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崆峒山美名远扬、成为历世道家心向往之的道教圣地的渊源,毋庸置疑地要归功于集上古道学之大成的仙真——广成子。正是由于这位深谙“至道;”的仙真隐居在崆峒山石室中修习道术,引来了被后世奉为华夏始祖的黄帝前来问道,进而兴起了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之风,也使得众人纷纷仿效黄帝前来崆峒求道。 崆峒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史籍中最早记载“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是《庄子·在宥》: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剪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窃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汝: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无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教“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理念 按《庄子》所载,黄帝先询问治国之道,广成子予以斥责,其后黄帝历经三个月修身养性,再往拜访,请教治身之道,便有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广成子对于“至道”的精辟论述,由此也就引出了此次问道所体现出的道教“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理念。 众所周知,道教是重生的宗教,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应当通过各种内在的修炼以及外在的辅助以期达到延长生命甚至长生不老的目的。这也使得修生养性之学在道教中成为主流,因而出现“十道九医”的现象。而相比于修身之道而言,治国之道在道家看来,则属于末流。《吕氏春秋》中记载:“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且道家认为:“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通晓修身养性之法,即可推及治理国家。所以,历代高道多隐居修炼,即遇高官厚禄诱以入世,也不为所动。 而作为当政者的黄帝,亦应遵循“欲治国,先治身”的原则,用清静无为之法,顺应自然规律,定能实现天下大治。然而,黄帝在见到广成子之后不问治身之道,直接请教治国之道,这一舍本逐末之举非但没有得到回答,还受到广成子严厉的训斥。有关于广成子训诫黄帝的原因,恩师刘永明先生曾作过分析: 黄帝的“欲取”与“欲官”,显得踌錯满志,自信非凡,但也显然属于及其主动有为的行为,即便是现在看来这也应该是“有为”的极致,相当于力图把握自然规律,造福天下,与现代科学技术想要达到的最高目标相一致。而在道家看来,人主观有为的手段不合乎“至道”的无为要求……人君只有“慎守汝身”,“守一”“处和”,以这样的“无为”之法与“至道”合一,才能顺应大道中“佐五谷”、“养民人”、“遂群生”。 遭受训诫之后的黄帝,经过三个月的反思与修养,再次前往广成子住处问道。这一次,黄帝抓住修道之本,询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倾囊相授至道之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从这段关于修身之道的论述可见:广成子认为观察、听闻来自外界所传达的不良信息会扰乱自身精祌的淸静,只有闭塞视听免为干扰,才能实现心祌淸静进而达到形体的长生。其后又进一步指出在保持心神清静的基础之上,还要注怠形体的清静。不要过分劳累形体,不要耗费自身的精气,这样才能长生久视。最后做到眼睛看不到外界的诱惑、耳朵听不到不良的讯息、内心不会有所动容,这样就能使精神守护形体,从而实现肉体的永生。 保持内心清静恬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归而总之,广成子所述修身之道,在于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保持内心的清静恬适,不受外物干扰,不要力图去“多有所为”地把握甚至改造自然规律,深刻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通晓了这样的治身之道,自可推及到治国上亦应遵循自然运行的法则,顺应“大道”,切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妄为。 “黄帝问道广成子”对道教的影响 《庄子》中详细记载了“黄帝问道广成子”的过程及内容,其后诸书虽多沿用《庄子》所记,基本内容并无太大出入,但亦有所增益,可推知“黄帝问道广成子”在后世道教中影响之深远。《金锁流珠引》中则对于广成子教授黄帝治身之道添加了新的内容。“广成子授黄帝曰:‘帝欲求真,莫过坚身。帝欲坚身,莫过通神。’”可见此时“黄帝问道广成子”已有较大影响,这才导致道书所载问道内容的增加。 《云笼七签》多处提及“黄帝问道广成子”,有直接抄录《神仙传》所载的,亦有较之于前书有所增益的,亦有问道内容不同于此前诸书的记载,但问道地点仍记为崆峒。此外,经书中提及“(广成子)乃授以(黄帝)《自然经》一卷”,为前书所未有,可见“黄帝问道广成子”在后世道教中影响之大,才使得后世对于此次问道的记载不断扩充。 除了历代道籍对于“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多加引用与增益,体现出“黄帝问道广成子”在后世影响之深远以外,近世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对于“黄帝问道广成子”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道教产生的源头:“粤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礼;柱下传经,仲尼兴犹龙之叹。道教渊源,由来久矣。”而之所以有此说法,主要的原因在于历代道书纷纷宣扬黄帝得以飞升成仙,广成子所授之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仍以“炎黄子孙”称,足可见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有鉴于此,将其飞升成仙与问道广成子紧密联系在一起,显然神化了道教修炼术的功能,也正是基于此,人们开始渴望通过修炼道术实现长生成仙,从而为道教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强实的基础。也正有此方面原因,黄帝又被奉为道家始祖,故有“黄老”之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既然“黄帝问道广成子”对于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故事的发生地——崆峒山自然在道教史上应该占有重要一席,亦从侧面印证了西北道教史在中国道教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腾讯道学独家编辑整理,编辑/怀霜) (腾讯道学独家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选自兰州大学2104年硕士学位论文《古代甘肃道教人物辑考——以<道藏>为中心》,作者张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