在位,摄天师1191-1201年在位,第三十四代天师张光祖1201-1209年在位,显然这后几任天师都是当时白玉蟾写赞语时正在经历的或尚未袭位的。据此推测,其所写赞语应写于1190年之前。如果采信生于绍熙说则无法解释白玉蟾为何就不赞三十三代及三十四代甚至三十五代天师呢?这不是对这几位天师极大不公吗?
    -------------------------------------------------
    陈与行:《跋陈泥丸真人翠虚篇》,《藏外道书》第5册,第172页。
    谢显道:《海琼白真人语录》,《道藏》第33册,114页。
    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藏外道书》第3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13页。
    谢显道:《海琼白真人语录》,前引书,第115页。
    白玉蟾:《日用记》,《藏外道书》第5册,第119页。
    -------------------------------------------------
     七、其它证据
     1、弟子留紫元的自述
     《海琼问道集序》中留紫元介绍自已“幼时业爱修仙,鞭心于兹不觉壬子又丁丑矣。”这里留紫元业爱修仙的“壬子”年是1192年,而“丁丑”则是他拜玉蟾为师的1217年。如果以白玉蟾出生于绍熙1194年计会再次出现紫元这个弟子比师傅年纪大的现象。
     2、早期的地方志多是持绍兴说
     地方志的记载代表官方观点,相对比较客观,有所依据,不会是无稽之谈;而且将各地方志综合起来看,绍兴说不是孤证。此说中发现较早的史料有福建省明代万厉年间何乔远编纂的《闽书》卷四之《方域志‧闽清县》的记载:“芹山,白玉蟾炼丹处也。《鹤林彭耜传》曰: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福之闽清人。母梦食一物如蟾蜍,觉而分娩。时大父有兴董教琼管,是生于琼,盖绍兴甲寅三月之十五日。”各地方志主此说的还有清代董天工所编的《武夷山志》、李厚基等修,沈瑜庆、陈衍等纂民国年间修定的《福建通志》卷四十八之《福建列仙传》、康熙《建宁府志》、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年间修定的《广东通志》卷三二九之《人物志‧释老》引彭耜《白玉蟾传》的内容、《广东通志》、《祁阳县志》均采此说。另《四库全书》中《全闽诗话》摘自《白玉蟾传》中的一段话也主此说。
     3、诸葛琰《跋鹤林紫元问道集》的记载
     诸葛琰与白玉蟾有往来,诸葛琰就是白玉蟾诗文中所称的“桂隐”者。他在跋中说:“海琼先生人耶?仙耶?世不得而知之也”。“近日(白玉蟾)携梦蟾图一卷惠予,图中具载孔毅甫元祐(1086-1093年)初年一夕梦月光斜照高岩中,有物如蛤蟆雪色,旁立二道士手各持文书,人告之此是上界真人,号娑罗台青莲白衣菩萨,梦觉图形事之。淳熙间(1174-1189年)周益翁尝刻以遗临江简寿玉,石湖居士赋诗以记灵。余得此图始悟先生玉蟾之号似非偶然者。灵踪异迹在在声闻。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靡不该贯,非自白真人菩萨地位中来”。“吾非好为附会者,以其事有足证因为之书以附卷末。”从这些记载来看,白玉蟾淳熙年间已现身人世,否则为何有人赋诗以记灵呢?从绍兴甲寅到淳熙年间白玉蟾四十来岁就已名满天下才会有人来附合。诸葛琰所说的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靡不该贯,非自白真人菩萨地位中来,言外之意白玉蟾是长生如仙的。
    ---------------------------------------------------------
     留紫元:《海琼问道集序》,前引书,第169页。
     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点校:何乔远《闽书》第1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
     由此看来,绍兴说已有一系列证据链条,可互相参证,似乎更有道理。绍熙说是否因彭耜或后人的笔误或重刻时发生错讹而造成的一种人为的错误?再说《海琼白真人事实》没有其它版本验证。因南宋原本已无存,现在所见的版本多是明代所编,都已不是第一手资料。而白玉蟾所说的三十六岁是归期的说法,按明永乐间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的观点:“考耜为玉蟾弟子,所纪当实,蟾生绍兴甲寅,至绍定己丑,计九十六岁。云三十六岁者,除去一甲子也。”并且引用了元人所作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白玉蟾传》的观点,对刘克庄的说法已进行了否定,“以彭耜撰考之,刘克庄说盖传闻之言”。总之,白玉蟾隐显莫测,仙凡混杂,即使是当时的人甚至是他的弟子对他也不见得很了解。他的弟子留紫元曾怀疑他是“襄沔”(湖北)人。这些无疑会给后人深入了解他造成困难。
    诸葛琰:《跋鹤林紫元问道集》,《藏外道书》第5册第171页。
    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藏外道书》第3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15页。
    留元长:《海琼问道集序》,《藏外道书》第5册第16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