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冲 重阳创教 全真道创始人王讳重阳(1112-1170年),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家业丰厚,弱冠修进士,又善武略,捐文场,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 壮志凌云,文武之进却都无所成,外加宋金乱世、民族矛盾错综,于是慨然弃家入道,改名为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金正隆四年(1159年),重阳真人在陕西甘河镇遇钟离权和吕洞宾二位仙人密授修炼口诀,随后便至南时村修筑穴室“活死人墓”修行,自号王害风,对外佯装疯狂。金大定七年(1167年),自焚其居,至山东寻找传人。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活动期间,重阳真人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丘处机、郝大通和马钰之妻孙不二七人为徒,并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三州五会”全真道民间教团组织,以“全真”广传其教,教徒遍及山东。金大定十年(1170年),重阳真人在前往陕西途中的河南开封辞世,安葬于终南刘蒋村其旧隐之地(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王重阳祖师(资料图:图源网络) 重阳真人在山东创教的短短两三年时间,为全真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留有许多著述,系统阐述了全真道各个方面的思想,如《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等。全真道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并发展成显赫的教派,这与重阳真人以独特的教义教规来教育弟子是分不开的。尽管有人认为全真道在重阳真人之时还没有制定戒律和教规,但是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是属于规范性的内容,尤其是《重阳立教十五论》便可看成创教的定制之作。全真道至今兴盛不衰,与重阳真人创教初始就重视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重阳立教十五论》就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混性命、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立教要点,阐述了全真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集中体现了重阳真人的立教主张,为当代道教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教育目的——全真入圣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即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何种变化,产生何种结果的期望。道教一般把培养的人才称为“真人”、“至人”、“圣人”等,这是道教所推崇的理想人格,《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教育目的也不例外。 南华真人在《逍遥游》中就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完全自由,摆脱了物质世界的限制,“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无待”境界。 东晋葛洪祖师在《抱朴子内篇》对道教“成仙”说作了论证,“谓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谓始必终,而天地无穷焉。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何独怪仙者之异,不与凡人皆死乎?” 重阳真人也对神仙可成作过类似论证,“试以物理验之,矿之锻炼可以为铁,铜之点化可以为金,鱼超吕梁而为龙,雉入大水而为蜃。冰之易消者,藏之可以度夏;草之易衰者,覆之可以越冬。人能割爱去贪,守雌抱一,游心于恬淡,合炁于虚无,亦可以高举远致,蹑景登虚,逍遥乘御寇之风,往来飞应真之锡,骑鲸而游沧海,跨风而上青冥。” 然而,重阳真人创立的全真道的修真成仙信仰已不是此前传统道教所宣扬的肉体飞升,而是蜕去凡俗的驱壳,跳出世间樊笼的灵魂成仙,即“全真入圣”。 《逍遥游》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资料图:图源网络) 肉体长生成仙之说自先秦后经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大力宣扬而至极盛,甚至在隋唐时期也还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弊端也被暴露无遗,隋唐时期的人们已较多地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甚至抨击,从而使得道教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唐末以后的内丹学家革新旧说,使道教的发展出现转机,重阳真人创立的全真道承其新说,使灵魂成仙说主导了道教新的发展方向,并得到广泛而迅速地传播。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得道成仙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第十五论离凡世》) 重阳真人创立的全真道追求长生成仙,但鄙弃肉体,认为人的肉体只是行尸走肉,不能作为长生不死的成仙主体,真正能够成仙的是肉身中不生不灭、超出生死的“性”,即与“道”同一的“元神”或“真灵”,又称为“心之性”、“本真”、“真身”、“真性”或“法身”等。长生不死并非指肉体长存,而是以与“色身”相对的“法身”为修炼对象,“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第十四论养身之法》) 法身实际上就是可以离凡世的“心地”,修仙是修此“真身”或“真性”,成仙的主体是“元神”或“真灵”,可以看出,重阳真人创立的全真道扬弃了外丹烧炼之术、流行世间的符箓、漱咽等修道方术,而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全真”成为长生成仙、超凡入圣的唯一途径。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资料图:图源网络)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第十二论圣道》) 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不信仙之可学,不信命之可延的疑惑,重阳真人明确表示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得道成仙,只有高明之士、贤达之流,经过苦志多年的积功累行,涤除嗜欲、恬愉淡泊,超脱物外才能进入与道合一的圣人境界。那些始勤而卒殆的无志之人,就算位高权贵也无法位列仙阶,超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第十三论超三界》) 想要让元神、真性超出三界达到圣境,就必须体任自然,无为不争,鄙弃名教,摆脱自我虑念,忘乎内外之分、荣辱之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