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松静功之三大放松法 远离病痛一身轻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养生之道网 newdu 参加讨论

    松静功是一种静功功法,主要是要求放松和入静。姿势不拘,卧、坐、站皆可。练功时微闭双目,自然呼吸。呼气时默想静和体会松的舒适,或配合意念放松,逐步将全身调整成自然、轻松、舒适,解除紧张状态,排除杂念,安定心神,从而调和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
    松静功是比放松功更进一步的功法。放松功强调的是心身放松,而松静功的核心是在放松功的基础上,神志越来越宁静,逐渐达到气功态。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松静功所达状态属于自我催眠状态
    所谓神志的宁静和气功态是指意识由普通的清醒状态进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练功人除自知自己是在练气功外,大脑皮层的其它部位进入到主动休息抑制状态。当练功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身体会产生一种飘飘然的舒适感。身体的感觉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以听觉为例,即会感觉外界的声响变得遥远微弱,甚至完全消失,呈现“虽有惊雷而无动于衷”的现象,又可对要想主动感知的事物感觉的极其清晰敏锐,达到“金针落地亦能闻其声”的程度。上述状态被气功界称为“入静状态”或“气功态”。而从现代心理生理学角度来看,它在实质上属于自我催眠状态,是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身心真正放松后采用意守法
    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各种意守法。这种方法是在放松功对心身放松的基础上,主动地将意识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对象上。这个对象可以是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一个病变的脏腑、经络、一个穴位,也可以是一个美好的客观事物,如一盆鲜花、一幅壁画、一件令人陶醉的往事等等。这种意守法应该是在心身真正放松后自然呈现的,而不是强行追求所能达到的。对意守的对象又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没有意念是不可能的,而意念太重也不是好事,或可使意念的内容消失,或可使气功态时意守的对象在意识回到清醒状态时也无法消失,转化成一种练功偏差。
    功法操作
    一、四面放松法
    1.前面放松 自面部开始,依次为颈部前面、胸部、上腹部、少腹部、两大腿前面、两膝、两小腿前面、两足背终于两足十趾。
    2.后面放松 自头部后侧开始,依次为枕部、项部、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面、胭窝、两小腿后面终于两脚跟部。
    3.左右两侧放松 自头侧面开始,依次为耳颞部、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两前臂、两腕、两手十指,意守1~2分钟后继续放松,自两腋、两季胁部、腰部两侧、两大腿外侧、两小腿外侧、两足终于两足十趾。
    4.中线放松 自百会开始,依次为脑正中、咽喉、胸正中、上腹正中、脐后肾前、会阴、两大腿内侧面、两小腿内侧面终于两足涌泉。
    如此反复放松30~60分钟2~3个循环,每次放松后意守大敦或涌泉穴,守3~5分钟。
    二、局部放松法
    在四面放松法的基础上,再单独放松身体的某一病变部位,或某一紧张点,默想该处,放松3~5分钟。
    三、整体放松法
    将整个身体作为一个部位,默念放松。
    1.从头到足笼统地、似水倾头流泻式向下默想放松。
    2.就整个身体笼统地向外默想放松。
    3.在四面放松法的基础上,再如整体放松步骤1的放松法放松全身。
    注意事项
    (1)练功时意念要轻,不要用意执着、死守。
    (2)排除杂念,全身放松,不用不适之体位。
    (3)呼吸要自然,切忌刻意追求深长之呼吸。
    (4)完后安静片刻而收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