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通论·仙学篇 第一章道教中的神灵和仙真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对“道”的信仰,因之道教的神性论也是对道性论的神化。根据“一切存形皆含道性”的命题,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对天、地、日、月、星、山、河等自然崇拜的神灵。进而根据“一切有生皆含道性”之说,道教中又有一大批对花、树、龙、蛇、狐、龟、鹤等动植物中的神灵和仙真。在道教中,神灵和仙真有所不同,神灵为宗教中的信仰和祟拜偶像,仙真则是修炼而达到道的境界的生命体。内丹系统工程是由人修炼成仙的基本程序,因之修习内丹有成的人即是仙人,钟离权、吕洞宾、张三丰等内丹学家皆名列仙班. 第一节道教的神灵信仰 道教的神灵信仰,贯彻在它的教理和教义之中。国外的学者,往往感到道教的神灵杂乱无章,数目众多,和欧美国家那种基督教的唯一神观念很难适应。其实,道教的大葫芦里装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国情、民情诸方面的秘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和中国的国情、民情息息相关,道教诸神,大约有数百种。其中有原始社会先民自然崇拜、图腾祟拜、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祖先灵魂祟拜等原始宗教遗存.有周代敬天祟祖的礼教传统的延续;有由万物有灵论而造出的各种保护神和职能神;有按国家政权的形式而设的监督人间善恶、司过、司命和阴司的管理神.有民间信仰和祭祀的偶像及妖神等。三清尊神为道教最高神,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大道君(灵宝大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还有仅次于三清的四御天帝,包括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后土皇地抵。有星君、斗姆,五岳尊神和河海之神,其中包括七灌、五斗、四灵、二十八宿等。另有独具特色的人体各器官之神,称作身神,如脑神、眼神和五脏六腑之神。民间俗神包括城隆神、土地神、灶神、门神、雷公、雨师、瘟神、福神、财神及狐仙、黄仙、青蛙神、蛇王、五通神等妖神。主管阴司的酆都大帝、十殿阎君、鬼判等也属道教神灵。此外功巨烈士的庙宇祭祀传有灵异,变为道”教神灵,如关羽、霍光、岳飞、张巡、包拯、范仲淹、秦叔宝、刘猛将军等;巫残降神而造的蒋子文等;神话小说里的齐天大圣、二郎神等;还有模仿佛教造出的道神,如“四值功曹”、“五显灵官”等,名目繁多。其中著名神灵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道教中北有碧霞元君,南有天后妈祖,成为全国香火最盛的女神。 中国是一个实行封建宗法专制的大农业国,整个神灵体系都是以古老的天神崇拜为主线形成的。人民生活在天灾人祸的恐怖之中,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感到世上的妖魔、恶鬼处处威胁自己的生存,因而不能不制造大量的保护神。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不仅是普通老百姓,连朝廷的大臣、官吏及各行业的知识分子,都难以逆料自己的吉凶祸福,生怕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只好析求冥冥中的神灵。最后连皇帝也怕失去天神的保护,去虔诚地祭祀昊天上帝。因之.道教中出现这么多神灵,有这么多降妖捉鬼的法术和消灾避祸的禁忌是毫不足怪的。这些众多的神灵融人道教,就必须统一在“道”的信仰之下。道教中的“三清”、“四御”诸尊神的出现就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天神崇拜统一在“道”的信仰之中的例证。 道的信仰和“三清”、“四御”诸尊神。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的信仰,这便是它称为道教的根据。道教创立伊始,就将社会上奉祀己久的诸神包罗进去,以后又陆续吸收社会上有影响的神灵,甚至连原属佛教的观世音、关帝等也拉人道教。这对道教神灵体系的创建无疑是必要的,否则道教一下子造出许多新神根本无人信奉。中国自古遗留下来的神灵信仰虽然庞杂众多,但有一个特点,就是都贯穿在天神崇拜的主线上。因之,要将这些众多的神融人道教,就必须将占老的天神崇拜传统同“道”的信仰统一起来口道教的教理和教义,就是关于“道”,的信仰和天神崇拜相统一的理论。 道教的早期经典《道德经》、《太平经》乃至后世的所有道典,都将“道”当作生天生地,化生万物的宇宙本原.显然也成了天神崇拜的根据。吴箔《玄纲论》云:“道者何也了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样,天也是由道而生,天神崇拜自然归属于“道”的信仰。由“道”的信仰,衍生出道教的创世说。《太上老君开天经》说,未有天地之先的宇宙初始状态便是无形无象、无阴无阳的道的虚无境界。而后进人“洪元”之世,虚空未分,清浊未判;历“混元”之世而至“太初”世纪,清浊剖判,天地始分。“太初”既没,“太始”继之,太始乃万物之始,万物之中,人为最贵。以后还有纯朴的“太素”世纪,产生五岳四读的”‘混沌”世纪,皆属上古时期。接着是“九宫”、“元皇”等中古时期。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本身就是道的化身,他随方设教,历劫为师,下降人间传道,成为最早的代表道教的神仙。 由道教的创世纪,又衍生出道教三十六天的天界说。其中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二十八天”,还有三界之外的八天(四梵天、三清境和最高的大罗天)。欲界有六天,实为人民通过性交而胎生、有色、有欲的现实世界。色界有十八天,人民由变化而生,有色无情欲,大概是道士们修炼的世界。无色界四天,人民已无色欲,自不觉其形,惟真人能见,实际上己是修炼的精神境界。越出三界之后,为四梵天,即是所谓种民天,无有生死和灾祸,大约是修道有成的人归属的地方。而后为三清境,最高的玉清境,为清微天;次之上清境,即禹耸天.下面太清境,是大赤天。二清境是道教理想的仙人境界,也是道教三清尊神居住的地方。最高的大罗天,实即是“道”的象征。大罗天生出玄、元、始三焦,化为三清天;始气化清微天玉清境;元气化禹徐天.上清境;玄气化大赤天太清境。 早期道教除尊奉太上老君外,尚沿袭汉初方仙道的“太一”神信仰,又祭祀天、地、水三官。东晋时上清派将元始天尊居于太上老君之上,而后又有符篆派的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出现,逐步形成了道教的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桌自然之气而常存,每当天地开辟之时,便传道度人。另有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为灵宝派造的尊神,和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并列。这样。元始天尊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居于禹徐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居于大赤天太清境。三清境又和洞真、洞玄、桐神这三洞经书相对应,称三洞道经分别为三清天尊所说。 三清之下又有四御,即主宰天地事物的四大天帝。首为玉皇大帝,宋徽宗封他为“昊天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金圈至尊上帝,为总执天道之神。次为中央紫微北极大帝,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次为勾陈上宫天皇上帝,为协助玉帝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只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神。次为后土皇地抵,为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和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道观中有四御殿,便供奉四御尊神。 除此之外,道教中还有十方诸天尊、三官大帝(天、地、水三官)、南极长生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斗姆(北斗星)、五暇二十八宿等日月星辰之神等,不一而足。 道教的神灵谱系是逐步形成的。严格说来,道教对自己搜罗来的庞杂神谱还没来得及细心整理.诸神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三清四御及以下诸神的地位也序列不明,更没完成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化过程。三清四御中的神性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最为显明,由此可以副析道教神灵的特征。早期道教即奉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是开创道教的教主神。葛洪虽承认老子“应为教主”.但说老子有师”元君”,并造出一个开天辟地之神“元始天王”。晋末《度人经》中将元始天尊推为至上神,被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排定神谱。唐代尊太上老君,有老子一炁化三清之说,但没动摇元始天尊为至上神的位置。《道藏》中元始天尊所说的经开头多为“道言”.可见元始天尊即是道。早在南北朝时,太上老君即退居于元始天尊之下,将元始天尊至上神的地位突出出来。玉皇大帝虽在南北朝时已出现,但地位并不高,至唐代渐升格,宋代朝廷谐封为皇权政治投影在道教信仰世界中的帝王神,称昊天金圈至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出现是儒家“神道设教”的统治术在道教中的反映,是封建皇帝为维护现实社会的家长制宗法统治秩序加给道教的。此后,道观内设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世俗上视它为最高神,但在道教神谱中玉皇仍居三清之下。然而玉皇大帝的主神地位加强了道教辅佐礼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将君权延伸到信仰世界的观念是儒家礼教的核心,它不仅侵袭到道教中,在佛教中也有反映。 第二节仙的信仰和诸仙真 道教中的神灵多属虚构的偶像,而道教中的仙人却是由人修炼得道的样板。仙人也称真人,是体道合真的人,即仙真的信仰实际上是道的信仰,这是道教中特有的一种信仰。 道于术,生道合一,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因之修道从养生入手,以掌握方术主宰个人命运。超脱生死界限为得道。《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老君妙真经》亦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月卜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样,修生即是修道,得道即能长生,只有与道化为一体的人,才是长生久视的仙人。因之,生的修炼,便是对仙的追求。随着道教的伦理化,从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出发,使行善积德、持戒诵经也成为登仙的途径。行善积德、持戒诵经也是“道”的要求,并直接影响生的修炼。《老子想尔注》云:“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太平经》亦云:“务道求善,增年益寿,亦可长生。”道教的神灵监督修道的人们,行善则益寿,作恶则减寿,对于那些持清规戒律行善不懈的人,由天神接引他们升仙口因之,道教中的清规戒律成为宫观道教的基础,大量劝善书在社会上流行,忠臣、孝子、贤人、善士亦名列仙班。 道教仙真,即是体道得仙的人,这些人有灵异,有神通,被载人仙人传记,成为后世修道者的榜样。道教仙人传记,有刘向的《列仙传》、葛洪的《神仙传》和后世的仗洞仙传》、《续仙传》、《三洞集仙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及其《续编》等。还有专录女仙的《墉城集仙录》和《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仙真的队伍日趋庞大,其中有黄帝、广成子、赤松子、王子乔、西王母、东王公等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有张道陵、葛仙公、魏华存、许真君、陈传、北七真、南五祖等创教祖师;有左慈、郑隐、魏伯阳、葛洪、孙思邀、王文卿、萨守坚、张三丰等高道或内丹家;还有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韩湘子、吕洞宾、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等神话人物及一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江湖高人。道教以西王母为女仙之宗,东王公为男仙之首,八仙为仙人的典型。道教中传说,有十洲三岛,上生仙草灵芝,有宫阁楼台,仙童玉女,为诸仙真游息之处。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之中,还有风景秀丽的洞天福地,为道教仙真修炼之所。其中包括王屋山洞、委羽山洞、西城山洞、青城山洞、句曲山洞、林屋山洞、括苍山洞等十大洞天。还有霍桐山洞、东岳泰山洞、南岳衡山洞、西岳华山洞、北岳常山洞、中岳篙山洞、峨嵋山洞、庐山洞、四明山洞、武夷山洞、九疑山洞等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多是古仙得道之处,最适合道士修炼.其中包括地肺山、盖竹山、君山、龙虎山、阎皂山、鸡笼山、桐柏山、天柱山、中条山、沪水、北邝山等。 第三节道教俗神 道教中还有一批神灵,由民间俗神信仰发展而来,反映了道教同中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密切结合的特点。有些民间俗神经帝王认定,建庙祭祀,变成国家尊奉的正神,如关圣帝君、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等皆是。还有一些是道教从教义出发或模仿佛教造出来的道教神,例如“五显灵官”、“四值功曹”等、其他如雷公、雨师、药王、瘟神、城陛、土地、门神、灶君、财神、福神、碧霞元君、天后妈祖等道教俗神在全国亦受到普遍祭祀。道教不仅奉祀天地间八方、四时、五行的众多神袱,而且认为人身体乃是一小天地,亦有四肢、七窍、五脏、六腑之神,称为身神。《黄庭内景经》将默诵身神名号,作为修炼要诀。诵念万遍,日夜坚持、自可却病延年。其诀云: “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弃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峰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裘,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沽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当。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冥字育英.脾神长在字魂停;胆神龙堆字威明;六腑五藏体神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可长生。” 古代民问,北方祥众年年赴泰山进香祀碧霞元君,南方渔民建庙奉祭天后妈祖。道士奉土灵官为护法大神,祀张道陵为降魔护道天尊。道教同时还建立了郡都大帝一套鬼神体系司阴间的鬼魂之事,有秦广王、楚江王、宋帝E等十殿阎王。其他山河之神、星君等皆在祭祀之列。 第二章仙人的境界 道教既不同于礼教的世间法,也不同于佛教的出世间法,它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连结线上,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缺陷的补充和人们世俗生活理想的延伸。这样,道教的仙人世界和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现实世界呈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使那些对世俗生活不满足或感到压抑的人,转而向超现实的仙人世界寻求希望,在那里使原来没法抗拒的自然和社会等异己力量的压迫得到超脱和补偿。 仙人完全超脱了自然力的束缚,也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他们“或辣身人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人人间而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神仙传,彭祖传》)仙人不仅可以在自然界任意遨游,而且不受世俗社会家长制独裁政权的束缚,使拥有最高权力的君主都奈何不得。《神仙传》里描述汉文帝去见仙人河上公,想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礼教伦理观念迫使河上公低头称臣。河上公听后马上升至半空,自称“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公然向专制君权挑战,不肯做俯首贴耳的臣民,竟使汉文帝“下车稽首”向他求道。 在道士看来“道”是高于君权的,仙人自然能超越君权,同时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又抛开了人世间相互倾轧的灾祸和争名夺利的烦恼。仙人的世界作为中国现实世界的互补结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宗教理想的美学变换。仙学把人们在现实社会里终生孜孜以求的欲望和生活理想投影到天上,以仙人的标准进行净化和变换后,使这些理想和欲望都在仙人世界里得到永久性的满足。因之,仙人的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国、佛教的极乐世界很不相同,它不否定人们的现世利益,也不以禁欲主义作为宗教的基石。仙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它是对现实世界的宗教补偿和人们生活欲望的虚幻延伸。仙人境界是中国数千年来知识分子在皇权重压中产生的宗教理想,成仙以后可以得大解脱,逍遥自在,无比幸福,具备足够的宗教诱惑力。人生渴望自由,可以在仙人的精神解脱中得到满足;人生渴望平等,可以在人人皆可成仙的原则中得到满足;人生渴望健康长寿,成仙后可以长生久视,返老还童;人的食色大砍,则有成仙后的九芝之撰和玉女来侍,人生向往游乐和免除灾祸,成仙后则可游于六合之外,无何有之乡,听钧天之乐,并有役使鬼神的神通和法术。仙人可以“骑蜚廉而从敦圈,驰于方外,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睿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淮南子•椒真篇的这真是“快活神仙”! 中国家长制的封建宗法社会大概是世界上最压抑人性的社会制度,而中国上生土长的道教却是世界上最肯定人欲的宗教,这种现象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一般说来,某种宗教能在一个国家的社会上广泛传播,必是因为它提供了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东西,人们需要这些东西来填补自己的虚缺。道教的仙人世界填补了中国现实社会的缺陷,使求仙的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宗教美学效应,从而培养他们的宗教感情,并把仙人境界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然而还必须看到,仙人的世界毕竟是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它不能简单地直接承认人们的世俗愿望,否则就和现实社会没区别了。这个道理很明白,因为如果道教只一味地肯定人们的世俗欲望,则那些君主、官僚、权贵、豪富之人完全可以在世上态情享乐,还何必苦苦求作神仙?因之道教首先对现实社会里的世俗欲望加以否定,在否定中把人们的世俗歌望进行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之向超现实的道教彼岸世界飞跃,在仙人的世界里达到新的肯定。道教告诉人们,世间的荣华富贵、金钱美色、高官名利都是靠不住的,是通向仙人之路的障碍和负担。世俗生活的快乐隐藏着灾祸和烦恼,脱不开人生的苦难和老病而死的悲凉结局。人们只有抛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和纵情悠欲的短暂快乐,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向仙人境界飞跃,去享受永久幸福的神仙生活。这个心灵净化、升华和飞跃的过程,就是修仙体道的过程。只有经过一番苦苦修炼,实现个人生命同道的一体化,才能享受到仙人那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道教中甚至还创造出一种地仙,得了地仙品位的人再在世间享受荣华富贵也不妨事了。因为地仙已修炼成超人的体质,在悠情享乐之后可以随时解脱自己,不会象凡人那样陷人灾祸和悲剧。当然道教的仙人也并非只顾享乐,他们有在世间行善救人的义务,并履行道教的教义度人成仙。 仙人的世界本来是一种宗教理想的世界,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无法实现它,然而道教的仙人世界却不是基督教中死后才能进人的天国,也不是佛教中需要菩萨在临终前接引的极乐世界,它离人类的现实世界并不遥远。中国原始社会的先民本来相信仙人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他们认为神仙居住在人迹罕至风景如画的海岛上,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仙人的美好传说。自春秋战国以来,一些看破红尘的知识分子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披荆斩棘地沿着通向仙人境界的路上走着,创造和发展了许多修仙方术、仙人传说、道的信仰和哲学,使中国仙学的体系日趋完善。道士们将修仙作为宗教的目标之后,历代仙学大家辈出,他们非要在理想的宗教彼岸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凿通一条隧道,使仙人的境界成为现实社会的人们通过修炼可以实现的目标。方仙道、黄老道和后世道教的道士历来都把修仙看作是技术问题,而后世发展起来的内丹学简直是一项通向仙人之路的大型人体生命系统工程。数千年的修仙实践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不老不死说的简单粗糙.而再一次向老子、庄子材学中的真人学说复归。王常月《龙门心法》甚至说;“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吾之元气口”“道存则人存,法在即同身在。”这样,仙学从道教的不老不死之说转向道家真人的超脱生死之说,因而真人也就是仙人。这种仙人的境界,提倡思想上的最大解脱和绝对自由,从而超越现实社会和人生,达到道的高度。“长生不是形生死,留有元神万古春。”现实枕会的人们依照内丹法诀按程序修炼自己的元情、元气、元神,从而超越现实社会和人生,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从而达到道的高度,就是仙人境界,这种仙人境界至少在精神上是可以企及的,在肉体上也是有法可依,有术可炼的。修仙就是追求自身与道的一体化,与大自然的本性契合,修炼内丹有成的人便是体道合真的仙人。这样,仙人境界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艺术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体现人生命价值的真人境界。 中国历史上的这条仙人之路,是历代许多才智之士经过千百年的努力才逐步走通的。先秦时,《庄子》便描述了一些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奄大宗师》),以生死存亡为一体,“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澹然独与神明居”(《天下》),提出了真人的艺术境界。庄子同时还指明了“心斋”、“坐忘”等修道的方法,提倡“形若稿木,心若死灰”的“纯气之守”,并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在肴》庄子还借闻道者女偶的口传授了人静守一能“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的丹道。由此可知,老庄哲学的真人学说已较系统。然而后世神仙家以传说中长生不死的仙人为追求目标,构造出道教中仙人的彼岸世界。魏晋时神仙道教形成,坚信神仙实有、仙人可学、长生能致、法术有效,以为修习方术获得长生便是神仙。从魏晋人的游仙诗中,可以看出他们虽踏上追求仙人之路,恤距离仙人境界毕竟还很遥远。郭璞《游仙诗》云;“采药游名山,将以救年颓。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登仙抚龙驯.迅驾乘奔雷。鳞裳逐电耀,云盖随风回。”这种仙人带有神话色彩,修仙方术也以采服长生药为主。直到唐末五代内丹学成熟,道派渐和丹派合一,仙人境界重新向老庄的真人学说复归,一些修炼有成的内丹家本身就成了活神仙。吕洞宾、陈拎、张伯端、王重阳等人以内丹功法开发出人体生命和心灵潜能,有了修道结丹的切身体验,口气就大为不同。例如张三丰的诗词和白玉蟾的《快活歌》,白己得仙后的逍遥快活之情跃然纸上,仙人的境界成了他们的现实。吕洞宾诗云:“朝游北海馨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然飞过洞庭湖”,俨然已达到古代仙人的理想境界。宋披云真人《迎仙客》词云:“水深清,山色好.天下是非全不到。竹窗幽,茅屋小,个中真乐莫向人间道。”“柳荫边,松影下.竖起脊梁诸缘罢。锁心猿,擒意马,明月清风只说长生话。”反映了他归隐山林,修习内丹功法,心与道合,趋进仙人境界的情趣。清代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炼有成时诗云:“自从识得本来人,住在尘寰要出尘;衣破鞋穿修大道,革瓢陋巷乐天真。三千世界归方寸、一颗牟尼运北辰.隐显行藏人不识,胸中别有四时春。””诗中隐含着内丹的法诀和行动体验,洋溢着仙家修炼的乐趣。看来,内丹学就是通向仙人境界的阶梯,人们只要修成了大丹,便成驻世的仙人。这些人能保性命而全天真,视名利色权如浮云而无恐俱烦恼于胸中;他们有真知、真才、大谋、大勇,是真强者而能用忍居弱;其为人能怀素抱朴、豁达恬静而逍遥物外,这些人已经体道合真,也就达到了仙人的境界。 第三章仙人之路 数千年来修道之士为进入仙界之门,研习各类道术,大凡金丹、仙药、黄自、房中、守一、行气、导引、吐纳、胎息、存想、辟谷、内视、降神、禁咒、符篆、变化、祈祷、遁甲、风角、星算、八卦、六壬、补养、气功诸方技术数,因之而得到发展。由于道无术不行,故道学自古寓道于术,其术又杂而多端。直至内丹学占据统治地位,道士遂将内丹视为登仙的唯一途径,将内丹术之外的其他方术归纳为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旁门。其实“旁门”也是“门”,“左道”亦为“道”,均看人修炼的目的和思想如何?道教中有“正人行邪道,邪道亦归正;邪人行正道,正道亦归邪”之说,便是这个道理。再因内丹学求师得诀难而见效迟,旁门左道则四处招徕徒众而见效速,世人往往贪眼前之利,误人旁门而忽视正宗的内丹学,所以道书对邪门淫术皆力斥之。《性命圭旨》举左道邪术之大要云:“其中有好炉火者;有好彼家者;有视顶门者;有守脐蒂者;有运双睛者;有守印堂者;有摩脐轮者;有摇夹脊者;有兜外肾者;有转辘转者;有三峰采战者.有食乳对炉者.有闭息行气者;有屈伸导引者;有三田还返者.有双提金井者;有晒背卧冰者;有饵芝服术者;有纳气咽津者;有内视存想者;有休粮辟谷者;有忍寒食秽者;有搬精运气者;有观鼻调息者;有离妻入山者;有定观鉴形者;有熊经鸟伸者;有餐霞服气者;有长坐不卧者;有打七炼魔者;有禅定不语者;有斋戒断味者;有梦游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密咒驱邪者;有见闻转诵者;有食己精为还元者;有捏尾阎为闭关者;有炼小便为秋石者;有采女经为红铅者;有扶阳用胞衣而炼紫河车者;有开关用黑铅而铸雌雄剑者;有闭目冥心而行八段锦者;有吐故纳新而行六字气者;有面壁而志在降龙伏虎者;有轻举而思以驾凤骏莺者;有吞精咽华以蠢日月者;有步是履斗以窥星辰者;有依卦交之序而朝屯薯蒙者;有售黄白之术面烧茅弄火者;有希慕长生不死者;有弛志白日飞升者;有着想执而不化者;有着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祛贪、嗅、痴而思清静者;有生而愿超西域者;有死而愿登天堂者。”以上所举修道的方术,实在还不够古人流传道术的百分之一它们大都有些健身延年的效果.但皆不如内丹术纯正。现代之气功师,动辄自创功法,自封为“大师”、“活佛”招摇惑世,看来繁杂多端,实亦不过是古代修身术的流变,超不出三千旁门的范围。 我有一个感觉,以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间,在其最上层本是相通的。人们只要在一门学问上努力做下去,功力达到最上乘,便会触动人类智慧的枢纽,从而一窍通,百窍通。非只做学问如此,天下之奇巧异能,皆由人专心钻研,熟而生巧,由巧通灵,直至达到极致,便可超神人化,在常人眼中惊为仙术。世上千行百业的技艺,皆有常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只要人肯化费心力,精诚所至,自然能与道相合。由此可知,道士要达到仙人的境界,亦无定法,内丹学只不过是他们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而已。其他仙术,精诚修炼,亦有不少被后世尊为神仙的人物。 一、自然无为、清静超俗的仙人 人生在世,李斯位至宰相,无不为权、色、名、利所诱,倾毕生心力而求之。享尽富贵荣华.一旦遭腰斩之刊、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土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明崇祯帝朱由检贵为天子,在吊死煤山前对其女说:“尔何生我家!”可知世间高权重位,亦不足恃。何况一般刁徒政客,无法达此高位,却为谋取点滴虚名微利,勾心斗角,为世间添是非,害人害己,得一头衔则招摇过市。沾沾自喜,实在俗不可耐。修仙之人,必须首先看破世俗,不为物欲所累,能以淡泊为怀,才能达到自然无为、清静超俗的境界。其实道学的祖师老聃、庄周,也属于这类清静无为派的仙人。魏晋时道士孙登、郭文,皆勘破世情,隐居深山.以自然无为修道,以清静求仙。清静澹泊,实为修仙的纲要。 二、养形、驻颇与男女双修 道教主张生道合一,故修仙亦从养生人手,而仙人的形象,也大多美如少年,充满生气。《参同契》谓“道无阴阳,违天背元”,故道教亦不讳言男女之间的情爱和性生活,并将其提升为修道的仙术.因之,健身术、养生术、驻颜术、美容术、房中术,皆包含在修仙的道术之中。关于如何保养人的形体,如何以服药、洗浴、按摩诸术使人的皮肤和容貌美丽鲜嫩,如何调整男女性生活使身体壮健且得到幸福和补益,在道书中都有大量记载。据说彭祖就是以房中术等养形得仙的。唐代有一书生文箫,游西山时见一少女亭亭玉立,相互生爱慕之情,结为夫妇。原来少女即为仙人吴彩弯,是大仙吴猛之女,她因和文箫结婚披贬人间十二年,以卖字为生,贬滴期满回西山修炼,夫妇同登仙界。还有汉末刘晨和阮肇人天台山采药,迷路山中而人仙境,逢二仙女招入府中。仙府之中金碧辉煌,刘、阮和二仙女在其中饮醇酒,品仙桃,食胡麻饭,双双结为姻好,备极欢乐。刘、阮二郎与仙女同居半年,后忽思乡,二女挽留不住,遂返乡里,发现故乡而目全非,原来时间已过了数百岁之久了。这些优美的神仙故事反映了道教中仙人的风格和仙术的特点。因而全真道孙不二仙姑诗云:“蓬岛还须结伴游,一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广 三、服饵、仙药和金丹术 中国自古以草木药物疗病去疾,逐渐发现一些药物有健身延年之效。道士服用石营蒲、灵芝、白术、菊花、构祀、人参、鹿茸、黄精、首乌等养生,遂形成道教中的服饵派。某些药物和人的体质相合,产生奇效,便被称为仙药。仙药中之影响最大者,是道士以人工炼制的金液还丹.要之,中国的金丹术始终和内丹术相互交融,都属于仙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在炼丹炉中模拟道家的宇宙论而炼制出一种固化了的“道”,服之可以得道成仙。它本身具有巫术的特征,其实验化学的成果只是一种副产品口道教史上的葛洪、狐刚子、张果等,被尊为炼丹的仙人. 四、丰富多彩的气功炼养术 “气功”一语.道教中原称为“气法”或“气术”,后世武术家采取道教炼气之术,称之为气功,遂使气功之名流传渐广。综合道教中属于现代气功范围的各类炼养方术.略分为炼养形、气、神三类功法。炼养形体的功法,主要有导引、按摩、叩齿、咽津、站桩、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鸣天鼓、禹步等不同姿式的各类动功。在这些导引动作中,仍然要配合行气和存思。炼气类的功法,有行气、服气、闭气、吐纳、胎息、布气、辟谷、六字气、气禁、服日月光华、服元气、餐霞、饮露、服紫臂等多种功夫。炼神类则包括守一、存神、心斋、坐忘、定观、冥想、内视、守窍、存思日月星辰和仙境等功法。数千年来,方士和道士倾毕生之力习炼这些丰富多采的功法,将老子、庄子的哲学变成了自己实际的身心体验。王玄甫修炼返观内照之术三十余年,能透视自己体内的五脏,并能于黑夜时暗中看书写字。这大概便是道家“疏渝五脏,澡雪精神”而达到神智清明的仙人境界吧。气功亦是修道者通向仙人之路的津梁。 五、精研术数的预盲家 魏晋时的管格和郭璞,皆精研术数,能预言休咎,断人生死。唐代又有袁天纲、李淳风精于历法和相术,预言天象及国运,名重一时。宋代又有徐子平、邵雍等.皆以术数名世,是修道有成的预言家。 六、追求超自然能力的方士 修道之士为了冲破异已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束缚,特别注意开发自身的人体生命潜能。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知道人体本身具有巨大的生命潜能,通过开发可以办到常人办不到的事情。道教中的各种法术,大多是由古代原始宗教的巫观流传的巫术演变而来的,其目的在于追求超自然的能力。据明代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载,玉子(章震)拜长桑子为师学道,有呼风唤雨,口吐五色云,眼见千里,飞腾变化,咒水为人治病之术。其徒太玄女(撷和)亦能变化万物,可起死回生。道书中对这种超自然能力的记载还很多,这些有超自然能力的方士有的为开发人休潜能而来,有的为研习道教法术而来。道士们认为,超越了现实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神通和法术,自然便进人r仙人的境界。 七、消灾治病、祈福劝善的道士 随着道教在封建社会中日益成长为伦理型的宗教,道士为人消灾治病、祈福劝善也成了进人仙人之门的途径。据说唐代垂相李压有一天梦游仙境,见仙洞中写着自己的名字而大喜过望。当时忽然进来两个仙童,告诉他名登仙榜的是和他同名同姓的平民百姓李压。由于广陵的平民李压一生纯孝而厚道,以卖米为业,活了百余岁。他以终生行善积德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了仙人的境界。由此可知成他的条件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权势。民道士为人消灾治病祈福也是积德,自然有利于他们品质和人格的锻炼。待戒诵经也有利于道士个人品德的修炼,使他们可以尽快达到仙人的标准。仙人的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进人仙人之门。 第四章内丹学的源流 在以下各章,本书将仙学的讨论纳人内丹学的正题。内丹学又称丹道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炼的正宗功法,特别是宋元之际道派和丹派合、一,内丹修炼成了道士终极的修持方术,其他各种炼养方法皆被斥为旁门小术。丹道学是道学中最高层次的学问,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仙道性命之学。明乎丹道,就抓住了道学的核心和精华,道学的八大支柱皆可融汇贯通,治国平天下之术乃仙家之徐事。内丹学是中华仙学的支柱,在道书中亦称“大丹”、“金丹”、“内金丹”、“还丹”等,并将外丹黄白术也融为天、地、人三元丹法的系统。内丹学开宗于伏羲、黄帝,祖述于老子,阐发于汉末魏伯阳,弘扬于唐末五代之钟离权、吕洞宾、陈拎,盛行于宋元之张伯端、王重阳、丘处机、刘永年等人,内丹家以“重铸阴阳,再造乾坤”的内丹法诀,掌握了盗取天机的生命逆转之秘.为人体生命科学和认知心理科学留下了宝贵遗产。 第一节内丹学概说 内丹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数千年来神仙家汲取道、释、儒、医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的一种融道学的宇宙观、人生哲学、人体观、修持经验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是一项为开发生命潜能和探究心灵奥秘而修炼的人体系统工程。内丹学是以道学的宇宙论、人体生成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五行学说作支柱;以中国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腑脏学说为基础;以人体的精、燕、神为修炼对象;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位、七政、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等符号来描述修炼过程;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的和谐有序为人手工夫.以达到人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同道的一体化为最高目的;以进人仙人境界为奋斗目标。仙人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最能体现生命价值的人生最高艺术境界,内丹学就是古代内丹家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地经过多少代人终于凿通的进人仙人理想境界的一条隧道。中国古代学者经过数千年的修待实践,汲取儒、道、释、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自己的信仰、道德、哲理、方术、体脸综合在一起,百折不挠地进行人类身体内在奥秘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一些指导修炼工程的内丹法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闪烁着科学智慧光芒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历代丹家苦苦探究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体生命科学的智慧结晶。内丹学是寓道于术的文化体系,它要把老子的道家哲学变为内丹家养生修炼的生命体验。道教经书中有上千卷丹经,都是古代丹家为了同死亡作斗争,以人体为实验室,以精、气、神为药物,为揭开生命现象的本质和人类心灵奥秘而终生修炼的实验记录。历史上内丹家在异族进犯中原之际。为了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圣脉,将儒、释、道三教精华融为一炉,当作道教的修持程序以口诀秘传的方式保存下来,因之内丹学象集舞蹈、音乐、武术等为一体的传统京剧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内丹学是道学文化中最核心的学问,是由普通人向具有特异体质的超人迈进的仙人之路。金丹大道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它以系统完备的理论学说,逻辑严密的修炼程序,殊途同归的修持方法,比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修持方术都技高一筹。然而由于历代丹家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内丹学的内幕从未揭开,古丹经多用隐语、诗词等写成,内丹功法的关键法诀,又不写在书上,只在师徒间口口秘传,使一线圣脉,不绝如缕,对丹经的解释亦歧义百出。而今国内学术界已视内丹学为千古绝学,精于此道的学者寥若晨星。现在,全世界都在走向科学和文明的时代,罩在内丹学上的神秘面纱亦应被揭开,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手段对它魁行整理和研究,使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节内丹学的初传 内丹学源于远古氏族社会先民的原始宗教,由巫现在祭神、疗病时的轻歌曼舞、针贬、行气、房中、吐纳、导引等活动演化发展而来。从阴康氏“教人引舞以利导之”(《路史》卷九),到出现“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吕氏春秋•求人”.从赫青氏(《列子》中称为华青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到王乔、赤松的“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求新”(《淮南子•泰族训》),在先民的原始宗教中播下了内丹学的种子。在内丹学中,后天的呼吸之气写作“气”,先天的真气、元气写作“炁”。社会上流传的气功大多是修持后天之气,而内丹功法是修持先天的元精、元气(炁)、元神的,所以内丹应是比一般气功高出一个层次的“炁功”.古时民智未开,人性纯朴专一,在原始宗教的气氛下更易诱发出人体的先天之炁,从而观察到一些内丹景象,这些景象加深了巫现对丹功的认识和重复丹功内景的兴趣,自觉地总结出某些丹功法诀在巫观中流传。《楚辞•远游篇》所载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的行气之术,就是修持先天真气的古朴丹法.《楚辞,远游》云;“餐六气而饮流退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粗气人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徒将自然;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淡无为而自得口”赤松、王乔所传功法,较之后世丹经更有独到之处。王船山《楚辞通释》云:“此篇之旨,融贯玄宗,魏伯阳以下诸人之说,皆本于此。迹其所由来,盖王乔之遗教乎?”足见丹功法诀,古已有传。 蒙文通先生《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云神仙之事,晚周已盛。南方(楚)为行气,称王乔、赤松;秦为房中,称容成、彭祖;燕齐为服食,称羡门、安期。沈三派之中行气之术最流行。盖燕齐方士虽重服食,但亦崇信“欲得长生,肠中当清”,“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之说,于是也仿照《庄子》中记载的姑射山神人兴起吸风饮露的服气(又名食气)之术,渐和行气派合流。《淮南子•泰族训》说:“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慧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人新,喋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式的行气导引动作,实是古代巫现流传下来的养性之术,这种养性之术能激发人体真气,调和真阴真阳解除疾病,如加以系统整理,可用作内丹筑基功。内丹学就是神他家将王乔、赤松的行气术,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的房中术,羡门高、安期生的服食术相互融汇升华而成的。 先秦时期的《老子》和《庄子》是为内丹学的理论和功法奠定基础的著作。老庄学派的思想体系和“道”、“虚”、“静”飞“无”等范畴,精气神等概念不仅为内丹学所沿用;而且其中“致虚极,守静笃”,凝神、守一、坐忘、心斋等修持工夫也被汲取为内丹法诀;老庄倡导的圣人、真人、汕人的境界更是成了内丹家<①蒙文通.《古学甄徽》,第335~3422页,巴蜀书社,1987年7月>.遵循的行为模式和理想的目标的哲学境界.还有直觉思维、无为、与道合一的功夫境界。《老子》、《庄子》不仅有理性思维回归自然的艺术境界,而且有清静《老子》书中有“专气致柔”、”、“商精”、“玄扎之门”、“谷神不死”、”‘长生久视”等内容“抱,这和《列仙传》谓”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之说相合,是兼综行气和房中的内炼工夫。《老子》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鳌,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扎牡之合而胶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吸五十五章)。这说明《老子》的修炼功夫已简要反映了阴阳丹法的境界。《庄子》书中的内炼功夫偏重清修,具体功法多见于《养生主旁、《刻意》、《在青》、《达生》等篇。《在有》篇述守一之术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一长生。”《人间世》述气自斋”之法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瞻彼阅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些话,突出反映r内丹清修的功夫境界口《大宗师》云.“堕肢体,姚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又说:“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樱宁。樱宁者,樱而后成者也。”其功夫境界步步增高,开发出人体潜能。老庄之学为后世清修派和阴阳派内丹家所宗决非偶然,老庄书中有关炼养的名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先秦时的内丹学文物,还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一块传世玉器,上面的铭文阴阳和清净丹派有不同理解。《行气玉器铭》云:“行气一一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大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依清净丹法,谓行气之法,当凝神聚气,运降丹田,入定凝结,萌生真气,逆转督脉,上升泥丸。以天(首)为鼎。以地(腹)为炉,依阴阳之机而修炼。顺此道者便延年,反之则损寿。另外,著名的《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其中也隐含有内丹法诀,今人尚少鉴别。《管子分中将心灵炼养之术直称为”‘心术”,这比道教中“气术”的提法更切中要害。历史资料证明,秦汉方仙道已秘传内丹修炼之术,这也可在《太平经》、《老子想尔注毖等道书中找到踪迹。 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将先秦道家学说向内丹学过渡架起了桥梁,开始将老子道的学说内化为人的心身体验。严君平说:..故人能人道,道亦人人,我道相人,沦而为一。守静致虚,我为道室,与道俱然,浑沦周密。”(《道德真经指归》卷九)这是要人在修炼中净化灵魂,缩小与道的心理距离,直至以人的朴素本性与宇宙的本性契合,把握整个宇宙精神,将自己的心身融汇于道的自然境界之中。而后《老于河上公章句》等书,对人的精、气、神修炼之术多有阐发,为内丹学理沦体系的形成作了准备。自先秦至汉代道教产生以前,是内丹法诀的初传时期,也是内丹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汉代术数学,特别是五行家邹衍的阴旧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以及象数易学的发展,为内丹学奠定了理论支柱。 第三节内丹理论体系的形成 自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是内丹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段时期修炼先天真气的内丹功法尚不占优势,内丹之名称也未确立。当时道教中修仙的方术杂而多端.各种气功流派竟起,百花齐放:修道者逐步将体内能萌发先天炁的关窍认作“丹田”,开始同流行的金丹术相比附。“丹田”一语,出现盖早,《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有“神游上丹田”之说,边韶所撰《老子铭》中也有“存想丹田”的话,同时“丹田”一语还见于蔡琶为祀王子乔墓而撰写的碑文和医学家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可知东汉时修道者已有存思丹田的功法。“丹田”的名称既立,说明道学中已将体内的真气运行法视为炼丹了。自此内丹功法一线圣脉,不绝如缕,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一直传至唐末五代,才突然大放异彩,压倒一切旁门小术,成为道教最正宗的功法。 东汉早期道教中流传的《太平经》,就明确地把人体的精、气、神作为修炼对象,提出“爱气、尊神、重精”的原则,并介绍了眼目人静、守一、存神、胎息、内视等古朴功法。其中说.“膜目还自视,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著席,若居温蒸中,于此时筋骨不欲见动,口不欲言语。每屈伸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太平经合校》第11页)。这其实是丹家“活子时”的火候景象,汉代道学中传有真气运行法应无疑意。《太平经,八卦还精念文》云:“玄子共身,周流相抱,极阴生阳,名为初九。二合生物,阴止阳起。受施于亥,怀妊于壬,藩播于子。子子孙孙,阳人阴中,其生无己。思内洞外,寿命增倍,不可卒致,宜以长久。”(《太平经合校》第338页)丹家修炼法诀在于静极必能生动,身中真阴真阳运行,真精返还,按八卦方位逆转,其景象叮以和《参同契》互参。丹家要诀在于人体精、气、神的凝合,合则为仙,离则为鬼.《太平经》对此讲得也很清楚。 早期道教的教科书《老子想尔注》中,也以结精、炼气、守神为要法,'‘谷神不死”句注云:“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法琳《辨证论》云“其法真诀,在于丹田。”“实髓重精;仙家之奥旨。”可见三张所传之法诀亦是意守丹田,“为柔致气,法儿小时”(“专气致柔”句注).不外丹家返还之道,并注意到老子的阴阳功夫。 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是第一部专门论述内丹法诀的仙学著作。塔参同契》以周易象数学的卦交作符号,以日月运行的规律作理论框架,以外丹炉火的铅汞反应作模型,来论述阴阳交感男女合炁的秘术。《参同契》之学认为炉火烧炼的地元丹法、阴阳栽接的人元丹法、清净孤修的天元丹法是相通的,可以统一在《参同契》的体系之中。《参同契》将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秘诀用隐语记载下来,贯通清修丹法和外丹炉火,被后世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易学中的乾坤配合之理,天道中的日月出没盈亏之象,炉火烧炼中的采铅伏汞五行生灭实验,都隐藏着宇宙中阴阳交感的根本规律,这就是《周易参同契》仙学理论的核心。《参同契》的传世标志着内丹学的形成。 自魏伯阳以隐语将男女阴阳交感的秘传仙术记录下来,“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彭晓《参同契解义序》),郑樵《通志•艺文略》录《阴阳统略周易参同契》三卷,题徐从事撰;又见于《道藏圈经目录》(此书目未著撰人),可知徐从事的《参同契》注本是“以阴阳注之”的。其中“阴阳”二字,只能和马王堆汉墓竹简《合阴阳》是同一个意思,即男女合炁之术。《参同契》云:“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牡鸡自卵,其雏不全”,说明男女双修的阴阳丹法是符合大自然本身的规律的。《参同契》中还有“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的话,指示人元大丹须用“竹破竹补,人破人补”的同类阴阳栽接之术才能奏效。魏晋时,葛洪力倡外丹学的金液还丹为登仙之阶梯,将《参同契》之学解为外丹炉火,影响到隋唐。其《神仙传,魏伯阳芳云:“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足见葛洪之前尚不乏《参同契》的阴阳丹法注本,可惜此后这些古注失传了。而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使今人得见古仙所传男女合炁之术的真面目,并且证明早在汉初仙家就视此术为“天下至道”了。这些竹书和《黄帝内经》、《道德经》、《参同契》一脉相传,学术研究中可以相互参照。 葛洪虽以炉火之金丹大药为升仙之要,但在哎抱朴子内篇,微旨令中亦将清净孤修丹法和男女双修丹法的秘诀留传下来。其一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原文如下: 或曰:“愿闻真人守身炼形之术”。抱朴子曰:“深哉问也。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九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洁。此先师之口诀,知之者不畏万鬼五兵也”。 其功法乃以两目存思日月,使光与身合,内视丹田.口吞津温此液人心室,调和元气,使神悉凝结,如开花结实,孕育佳味,养勿失,丹法和使其化为纯白之气升透三关,在命门处结成“中丹”。《黄庭经》中之功法相一致,为清净丹诀。其二为“二山求生之道”,亦载于《微旨》篇,原文如下: 或曰:愿垂告悟,篙、岱也。“窃闻求生之道,当知二山,不审此山,为何所在,以祛其感”。抱朴子曰:“有之,非华、霍也,夫太元之山,难知易求,不天不地,不沉不浮典卜,绝险绵邀、崔巍崎岖匪休,百二十官,和气氨氮,神意并游,玉井涨邃曹府相由,离坎列位,玄芝万株.,灌溉绛树特生,其宝皆殊,金玉搓峨,醛泉出隅,还年之士,艳其清流,子能修之气飘飘.乔讼可铸,此一山也。长谷之山玉液霏霏,金池紫房,在乎其限,杳杳巍巍,玄愚人妄往.至皆死归也。,有道之士,登之不衰,采服黄精,以致天飞,此二山皆古贤之所秘,子精思之”。 人们不难看出,魏晋以前仙道中秘传的“二山求生之道”和宋明间内丹家留传的“三峰采战之术”,有着某种若明若暗的联系。这段文字又和《参同契》中文字风格相类,实际上“二山求生之道”即是《参同契》中的男女交感合炁丹法。由此可知,丹家分为清净派和阴阳派,魏晋时已见端倪。 魏晋时传世的《黄庭经》也隐藏有内丹法诀。《黄庭经》已开始将内丹称作“子丹”、“玄丹”,重点研习了存神、意守三丹田、内视、调息为主的清修丹法。《黄庭外景经》强调了头部泥丸宫在炼神功夫中的作用。《黄庭外景经》云:“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强调了头部泥丸宫在炼神功夫中的作用。丹家从修持实践中认识到“神在泥丸”,脑为思维器官,也比古医家只讲“心主神明”进了一步。其中“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和瑜伽术修七轮功夫暗合,为中黄直透丹法。《黄庭内景经》已有“玄丹”之名(“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抱朴子内篇•微旨》也有“中丹”之说(“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与,实际上已将真气运行法称作炼丹了。《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天台宗三祖僧人慧思引道人佛,“为护法故求长寿命”,“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使外丹、内丹之名见于史籍。 隋唐时期,《周易参同契》在社会上公开传布.促进了内丹学的发展。据《罗浮山志》载.青霞子苏元朗于隋开皇中,来居罗浮,归神丹于心炼,'‘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 唐代道书公《通幽诀》云:“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内丹之名在唐代初传,多数道士尚不明底细,由子真正得丹诀者甚少,使内丹和一般行气、导引之术相混。直至唐末外丹黄白术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恐慌,迫使道士借外丹之名而论内丹,以维护仙学之声誉,内丹学才渐为世人所知。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将佛教禅宗的止观、禅定法融人内丹学,是内丹学的一大发展。司马承祯本人修持功力甚高,人睡时脑中发诵经声,“额上有小日,如钱,光耀一席。”〔《续仙传》)他将修仙过程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道“渐门”,又以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为修道七阶次。清代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追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眼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其说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方氏不懂仙学,其述仙学源流多谬,然局外人看内丹学之旁涉禅宗,兼附易理,“欲并儒释而一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却是在唐代就完成了。 唐代仙学由外丹学转为内丹学,并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吴绮、罗公远、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陶植《还金术》云:“凡言水银可以为金丹者,妄人也;言朱砂可以驻年者,不知道也”。然张果等内丹家亦兼炼外丹。内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其中有《日月玄枢篇》、《通幽诀》、《元阳子金液集乡、《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真龙虎九仙经》、《还丹金液歌》、《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滚大还丹契秘图》等。唐人将男女双修丹法亦称阴丹,有《阴丹慎守诀》、《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等书传世。须要指出,唐以前丹法虽较古朴,但易修炼,无太多秘诀,故成道者亦多,这是不容忽视的。孙思递没有丹经传世,但依古法修炼得道,寿过百龄,亦非后世一般丹家可比。故胎息、房中、存思诸法门,皆可激发人体真气,人内丹仙学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