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宋元道教医学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盖建民 参加讨论

     本文通过史料稽索,较为深入地考析了宋元时期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创获,并对宋元道教医学发展的特点作了有益探讨。
     盖建民,男,1964年生,哲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和宗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宋代是我国传统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同样,宋元道教医学也有许多新创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道教医家,其医学论著和成就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论,以求正于同好。宋元道教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养生学领域。道教医学养生理论与方法已渐完善,体系日趋合理和科学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道教医学养生著作,其中以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和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最具代表性。
     《摄生消息论》篇幅不长,全书不分卷,按春、夏、秋、冬四季依次冠以“春季摄生消碑刽”、“肝脏春旺”、“相肝脏病法”;“夏季摄生消息”、“心脏夏旺”、“相心脏病法”;“秋季摄生消息”、“肺脏秋旺”、“相肺脏病法”;“冬季摄生消息”、“”肾脏冬旺”、“相肾脏病法”等标题。邱处机十分精通传统中医学理论,重视传统中医药在修道养生中的作用。是书主要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医学思想为指导,阐明了养生调摄应当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盛衰的变化规徽并从精神、意志、饮食、起居、衣着、用药等方面指明了摄生之法和机理。下面我们以春季为例略作分析。
     春季摄生消息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冬时,拥炉熏衣,陷炙饮缚成积,至春发泄。体热头错,奎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为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隔、化痰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必服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带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锦衣。老人气弱骨疏体祛,风冷易伤麟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①
     上述引文前几句“春三月,此谓发陈……逆之则伤肝”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医学思想主要有三点,即顺应四时节气,调养五脏神志;人能顺应天地变化则生气不竭;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亡。(摄生消息论》即以这些医学思想为南分别阐明四季摄生之理及宜忌,然后根据中医脏象理论,阐述与季节对应之脏器摄生之理法。如春季则论“肝脏春旺”,如夏季则论“心脏夏旺”,如此等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分别阐述四季对应脏器相病之法。例如春季,“相肝脏病法”云:
     肝热者,左颊赤。肝病者,目夺而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肝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实则怒,虚则寒,寒则阴气壮,梦见山林。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肝病欲散,急食辛以散,用酸以补之,当避风,肝恶风也。肝病,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支满淋搜,大小便难,好转筋。肝有病,则昏昏好睡,眼生膜,视物不明,飞蝇上下,努肉攀睛,或生晕映冷泪,两角赤痒,当服升麻疏散之剂。②
     从上述摄生理法的论述来看,邱处机对传统中医理论相当娴熟,运用自如,他对养生之道的阐释极符医理。因此,《摄生消息论》一书从一定意义上说,它集中反映了邱处机“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③的修道思想。
     除了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外,元代李鹏飞撰集的《三元延寿参赞书》也是一部极有价值的道教医学养生著作。李鹏飞,字澄心,元代池州九华山人,早年誓学医济人,自称住观时,遇一道人“绿发童颜,问其姓,曰:‘宫也”。问所之,曰:‘采药”。与语移日,清越可喜,同宿焉。道人夜坐达旦,问其齿九十余矣。浩其所以寿,曰‘子闻三元之说乎?”,④遂得道人“三元之说”的传授,即所谓“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得一百八十岁,不知戒慎,则日加损焉。精气不固则天元之寿减矣,谋为过当,则地元减矣,饮食不节,则人元之寿减矣。”,⑤据此理论,李鹏飞就归采诸书集而成编,撰成仁元延寿参赞书》凡五卷,前有总论“人说”,卷一论天元之寿,卷二论地元之寿,卷三论人元之寿,卷四为却老还童诀,卷五为神仙警世和阴阳延寿论等。李鹏飞在前三卷中引经据典,广采众家之说,融道、医诸家养生理论为一炉,系统地论述了养生理论与方法。其中卷一以“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为题,阐述了保精养气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出了“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不可避”、“嗣续有方”、“妊娠有忌”等房室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卷二则引诸家之说论述“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强调起居有常这一重要的日常养生保健准则的重要性;卷三则从食养这一角度说明“人元之寿饮食有节者得之”原理,云:
     《黄帝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扁鹊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乡党》一篇其载圣人饮食之节为甚详。后之人奔走于名利而饥饱失宜,沈酣于富贵而肥甘之是务,不顺四时,不知五味而疾生焉。戒乎此则人元之寿可得矣。⑥
     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从房中、日常起居、饮食及“滋补有药”、“导引有法”、“还元有图”,⑦几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理法,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对道教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道教医家在金元四大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金、元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家竞起,新学争鸣,有所谓“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分金元”咽之说。十一世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即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其后又有许多衍变,一直到十四世纪产生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学家,其中刘完素、张从正、李果、朱震亨等四人号称金元四大家。⑨金元四大家的理论主张临床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就是一位道教医家。关于刘完素的生平,《金史》有传: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痞,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乃撰《远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著《素问玄机原病式》,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玄处士云。⑩
     从这一传载来看,刘完素的医术传承自一位异人陈先生,于是“洞达医术”。另据传世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程道济序略”记载,刘完素本人也声称其医术得自道人传授:
     守真先生者,本河间人也。姓刘,名完素,字守真。夙有聪慧,自幼耽嗜医书,千经百论,往往过目无所取,皆谓非至道造化之用。因披玩(素问》一经,朝勤夕思,手不释卷·····一时于静室澄神晏坐,沈然毕虑,探索难解之义,神识杳冥,似痞寐间,有二道士自门而人,授先生美酒一小盏,若橡碗许,咽而复有,如此三二十次,咽不能尽。二道人笑曰:如厌饮,反吐于盏中。复授道者,倒于小葫中。道者出,恍然一醒,觉面赤酒香,杳无所据,急于内外追之不见,而后因至心灵大有开悟。此说几乎诞妄,默而不言,以仆为知言,先生故以诫告。与夫史称扁鹊遇长桑君饮药,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亦何异焉。因著医书《内经运气要旨论》、《医方精要宣明论》二部,总一十七万余言,精微浩汗,造化详悉,而又述(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已板行于世。外又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并注二万余言。⑧
     关于文献中多次提到的这位神秘人物陈先生,(医术名流列传》有一条按语:“按陈先生,查《钱辅通志》,称陈先生,未知是否。”⑩刘完素所师从的陈先生,是否就是北宋高道陈传(赐号“希夷先生”)虽说目前还缺乏有力的傍证材料,尚待直一步考证。尽管如此,刘完素受道教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其一,从刘完素本人所取的字号上,就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位崇尚道教的医家。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又号通玄处士。这几个字号,是道门中人常用的典型道号。
     其二,从刘完素传世的医著内容及其思想来分析,道教的影响甚深。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引用了(阴符经》之语作为全书的开篇,云:“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其医著中广泛渗透着道教修真长生的思想,如云:
     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
     炼五精可以固形,可以全生,此皆修真之要也。故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济,土金欲其相养,是以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⑧
     道教重生、贵生及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哲学思想在刘完素著作中也得到反映:
     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修短寿夭,皆自人为。⑩
     这种“主性命者在乎人”的生命操之在我的生命意识深刻反映了刘完素医学思想中的道教底蕴。在刘完素的另一部医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刘完素常常也引“(仙经》日”来论述他的“火热论”理论。如“《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又如“故《仙经》又曰: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腑脏倾而生其病矣。然则岂可误服热药而求其益。”⑩书中还引“《西山记》曰”、“元阳子解《清静经》曰”等等进行阐述,足见刘完素的道教医家色彩。
     刘完素以其“火热论”的医学思想,在传统医学病机发展史上自成一家。根据这一医学思想,刘完素强调治病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处方用药多以寒凉药物清热通利,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开启了金元时期医学争鸣的先河,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极大影响。同为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也深受刘完素的影响,史称:“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⑩
     北宋时期,道教医家十分活跃。道医积极参与了医药文献的整理与官方医书的编修工作。
     开宝六年,宋太祖诏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④、翰林医官瞿煦、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祷、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参考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刘唐《新修本草》作了校勘和增补,经翰林学士卢多逊、息蒙等详定为《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复命马志等人重详之,最后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
     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命道士王怀隐、王枯、郑奇、陈昭遇等编修大型医方书《太平圣惠方》。关于主修者王怀隐,《宋史》有传载:
     王怀隐,宋州唯阳人。初为道士,住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太宗尹京,怀隐以汤剂抵事。太平兴国初,诏归俗,命为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使。三年,吴越遣子惟潜人朝,惟潜被疾,诏怀隐视之。初,太宗在藩邸,暇日多留意医术,藏名方千余首,皆尝有验者,至是诏翰林医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命怀隐与副使王潜、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每部以隋太医令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冠其首,而方药次之,成一百卷。太宗御制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镂板颁行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掌之。怀隐后数年卒。⑧
     从这一记载,王怀隐乃唯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在京城建隆观出家修道,有很高的医疗诊断水平。因常为宋太宗治病,于是被诏令还俗,任命为尚药奉御。王怀隐对传统医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主编了《太平圣惠方》一百卷。该书是一部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的官修医书,临床应用价值很高。由宋宋太祖亲自作序。并确定书名,令镂板颁行天下,请州各设医博士掌管。
     在宋代成书的医方书中,还有几部值得一提。一是由寇宗爽著(本草衍义》二十卷,载药四百种。该书是在《嘉枯补注本草》的基础上,参引前人论述,对本草药性辨论尤为详细。该本草收人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中,附有药图,名为(图经衍义本草》。另一部是宋人李酮研究《难经》的专书《难经注解》,该书现存唯一版本就是明代(正统道藏)太玄部之《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七卷。另外还有两部宋代医书即史裕辑(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二十三卷、刘温舒撰《素问人式运气论奥》三卷也被收人《正统道藏》太平部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道门重视医学和保存传统医籍之功绩。
     此外,宋元道教医学在脉学领域也颇有发微和创获。由于道教内炼的特点用自济与济人的需要,道门很重视修习脉学和针灸之术。《太平广记)卷八十三就载有一个擅长针灸的“治针道士”:
     德宗时,有朝士坠马伤足,国医为针腿,去针,有气如烟出,夕渐困惫,将至不救,国医惶惧。有道士诣门云:“某合治得。”视针处,责国医曰:“公何容易,死生之六,乃在分毫,人血脉相通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公亦好手,但误中孔穴。”乃令异订阅就前,于左脚气满处下针曰:“此针下,彼针跳出,当至于詹板。”言讫,遂针人寸余,旧穴之针拂然跃至詹板,气出之所,泯然而合,疾者当时平愈。朝士与国医拜谢,以金帛赠遗,道士不受,吸茶一贩而去,竟不知所之矣。⑧
     宋元时,道教内丹术的兴盛对脉学发展有积极作用。由于内丹修炼以人体为炉鼎,人体中的经络系统是精气循行烹炼的路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脉学是针灸、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所以许多道教内丹家都重视脉理研究,在内炼实践中对经胳学说有许多发微和创获。其中尤以北宋金丹派南宗所奉的开山祖师张伯端贡献最大。张伯端著有脉学专著《八脉经》,对奇经八脉的分布、循行路径提出了新的见解,大大丰富了传统经胳学说。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曾引述并给予高度评价,兹节录如下: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龋脉在尾阁前阴囊下,阳踌脉在尾间后二节,阴维脉在项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项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黑之祖,采之唯在阴嫣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踏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三都鬼户,日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直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民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间之前、膀肤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濒湖(李时珍自号濒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踌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八脉经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④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看出张伯端《八脉经》一书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特别是道教内丹家根据自身内炼体验对踊脉这样一类不同于十二正经的认识,极大丰富了脉学理论。
     及至南宋,出现了以道医崔嘉彦为祖师的西原脉学流派。崔嘉彦精通脉理,著有脉学专书《脉诀》,在脉学理论上有很大创新,独树一帜。关于崔嘉彦的《脉诀》,《四库提要》云:
     崔真人《脉诀》一卷。旧本题紫虚真人撰,东垣老人李呆校评。考紫虚真人为宋道士崔嘉彦,陶宗仪(辍耕录》称宋淳熙中,南康崔紫虚隐君嘉彦,以《难经》于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数迟数,故用为宗,以统七表八里而总万病,即此书也。⑧
     《崔氏脉诀》现有多种版本传世,俗称<崔真人脉诀》或《紫虚脉诀》。崔嘉彦,字希范,号紫虚,南康人,道教医家,以医术济世。朱熹曾与崔嘉彦过往甚密,并向崔氏叩问养生之术。⑧崔嘉彦在脉学发展史上倡导“四脉为纲”学说,在脉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夫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晋王叔和以浮、礼、滑、实、弘、紧、洪为七表,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为八里,以定人之阴阳,以决人之死生,然文理甚繁,后学未能解。大抵持脉之道,非言可传,非图可状。其枢要,但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者为积,沉而无力者为气;迟而有力者为痛,迟而无力者为冷;数而有力者为热,数而无力者为疮,更看三部,在何部得之,且如寸部属上焦头面胸隔之疾,关部属中焦腹肚肠胃之病,迟部属下焦小腹腰足之疾。更看五脏,何脏得之,六腑亦然,学者当以意会而精别之,庶无按寸推尺之消。
     崔嘉彦在其医书中强调“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主病”,“更看三部”、“更看五脏”,把脉象、三部脏腑结合起来阐述脉证规律,建立了四脉为辨证新体系。由于崔嘉彦行文时采用丹经常用的歌诀形式,便于修习者诵读和记忆,颇受欢迎。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对此书予以补订,改名为《四言举要》,李时珍又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一书中。④
     崔嘉彦创立的四脉为纲学说,由其弟子继承下来,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脉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西原学派。⑧这一脉学流派突破了传统脉学七表八里的旧模式,建立了四脉为纲辨脉辨证的新体系,以其通俗、简明、实用而在中医脉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①(道藏)卷21第42一43页。
    ②③④⑤⑥⑦《道藏》第4册,第836页、第837一838页、第838页、第840页、第841页、第斜2页。
    ⑧《道在养生》第59页,郝勤、杨光文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卯4年版。
    ⑨(内篇·道意》,(道藏)第28册,第2舰页。
    00000⑥⑩⑩O④⑧《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父5页、第义5页、第546页、第别7页、
    第5月6页、第5月6页、第义,页、第义7页、第父7页、第572页、第572页。
    O《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道藏》卷4第837页。
    0《素问玄机原病式》“程道济序略”,(中国医籍通考)第一卷,上海医学出版社19引)年版,第42一43页。
    0《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2册,第202页。
    心0。⑩《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原道论第一)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第1417册,第l页、第1页、第2页、第1页。
    0⑩(素问玄机原病式》,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本第1416册,第25页、第26页。
    O(金史》卷一百三十一(方伎·张从正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册,第28H页。
    ④⑧(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引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云:“马志,初为道士,得海上方(指孙思邀所撰集的、亦称《孙真人海上上方》。笔者注)深察药性,治疗辄效。太宗时奉诏同修本草,为御医、名著当代。”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12册,第16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卯1年版。
    ⑧(宋史》卷四百六十一《方伎·王怀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9册第135(刀-13508页。
    ④《太平圣惠方·太宗御制序)云:“肤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熙临,行道德而和惨舒……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矣。自古同今,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徽,热兆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一令尚药奉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编类,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编勒成一百卷,命曰(太平圣方》,仍令雕刻印板,遮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肤意。”。题为“临川啼范子李酮子垫句解,撰于宋度宗咸浮五年(1269年)。(道藏》第21册。
    0(太平广记》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册,第536页。
    ⑧(灵枢》卷三《经脉第十),《灵枢经校释)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页。函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74册,第554-一555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O五《子部·医家类存目》,中华书局1%5年版,第883页。
    @《朱文公全集》卷七十九(西原苍记》:“君名嘉彦,字子(紫)虚,少慷慨,有奇志,避地巴东三峡之间,修神农老子之术
    二,…予往造之而君不避也……《四部丛刊》本。
    崔嘉彦《脉诀》“崔嘉彦曰”,(中国医籍通考》第l卷,第789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I望洲〕年版。
    ①书题为“宋南康紫虚隐崔嘉彦希范著,明薪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刚补”。(濒湖脉学》,张绍棠味古斋本,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崔嘉彦的亲传弟子有四代之多,因其祖师崔嘉彦隐于庐山西原,故称西原脉学。
    注:本文系电子文档扫描识别后编译而成,注释有错误,谅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