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张继禹:真实人生 感悟抱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张继禹 参加讨论

    “抱朴”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之一,体现务道者的修行宗趣与理想人生境界。它引导人们弃除浮华,弃除物累,回归自我,保持质朴无华的本真,以获得一种朴素的生活、真诚的人生,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合道理想,与当今社会一些人推崇的富贵金玉、功名利禄、势力威权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看似与现实追求不相一致的人生态度,却正是对人生真实意义的最美好追求!两千年来历代奉道之士对“抱朴”教义的感悟和实践,使之成为了道教修持修行的根本归依。
    抱朴以保性命之真的道教教义,渊源于道家,是道教与道家一脉相承的具体体现。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 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之“寓术于道”的智慧,也正是道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 《汉书·艺文志》 中也说:“道家者流……,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智慧以追溯事物本原、返本复初为要,内修道德,见微知著,具有高度的预见性、洞察力和判断力,若能正确而透彻地加以理解,就会达到“事少而功多”的效果。
    两晋时期的著名道士葛洪真人,自号抱朴子,并撰著 《抱朴子内外篇》,以显明“抱朴”之宗趣。他在 《抱朴子内篇》 中就曾引用司马谈在 《论六家要旨》 中对道教思想的总结性言论,以强调道教思想对人生价值和行为的指导性,他说,“道家之教,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并强调之所以能如此的根本在于“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他对自己之所以以“抱朴子”为号这样说道:“洪之为人也,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葛洪真人以“抱朴”之号表明自己恪守本真、不忘本性的心迹。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朴”字,怎么体悟“抱朴”及其现实意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朴散则为器
    道祖老子在 《道德经》 中说,“道常无名,朴”。杜光庭对这句注为:“寂寞无为者,道之真也,故谓之朴。生成应变者,朴之用也,故谓之道。道、朴,一耳。”如果说“道”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朴”就是“道”在运行中的具体体现。 《道德经》 中提到“朴”的概念还有多处,如第十九章的“见素抱朴”,这里的“朴”指人质朴的性格、纯朴的行为;第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是指大道的本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希望天下百姓去除过多的奢求和欲望。“朴”,从其原意———未经加工的木材,演变为道教思想中的宇宙生成之初的状态、万物未经雕琢之前的原本、人的本性、本真。
    《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中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的存在是一种“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状态,是没有具象且不可察知的天地运行的规律,恍恍惚惚不可感知,所以要把握它是非常困难的。 《易经·系辞上》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隐藏在万事万物中的“道”、“朴”显现出来的具像就是器。“器”是具体的事物,是通过道的法则、规律、原理发展出来的形态、技术、方法,只有通过对“器”的研究来充分把握道,如通过对阴阳、天地、日月、水火等载“道”之器的探究,才能发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妙。只是在这种把握中,要牢记“道决定器”,道是事物作用的不竭源泉和宗主,宗主决定器物,器物则依赖于道而存在活动。天地之道在自然,万物之道在和谐,做人之道在真诚,行事之道在诚信,人生之道在和悦,修养之道在修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老子想尔注》 中称“朴”为道之“本气”,若“人行道归朴”,就能与道相合。“抱朴”———保持质朴的本真,亦成为道教徒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元代道士李道纯曾说:“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素朴纯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素朴纯一,才能知晓天地自然永恒的奥妙;抱朴守一,则是修仙的基础。道教提倡先修炼出一颗纯净无杂念的心,再寻求形体上的长生。所以南华真人在《刻意篇》 中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去除世人所看重的名利、志气和精明,回归于无染无杂、神明朗然的纯素境界,使人性回归朴而不散的合道本真。
                               二、抱朴为修身之本
    在葛洪真人神仙道教的思想中,既有对传统仙道思想的继承,又有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修行证道,既做到济世利人,又得超凡入圣。正如他自身所号“抱朴子”一样,他提倡学仙要在抱朴,修道之人要持守朴实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得道成仙。生活中,要以一颗无欲的心、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追求一个澹泊超然的人生。
    《抱朴子·论仙》 中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心中无欲无求,才能洞观一切,外察内省,修身悟道。若能做到“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福不请而自来,祸不禳而自去,道自归之,成仙亦指日可待。
    人们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有满足生活和生理基本需要的欲求,生之所需是人类社会之常态。然而,道教修仙则强调以清静寡欲为宗旨,以务生之所本。太上老子在《道德经》 中说:“常有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常足矣。”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无欲则刚”,才能抵制来自凡俗的种种诱惑;“淡薄守志”,则能以高尚的情操净化社会的风气。 《南华真经·大宗师》 中也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有了“天机”,即可保持“无欲、常足、超然、逍遥”之态,具备了得道成仙的基本素养。
    现实社会,充满着种种诱惑,如葛真人所说“荣华势利诱其意,素颜玉肤惑其目,清商流徵乱其耳,爱恶利害搅其神,功名声誉束其体”。因此,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改变。如何在“独善其身”的同时再“兼济天下”,是道门中人修身、学仙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方面,学仙之人,不能汲汲于功名利禄、金钱酒色,要做到葛真人所说的:“夫有道者,视爵位如汤镬,见印绶如縗绖,视金玉如土粪,睹华堂如牢狱。”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人羡慕的逍遥神仙。另一方面,则要求“为道者当先立功德”、“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积善立功,救济危穷,护人疾病,度己度人。
                                三、抱朴为养生之要
    道教历来重生恶死,葛洪真人在倡导神仙理论的同时又极其注重养生,他的养生学也为后代道门中人所重视。 《抱朴子·内篇》 中论述了大量的神仙导养之法,在注重“道”的同时,也注重“术”的修为。他说,“所为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强调了养生延年的关键。葛洪真人还告诫我们:“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货,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
    养生的关键, 《抱朴子·微旨》 篇中讲到:“‘敢问欲修长生之道,何所禁忌?”抱朴子曰:‘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
    “不伤”,成为 《抱朴子》 讲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极言》 篇中说:“人生之为体,易伤难养,方之二木,不及远矣。”故“养生以不伤为本”,也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治未病”。可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
    这里所说的“伤”,包括这些方面:“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要做到“不伤”,就要“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所说种种,无非就是强调一个“度”,无论做事还是养生,都要有个限制,尊自然之理:“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如若“过度”,则会落个“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的下场,又何谈养生长寿呢!这种节嗜欲、保性命的养生法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很有指导作用,即不要纵欲过度,不以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享受。
    《抱朴子·至理》 中说:“夫人所以死者,损也。老者,百疾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柱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在具体的养生学仙方法中,葛真人在强调金丹至要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行气之法,认为修道者若循此而行,可得延年久视。他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进而认为气是可以调理的:“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少者其竭速”;其次肯定了行气对人体有益的作用,指出:“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驱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曰胎息而已”;同时也把“宝精行气”作为修仙之要,即所谓:“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从而达到以气养神、以神养形、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理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依据,是经过前辈古人身体力行而检验过的一套有益于健康的方法,道门中人应尽最大努力去弘扬道教养生学中有益于现代社会和人们健康的内容,使道教能够真正地服务社会。真人曰:“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关键是看我们要怎么去做,本着什么样的出发点去宣扬道教的文化。
                                 四、抱朴以克服人心危机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虽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是由于大众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使人的私欲之心进一步膨胀,使得社会物欲横流、浮华浮躁风气恣行,并由此带来了本性迷失、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令人堪忧。
    人的追求太多,欲望太重,奢求太高,如若达不到目的,就会失望、悲伤、苦闷,从而扰乱了清静之神,诱发疾病的产生。葛洪真人告诉我们:“谢荣名,损利禄,割粲烂于其目,抑铿锵于其耳,恬愉静退,独善守己,谤来不戚,誉至不喜,睹贵不欲,居贱不耻。”在内要节制自己的好恶情感,恬愉静退;在外则要拒绝凡世间的引诱,独善守己,滤净心灵的尘沙。减少私欲,从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诚如南华真人在 《达生篇》 中所说:“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也就是说,弃世、无累、正平与生命的健康生息是密切相联的。
    太上老子则告诫人们要“绝巧弃利”、要“去甚、去奢、去泰”,去除一切乱真的诈伪机巧与贪婪势利。正如任法融会长曾经说,“去甚”即去除极端要求,“去奢”是要去除过分厚享,“去泰”则是指避免超常生活。使身不为安逸所困,口不为厚味所牵,形不为美服所缠,目不为好色所惑,耳不为音声所乱。让人回归于俭朴的生活,让身心回归于原本的敦朴。不内变,使心神专一;不外从,以免因追随外物而受累。在生活中崇尚俭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反对挥霍享乐,反对虚华放纵。时时防止本性被外在的富贵、名誉、厚味、美服、音声所扭曲与异化,固守人的淳朴本性。与人交往时诚实不欺,不媚上,不谄下,不弄虚作假,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不口是心非,从而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经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南华真人也曾借孔夫子之口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之险险于山川,人心之难知难于知天。”心是一身之主,也是善恶的根源。因此,所谓修道即修心矣。而修心就是要固守人心的纯朴本性,使心不狂汲外驰、不巧诈虚伪。使心地真诚,心神泰定。心神定则鬼不能作祟,心神定则魂魄相安,能全性命之真。南华真人在《天道篇》中说: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
    诚若前文所说,抱朴的根本要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抱朴的人生,亦若抱朴子在《塞难篇》 中所述太上老子与孔夫子见面时的一番言论:“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故老子戒之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可见,抱朴之要在复归于有益于生命的本来之真,追寻大道的永恒。
    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这句话正是对道教“抱朴”之教义的社会教化功能做了很好的注解。在此,呼唤人心多一份恬淡,社会多一份真诚;人心多一些单纯,社会多一些宁静!愿人心能得安顿,志气能得安闲;精神能得独立,思想能得自由!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张继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