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张三丰论“道”与“身”(三):修道修身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研究生论坛 梁巧英 参加讨论

    修道以修身为大
    作为生命的物质载体,身体其实是与生命分不开的。任何生命现象皆须有一定的形体,形体完备则生命产生。道教将人的生命现象分为两个相关的部分,即性与命,且性命同体。性指精神生命,命指机体生命,而身则为体。对于道教来说,不仅性、命的问题极其重要,承载性、命的体,即身体也同样重要。没有身体就使得性命的问题失去意义。
    
    内炼成仙(资料图)
    以内炼成仙为纲宗
    张三丰继承唐宋以来内丹家的思想,以内炼成仙为纲宗。内炼即自身身体的修炼。内丹祖师张伯端曾云:“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所谓“金丹”即是以自己的身体为鼎炉,以自己的精气神为药物,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的修炼,在人体内结成的“内丹”。张三丰认为修道重在修身。他在《水石闲谈》中有三处提到修身,有七处提到保身。刘悟元注《无根树》:“无根树,花正幽,贪恋荣华谁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他这样解释到:“花者,树之精神发焕。人之身如树也,人之真灵如树之花也。凡树有根,故能生发而开花。惟人身无根,生死不常,全凭一点真灵之气运动,真灵旺则身存而生,真灵败则身亡而死。人之存亡生死,听其真灵之旺败耳,是真灵者,虽为人树之花,而实为人树之根。莫待风波坏舟,丧却性命。一失人身,万劫难出矣。”这里,“舟”即指“人身”。人生无论贫贱荣华,必须善保其身,失身即失一切也。张三丰哀叹人生无常,世人常常贪恋浮尘,被琐事缠身而不肯放下尘事回头去保养身体,等到身体被损,则悔之晚也。
    
    明哲知几(资料图)
    人身形成是因为先天真性真命统一为一体
    张三丰认为,人身形成是因为先天真性真命统一为一体。但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身由于受到世间种种物欲、尘事对身心的污染、蒙蔽或摧残而落为后天之性命之存在。欲使“体化纯阳,形骸为之永固”必须进行自身炼养,即使后天之性命返还先天之性命,达到身之永固,道之长存,身道合一。在身体炼养的方法上,张三丰提出一整套具体的修炼思想与方法。即阴阳、性命双修,内药、外药兼采,内丹、外丹兼炼的辩证修炼方法。前面提到,张三丰把神气与性命等同,性命融于一体,修身即是修性修命。在修身方法上,他竭力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在性命双修问题上全真道南派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北派则主张先修性后修命,而张三丰在性命双修上则倾向北派,他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不管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都是修身的手段,只涉及修炼方法的次第,并不偏与一功。其实在实际修炼中,二者互融互补,并不能截然分开的。性命皆存于人的一体内,离了命的性,便无着落。韩康伯解释《周易》云:“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生”曾被人为“性”,“生之极”也就是“性之极”,即性所产生的根源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