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人孟子曾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意思是说,当时全天下的学说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兼爱、非攻而著称的墨家学说,一派则是以贵己为首要目标的杨朱学说。尽管占尽了半壁天下,但孟子却对墨子和杨朱两个人的学说思想都不赞同,他甚至放下了文人的斯文,用极尽恶毒的语言骂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杨朱:孟子口中的“一毛不拔”说的就是他 谈起杨朱,最容易和“一毛不拔”这个成语联系起来,这原本便是孟子对杨朱的大讽刺。 铁公鸡——一毛不拔(资料图:图源网络) 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天下战乱纷争,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作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阶层,根本无力也无法耕种田地,所以不得不投靠权势以求自保。然而社会动荡,生存已经成为难事,所以墨子和杨朱针对当时社会时弊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学说。墨子认为,普天之下的所有人只有相互平等去爱对方,不分亲疏远近,才能换来世道和平。这便是“兼爱”“非攻”的思想。杨朱则认为,只有每个人更看重自己的生命,不会为了利益去做出自我伤害以及伤害他人的事情,只要人人都可以这样做,一样会得到社会稳定的理想结果。这是杨朱提出的“贵己”的学说。 关于杨朱的学说,《列子·杨朱篇》中曾记录道:“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由此可见杨朱是非常注重自身权益的,他还说:“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不去之”,即每个人都只应该拥有并珍惜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去奢望他人的,由此才能天下大治。但这样的观点在孟子眼中却是大逆不道的。孟子认为,杨朱把自己的地位看得过于重要了,甚至超过了君王和天下。于是孟子便断章取义认定杨朱是一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吝啬鬼。 孟子认定的杨朱形象,同样出于《列子·杨朱篇》,文中记载了一则杨朱和他的学生禽骨釐的一段对话。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杨朱画像(资料图:图源网络) 当禽子第一次问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时候,杨子认为这样的问题实在荒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禽子又说,这是一个假定的问题。但杨朱更认为这假定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转身不回答,或者是觉得根本不值得回答。这就为孟子找到了把柄。在孟子看来,杨朱是被禽子质问地无以回答。为了救济天下,哪怕拔他的一根毫毛他都不愿意,所以孟子认定杨朱是一个切切实实的“一毛不拔”的反面教材。 实则,这只不过是孟子的断章取义的理解,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杨朱不但与此形象完全不同。 贵己说:一个人难道比一个国家还重要吗? 接着上面的故事,禽子把老师质问一番后,却遭遇到了他的师兄弟孟孙阳的反驳。孟孙阳先问禽子,假如有人要伤害你的皮肤,然后你就可以得到黄金万两,你愿意吗?禽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没问题。孟孙阳又问,假如砍下你身体的一部分,来换一个国家,你愿意吗?禽子犹豫了。梦孙阳解释说,虽然一根毫毛和皮肤、和身体比较显得非常微小,但皮肤和身体都是由一根根毫毛汇集起来的。你轻视了一根毫毛,推少及多,自然也就等于轻视了自己的身体。那又为什么用你身体的一部分换一个国家你却不愿意呢? 黄宗羲说过一句话,“使天下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而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资料图:图源网络) 很显然,孟孙阳比禽子更得老师思想的精髓。也正是在这一问一答的背景下,杨朱提出的“贵己”的学说便具有了超越性。只要人人都不损一毫,不为了利益和欲望去相互争夺至头破血流,天下就会再没有战事。杨朱还说:“不横私天下之身,不横私天下物者,其唯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这是最典型的天下为公的理念。杨朱真正反对的是,社会对个人应有权利的践踏,一切社会道德规范都不应该建立在侵害个人合理自由的基础上。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说过一句话,“使天下之人不得自私,不得自利,而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这正是对杨朱的思想最好的解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