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道教医家杨上善、王冰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盖建民 参加讨论

     本文通过对道书文献及其相关史料的深入考析,有力地辨明了杨上善、王冰的道教医家本色,并对他们各自的医学创获及其在传统医学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作了分析、评价。
     作者盖建民, 1964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唐代是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有唐一代,道医辈出。其中入载《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的名道医就多达十一人,计有杨上善、孙思邈、曹元、韦慈藏、孟诜、元(玄)珠先生、王冰、沈应善、紫极宫道士、陈寨、王彦伯等。唐代道医在传统医学领域内的创获是多方面的,有着许多堪称一流的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杨上善、王冰两人各自对《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功绩卓著,彪柄史册。然而过去学术界往往忽略了杨上善、王冰的道教医家色彩,因此在对他们的医学思想和成就的评判上有失偏颇。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辨,以便求正于同好。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里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这就给后人辨明其身份带来一定困难。关于其生平事迹,明人李《医史》及徐春甫的《古今医统》都云杨上善曾担任过隋大业年间的太医侍御。
     按《古今医统》:
       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①
    按照这一记载,杨上善曾任隋朝太医侍御,不但医术精深,“能起沉疴笃疾”,“名著当代”,而且根据《旧唐书·经籍志》的载录,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等医书,在《内经》研究方面独辟新径,自成一家。
     另据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记载,“太子仪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②杜光庭是在追述历代注解《道德经》的情况时说这番话的,杜光庭指出杨上善在唐初曾任太子司议郎,对《道德经》进行过注释,撰有《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行世。杜光庭生活在唐末,上距杨上善生活年代不远,其记述当为可信。
     另从现今传世的、由杨上善撰注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的内容来分析,其对《内经》的注解带有明鲜的道教色彩。
     首先,杨上善在书中凡引老子之言,则必恭称“玄元皇帝”,足见其崇尚道教之情谊。例如在阐释“藏德不上故不下”一文时,杨上善注曰:
     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所杀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谓天道藏德不上故不下者也,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则圣人藏德不上故不下也。玄元皇帝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其事也。③
     同样,在诠释“上下则日月不明”条文时,也云:
     君上情在于已,有私修德,遂不为德。玄元皇帝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君之无德,则令日月薄蚀,三光不明也。④
     “玄元皇帝”乃是唐代崇道皇帝高宗李治为老君加封的尊号⑤,据此也可以推断杨上善生活于隋末唐初。笔者认为,《黄帝内经太素》极有可能是在唐初最后撰定的。
     其次,从杨上善注文的具体内容来看,杨上善常常以道教义理来对《内经》经文进行诠释,这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比比皆是,仅举数例如下,从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杨上善的道教医家本色。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天下师焉。杨氏注曰:摄生之道,材有上下,诊法成已,节约合理,得长生久视,材德之上,可为天下师。诊法未能善成,故曰未满而能节而行,得为国师,是按脉而知病生所由,称之为工,材之不下也。⑥
     学之所以始。杨氏注曰:将学长生之始,须行导引,调于经脉也;工之所止也。杨氏注曰:欲行十全之道济人,可留心调于经脉,止留也。⑦
     这种以长生、重生思想来阐发医理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在关于“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这一医经时,杨上善以道教养生思想作了详尽诠释:
     五脏之神不可伤也,伤五神者,则神去无守,藏守失也。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脏无神守,故阴虚也。阴藏既无,遂致死也。故不死之道者,养五神也。人皆怵惕思虚,则以伤神,悲哀动中,日亡魂性,喜乐无极,神魄散扬,愁忧不解,志意乱,盛怒无止,失志多忘,恐惧惊神,伤精瘘骨,以千端之祸,害此一生,终以万品欲精,浇乱真性,仍服金石贵宝,摧斯易生之躯,多求神仙芳草,日役百年之命。昔彭聃以道怡性,寿命遐长,秦武采药水仙,早升霞气。故广成子语黄帝曰:来,吾语汝。至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也。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可以长生。故我修身千二百岁,人皆尽死,而我独存。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下为土。是知安国安人之道,莫大怡神,亡神亡国之灾,无出情欲。故岐伯以斯至道,上答黄轩,述千古之遗风,拯万叶之荼苦也。⑧
     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在传统医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黄帝内经》一书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文古,其理奥”,加之唐以前的古籍,多为简书、帛书,历代在传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佚失或损坏,造成文讹义失。及至隋唐,《内经》一书纰缪错乱已相当严重,急需进行校订、疏证和整理,而杨上善则是医史上最早进行这方面工作的三大医家之一。⑨
     杨上善有感于当时《黄帝内经》传本在内容和体例编排上的繁杂,使究习医理者陷于茫然无序、问津无门的弊端,将《素问》、《灵枢》的162篇全部折散,按其内容的不同性质,归纳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8个大类,并于每一个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详加注解,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凡三十卷。是书在体例上自成体系,有纲有目,子目章句秩序井然,使原书在理论上更具系统性,便于习医者掌握《内经》理论要领。这种对《内经》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杨上善实乃历史上的第一家,为后世研究《内经》开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径,受到医家的普遍称道。黄以周在《儆季文钞·旧抄太素经校本叙》中对此做了中肯评价:《太素》改编经文,各归其类,取法于皇甫谧之《甲乙经》,而无其破碎大义之失。其文先载篇幅之长者,而以所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揉杂,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破其字,定其读,亦不辄易正文……其为注,依经立训,亦不呈私见。○10值得一提还有,由于《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不仅保存了《素问》的内容,而且也保存有《灵枢》的内容,这对于后人考订古典医籍《黄帝内经》意义尤为重大。时至今日,《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仍被医学界珍视为中医经典的十大名著之一。○11
     继全元起、杨上善之后,唐代道教医家王冰也对《内经》作了系统整理和研究。关于王冰的生平,《医术名流列传》引《古今医统》云:“王冰,宝应中太仆令,号启玄子,笃好医方,得先师所藏《太素》及全元起书,大为编次,注《素问》答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又著《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12从这一记载来看,王冰自号启玄子,唐肃宗宝应元年曾担任过一年的太仆令(按唐肃宗宝只一年),著有《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玄珠》十卷及《昭明隐旨》三卷。这一记载与王冰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一书的自序是一致的: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末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道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13
     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于寒□,九夏岂辞于炎暑。后因则天理位而乃退志休儒,继日优游,栖心至道。每思大数忧短,景以无依。欲究真筌,虑流年而不久,故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遇玄珠乃师事之耳。即数年间未敢询其太玄至妙之门,以渐穷渊源,方言妙旨。授余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者勿妄泄矣。”余即遇玄珠子与我启萌,故号启玄子也。谓启问于玄珠子也。今则直书五本,每本一十卷也,头尾篇类义同,其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而口授之言也。○14
     王冰后来专心问道,得遇玄珠先生,获得启蒙和秘传,于是便自取道号为“启玄子”,意为“启于玄珠子也”。关于王冰所师事的玄珠先生,宋人张杲在《医说》中云:
     元(《四库全书》因避清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元”。下同。)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唯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元(玄)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秘授妙旨,教冰五脏六气修炼之法、草石性理、祛邪去疾神方,由是冰乃注大经《素问》,至一为医家宗范。○15
     这一记载与王冰自述类同。今查“玄珠”一词,源出道家。《庄子·天地》中有云: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16
     玄珠,本意为玄妙的珍珠,庄子在这里借用“玄珠”一词比喻天地之“道”。《文选》刘峻《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玄珠,喻道也”。道人喜用玄珠来暗喻“道”法。唐代道教理论家王玄览就撰有阐述道教义理的著作,名之为《玄珠录》,收入《道藏》太玄部中。由此可见“玄珠”一词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而王冰在《玄珠密语》中也用“玄珠之义”来喻指“天生、天杀道之理”:
     故圣人云: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能究其珠之义,见之天生可以延生,见之天杀可以逃杀。《阴符经》云:“群(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此者。是人能顺天之五行六气者可以天年一百二十岁矣。其有夭亡,盖五行六气处相罚夭。故祖师言:“六气之道,本天之机。其来可见,其往追。可以注之玉版,藏之金柜。传之非人,殃堕九祖。○17
     综合上述材料,笔者认为,王冰所师事的异人玄珠先生乃是唐代一名隐姓埋名、以“玄珠”为道号的道医。这里还必须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关于现今传世的《玄珠密语》一书的真伪问题。《玄珠密语》一书收入《道藏》太玄部,名为《素问六气玄珠密语》,凡十七卷。宋人林亿等人在校证王冰所注《素问》一书时,曾断言“王氏《玄珠》世无传者,今有《玄珠》十卷、《昭明隐旨》三卷,盖后人附托之文。”○18林亿这一断言仅凭“《玄珠》世无传者”,便断定《玄珠密语》是后人伪托,缺乏足够证据。清代四库馆臣也认定《玄珠密语》非王冰所著,云:“然考冰所注《素问》义蕴宏深,文词典雅,不似此书之迂怪,且序末称‘传之非人殃坠九祖”乃粗野道流之言……序中又谓余于百年之间不逢志求之士,亦不隐没圣人之言,遂书五本藏之五岳深洞中是。直言藏此书时其年已在百岁之外,居然自号神仙矣,尤怪妄不可信也。”○19并且四库馆臣“以其多涉礻几祥,故存其目于术数家焉。”○20而今人也因《玄珠密语》主要以五运六气之说来阐发“天之令、运之化、地产之物、将来之灾可以预见之”,颇涉占卜祥瑞之术,非纯医家言,也沿用林亿旧说。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二,其一,王冰作为一名道医,其著述涉及占验之术是很自然的,不能因为是非纯医家言就断定《玄珠密语》非王冰所作;其二,从现存《玄珠密语》十卷的内容来分析,虽然涉及占验之术,但通篇仍然是关于五运六气方面的内容,这与王冰注《素问》时补入的《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主要阐述五运六气的道理,其思想脉络有相通之处,反映出作者对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视,这也与王冰在自述中曾交待的“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相吻合。
     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和整理,历时十二年,是继全元起注解《素问》之后的又一次成功之作,故世称王氏注本为《次注》。《次注》在传统医学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王冰注《素问》采取的方法是: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柱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21
     当时《素问》第七卷已佚,王冰自述从其老师那里得到这卷佚书,计有《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纪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全部补入。经过如此一番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作后,再对《素问》进行注释。这样便使整个文本顺序井然,为全元起注本所不及。
     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深入浅出,注义精当,对传统中医理论多有发微。现略举数例如下:
     其一,关于阴阳互根、对立的医理,王冰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注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阐述极为准确、明晰,且形象地将这一医理用“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来说明。
     其二,在治疗原则上强调了“治末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明确提出: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其三,在注“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时,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病大法,成为传统医学治疗学的至理名言,为后世医家所宗。此外,王冰根据“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治则,又在《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引火归元的理论。诸如此类的见解和发微还有不少,促进了中医学理的发展,致使“三皇遗文,灿然可观”○22当然,王冰《次注》也有望文生训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王冰《次注》是整理古籍《内经》的典范。宋代校正古医籍时,有关《素问》的整理,即是以王冰《次注》为基础,用全元起、杨上善本加以校正,卷数、篇名悉依王冰之旧,这就是现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的由来。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王冰作为一名道教医家在传统医学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①《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六《医术名流列传》,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第12册,第133页。
    ②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14册,第309页。以下凡引《道藏》皆比版本,恕不一一注明。
    ③《黄帝内经太素》卷二《顺养》,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第1371册,第5页。
    ④同③
    ⑤《旧唐书·高宗本纪》云:乾封二年(666年)“二月已末,次毫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见《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册,第90页。
    ⑥《黄帝内经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第1373册,第201页。
    ⑦《黄帝内经太素》卷九《经脉正别》,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第1372册,第92页。
    ⑧《黄帝内经太素》卷六,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第1371册,第55页。(下转10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