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层功夫:调息 《道言浅近》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初步实现了凝神,这就十分主动,就像“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燃天灯而照九幽杂昧”,所以对呼吸的调控就不怎么难了。这一层调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意念要随息自然进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后,心神开始安静下来,心神一静,气息也就会平和起来。这时,主体便要默运意念不断地随吸气和呼气沿任脉经路自然地进入丹田。《道乡集》说:“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这是调息的基本功。反复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任脉经路(包括腹脐部位的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二)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随息自然进入丹田之后,便要改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随吸气而守鼓起之小腹,随呼气而守凹进的小腹。此乃所谓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时间,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三)默运神光下照丹田,与丹田呼吸相结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内视线合一后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脉望》说,瞬属目,为神出入之门;息属鼻,为气出入之门。瞬息相依则神气相抱,此存心养性之第一关也。可见古人对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视。 ![]() 打坐调息 三、第三层功夫:进一步调息 为什么在第二层提了调息之后,接着又提出调息呢?这一层的调息与上一层的调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上一层的调息,主要是为了帮助凝神入气穴,即促使意念在气息的牵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条件联系,实现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为培养、激发丹田真气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而这一层次的调息,则是要以主动性的呼吸运动为手段,进一步发挥气息的催丹、育丹功能。古人曾把吐纳时的气息出入,比喻为“橐龠”、“巽风”,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动力作用。因为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可以把呼吸运动产生的震动波、力度、节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压力,集中起来,对丹田及会阴部位,进行有力的激惹、鼓荡,从而促使先天祖气发动。《道乡集》说:“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又说:“先天祖气的行止,唯听命于后天气,先天气不在口鼻而在气穴,只有后天气息息归根,进行气穴呼吸,才能引发先天祖气。”可见《道言浅近》这样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浅近》说:“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也。”阴跷乃会阴穴,丹道修炼称之为生死根、归根窍、复命关,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奇经八脉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产药为用。”可见阴跷为生殖系统内分泌的源头,是人体青春活力萌动之处,在生理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所谓“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其具体做法为:在默守丹田的同时,意想中将吸气的起点移至会阴跷,随吸气柔缓地将阴跷之内气吸至丹田,与丹田的内气相交会。呼气时仍守丹田,听其自然。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这是以调息为主、调息与凝神相统一的进一步体现。此运作稍有难度,需在一、二层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收到功效。 丹田内气与会阴内气通过调息进行交会,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提出了另一种运作方法。其法为:凝神入气穴后,“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这样,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 《三丰辑说》引陆潜虚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气穴中,默注阴?,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这又是一种沟通上下两气的调息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