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万景元 洞神部的《三皇经》为啥消失了? 《三皇经》在道教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多次提到《三皇内文》,说:“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家有三皇文,辟邪恶鬼、瘟疫气、横殃飞祸。”又说:“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 足见郑隐一系对于《三皇内文》是很推崇的,地位很高,其主要功能是核召万神。所以后来陆修静祖师,整理三洞经籍的时候,将《三皇》系的经文划为洞神部。与洞真部的上清《大洞真经》,洞玄部的《灵宝经》并列。 隐者入山 仙人传道 《三皇文》的传授 关于《三皇文》的由来,《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记载:“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三皇》文是南海太守鲍靓于嵩山石室中得到的,“殆天授也。” 《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云:“按《三皇经序》云:鲍君所得石室之文,与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陆先生时所得初传弟子孙游岳,有四卷而已。孙后传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卷耳。”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鲍靓从石室中得到《三皇文》之前,道士之间就有《三皇文》传授。后来一并传给了他女婿葛洪。新旧《三皇文》后来被陆修静祖师得到,又传给了孙游岳,孙游岳真人传给了陶弘景先生,到陶弘景真人的时候,《三皇文》增加到了十一卷。 简寂先生陆修静像赞 陆修静祖师将《道德经》替代《三皇文》 陆修静祖师整理三洞经籍的时候,基本上确立了洞真上清、洞玄灵宝、洞神三皇的对应关系。整合了当时南方的三个主要经系,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但是,在陆修静祖师整理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却将《道德经》和《上清大洞经》、《灵宝经》相提并论,没有提到《三皇文》。其中颂曰:“灵宝及大洞,至真道经王。如有五千文,高妙无等双。” 又《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中,太极真人曰:“灵宝经者,众经之宗,难以言宣。五千文微妙,众经大归义一也。洞真三十九篇,三十九真人说之者,盖无生之文矣……后代圣人更出法,唯道德五千文、大洞真经、灵宝不灭不尽,传告无穷矣。故曰无生之篇,众经之王也。”在这里,也是将《道德经》、《大洞真经》、《灵宝经》一起提及,称赞《道德经》与其他两部经典,为道教最高的经典。并没有遵从三洞体系的说法,将《三皇文》称赞为最高无上的经典。 道经作谶言 唐朝皇帝下诏焚毁《三皇经》 唐朝是崇道的朝代,唐朝皇室奉老君为祖宗,多次追加尊号。道士也曾经被划入宗正寺,由管理皇室成员的机构负责管理。其对于道教之尊崇,不可谓不高。但是,就在唐朝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焚毁道经的事件,烧的还是洞神部的《三皇经》。 这又是为何呢? 据《法苑珠林》记载,唐贞观二十年,吉州囚犯刘绍略的妻子王氏,有五岳真形图和十四纸《三皇经》,上面写着:“凡诸侯有此文者,必为国王。大夫有此文者,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钱财自聚。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这些文字,被检查牢房的吉州司法参军发现了。追问此经文从何而来?刘绍略说是从道士处得之。 司法参军觉得事态严重,于是将此十四纸图经,封奏京城。皇帝担心经中所宣扬的话,会被有心之人利用,作为谶言,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于是召来下清观道士张惠元,西华观道士成武英等审问此事。两位祖师禀云:“此先道士鲍靓等所妄为墨书。非今元等所造。”皇帝下诏焚毁《三皇经》。 皇帝下令焚经 这个时候负责分田的官员,就上奏说:“之前规定道士受《三皇经》者,可以荫田三十亩。既然《三皇经》是伪经,那之前受《三皇文》的道士所得的田亩,应该追回。” 京城的道士担心田亩被追回,赶紧申请,将老子《道德经》代替《三皇经》。而之前散落民间的《三皇经》也被搜罗,付之一炬。 道经珍重,秘于天上,仙官玉女,守卫灵文。正教当行,则流传下世。劫难来临,则收归天庭。陆修静祖师在南朝的时候,将《道德经》替代《三皇经》,与《灵宝》、《大洞》并称为至高的道经。到唐朝的时候,《三皇经》因故被焚毁,当时道士申请将《道德经》替代《三皇经》,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万景元 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