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崇阳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功成而及时身退 《汉书》中有一个二疏辞官的故事。汉宣帝时期,东海兰陵人(今属山东苍山县)疏广,字仲翁,从小好学,通晓《春秋》,在家乡教授学生,有许多人从远方来,向疏广学习《春秋》。不久被朝廷征召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汉宣帝立太子,选丙吉为太子的太傅,选疏广为太子的少傅,没过多久,升疏广为太子太傅。 疏广(资料图:图源网络) 疏广的侄儿疏受,也因为贤良而被征召为太子家令。疏受为人有礼有节,谦恭谨慎,聪明机敏而且颇能言辞。有一次汉宣帝驾临太子宫殿,疏受拜见应对得体,晚间设酒摆宴,酒席间迎奉祝酒,言辞闲雅有礼,很合汉宣帝心意。没过多久,汉宣帝升疏广为太子少傅。就这样,叔侄二人同时做了太子的老师。 太子每次上朝,都带上二疏,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二人同为太子的老师,朝廷众臣,都以此为荣。做为太子的老师,二疏花了五年的时间来教育太子,太子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已能通晓《论语》《孝经》等经典。 有一天,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而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可以不至于陷入困境’‘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啊!现在我们做官已经做得很大了,太子老师的名分天下人也知道了,该有的荣耀也已经获得了,这个时候如果不知道退去,只恐怕日后会后悔啊!不如我们叔侄二人一起出关归隐,告老还乡,以享终年,这不是更好吗?”疏受叩头答谢道:“一切听从叔叔的安排。” 于是,二疏都向朝廷请了病假,过了三个月,疏广向朝廷称自己和疏受病重,要告老还乡。汉宣帝同意了二疏的请求,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赐给他们黄金五十斤。朝廷中许多大臣在郊外的驿道边为二疏送行,送行的车辆有数百辆之多,在路边看到这场景的路人都感叹道:“啊!真是贤良的两位太子老师啊!”有的人为此而叹息,有的人还为此流泪。 不保留获得的钱财以免招致怨恨 疏广回到家乡,让家人在家里摆下酒席,邀请族人和旧友宾客前来饮宴,天天如此,大家很是快乐。每过一阵子,疏广就会问家人,还有多少黄金了,赶紧给大家设宴款待,不要留藏,花掉为止。就这样,一直设宴款待了众相亲一年。 在赏赐面前知道满足(资料图:图源网络) 疏广的子孙暗地里告诉疏广平时特别亲近的老人,说:“一年下来,饮宴的钱快要花完了,还请老人家能够劝劝,买些田宅。”老人在空闲地时候,将此事询问了疏广,疏广说:“我不是老糊涂不念及子孙,以前家中有些田地,让子孙辛勤耕作,也足够自供衣食了。现在,如果再给他们增添田宅,只会让子孙变得懒惰和懈怠。贤人有过多的钱财,那么会磨灭掉他们的志气;愚笨的人有过多的钱财,则增加他们的过错。而且一个人如果为富不仁,只会招致别人的怨恨。我也没有什么好教育我的子孙的,不过是不想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招致产生过多的怨恨。还有,此黄金是皇上和太子给我惠养天年的,我喜欢拿出来与乡人宗族一起享用,以此度过我的余日,也是可以的吧!”族人听后没有一个不心服口服的。最后,二疏都尽享天年,寿终正寝。 《道德经》第32章“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适可而止的状态。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秋收而冬藏,日月、万物都知晓满足、知晓不去无限度的满盈,才能有规律地、长久地存在,不至于立刻危亡。 贪求的欲望,永不知满足,永不知停止,过度执着于求财、求官、求名、求一切想求之事……所要经受“求不得”之苦,欲火焚烧,内心焦灼。已经犯下的错误,还自以为是的坚持,不知道停止错误的脚步。已经造成的伤害,却不知悔改,还自以为是的否定,不知道承认这伤害的事实。这些不符合道的举止,不符合规律的行为,只有及时的停止,才不会产生更大的危亡,才有继续生存发展的可能。 “知止,可以不殆”,才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收获平和与安宁。(编辑:妙眼) 方崇阳道长简介: 无锡市道协副秘书长,周铁城隍庙住持。江苏无锡人,2008年至2011年于武当山道教学院学习,2011年至201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讲经班进修,2010年荣获全国“崂山论道”玄门讲经二等奖。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